卷六

三阳拾遗例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通圣散评议hHk中华典藏网

通圣散治杂病最佳,治伤寒伤风有失其故,何也?防风、麻黄、葱、豉,汗也;大黄、芒硝,下也;栀子、滑石,利小便也。经云: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仲景云:当汗而反下之者逆也,当下而反汗之者亦逆也。又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既有汗药而复有下药,发表攻里合而并进,有失古人用药之本意,兼日便不宜遽利,若利之过则燥而蓄血,汗之不当则生黄,下之不当则结胸。若药随虚实而变,上行则有汗多亡阳之证,下行则有下多亡阴之证,其害非轻,可不慎欤!在大定间,此药盛行于世而多效,何哉?当时虽市井之徒,口腹备,衣著全,心志乐,而形不苦,虽然用凉药亦多效而少失。如今之时,乃变乱之余,齏盐糟糠有所不充,加以天地肃杀之运五十余年,敢用凉药如平康之世耶?故多失而少效,有如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祇和解桂枝当宋之隆也,其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也。兼药犯三禁:伤风不宜汗而汗之,一也;伤寒不宜下而下之,二也;小便不宜重利而利之,三也。若知此而不犯,亦无生黄、蓄血、结胸之证,故余有白术、神术二汤,以革世医之弊云耳。hHk中华典藏网

《韩氏微旨》论和解因时法李思训《保命伤寒论》亦出此书论hHk中华典藏网

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汗证及可汗脉,或云脉浮弱,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脉浮为在表,今略举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实之理,又不分有可汗不可汗之趣,误投发表药,则多变成阳毒之患。今举病人有汗恶风、无汗发热分为三等,及据立春已后至立秋已前气候轻重各方治之,庶学者易为开误耳。hHk中华典藏网

病人二三日已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急紧,按之则 [1] 软,寸关尺若力齐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药,此是见表证未见表脉也。直候寸脉力小,如关尺脉大,即可投表药。大抵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不见证,虽少投药,亦无害矣。凡治杂病,以色为先,脉为后;治伤寒病 [2] ,以脉为先,证为后。病人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关后尺脉力大,虽然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已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清明已后至芒种以前,宜葛根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已前,人参桔梗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调脉汤hHk中华典藏网

葛根 一两  防风 去芦  甘草 炙。各半两  前胡 去苗,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生姜一块如小指大,擘破,煎至七分,去柤,温服。如寸脉依前力小,加枣三个,去核 [3] ,同煎。hHk中华典藏网

葛根柴胡汤hHk中华典藏网

葛根 二两半  柴胡 去苗,二两  芍药 二分  甘草 炙  桔梗 各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钟,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寸脉依前力小,加葱白三寸,同煎服。hHk中华典藏网

人参桔梗汤hHk中华典藏网

人参 桔梗 甘草 炙。各三分  麻黄 去节,一两  石膏 三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钟,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柤,热服。如寸脉依前力小,加麻黄二分,去节,同煎服。病人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然不恶风自汗出,此乃阴气已先见于脉,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自汗出。若立春已后清明以前,宜薄荷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防风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香芎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薄荷汤hHk中华典藏网

薄荷 一两  防风 去芦  葛根 各半两  甘草 炙  人参 各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柤,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防风汤hHk中华典藏网

防风 去芦,一两  厚朴 去粗皮,炙,涂生姜汁 [4] 桔梗 各三分  甘草炙 旋覆花 各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荆芥五七穗同煎。hHk中华典藏网

川芎汤hHk中华典藏网

川芎 一分  升麻 三分  石膏 二两  厚朴 姜汁炒  甘草 炙。各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柤,温服,如三五服后,寸脉尚小,加细辛二分。hHk中华典藏网

前二段又将伤风与伤寒各立法者何?盖谓病人始得病三日以前,或因伤风脉缓,或因伤寒脉紧,然脉虽先见,而病证犹未见,尚可以药解之,故各立方耳。hHk中华典藏网

病人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者,此名阴盛阳虚。若自汗出而恶风者,是邪气在表,阴气独有余也,《素问》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是也,即可投消阴助阳发表药治之。若立春已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黄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七物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发表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六物麻黄汤hHk中华典藏网

麻黄 去节,一两  苍术 [5] 泔浸  葛根 [6] 各半两  甘草 炙  人参 各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犹恶风者,加荆芥半两 [7] ;如三五服后,不恶风犹汗自出者,加舶上丁香皮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七物柴胡汤hHk中华典藏网

柴胡 [8] 二两  苍术 去黑皮  甘草 炙  荆芥穗 各一两  麻黄 去节  , 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盅,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服三五服后,汗未止犹恶风者,入葱白三寸;如三五服,汗犹未止者,加当归一两,每服加枣二 [9] 枚,同煎服。hHk中华典藏网

发表汤hHk中华典藏网

麻黄 去节,一两五钱  苍术 去黑皮,三两  当归 去芦  人参 各半两  甘草 炙,五分  舶上丁香皮 二 [10] 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犹恶风者,加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细辛半两,以汗止为度。病人脉浮数或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力大如关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冒闷,口燥咽干者,乃是邪气在里 [11] ,阳气独有余也。《素问》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里 [12] 。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人参汤主之;清明已后至芒种以前,宜前胡汤主之;芒种已后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人参汤hHk中华典藏网

人参 半两  芍药 三分  石膏 二两  柴胡 去苗,一两  甘草 炙,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后,依前热未解,每服入豉三十粒,水一钟,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hHk中华典藏网

石膏汤hHk中华典藏网

石膏 黄芩 各三两  芍药 一两  升麻 三分  柴胡 去芦 [13] 甘草 去红皮 [14] 。各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入豉一合,煎至八分,去柤,热服。如服三五服后,热未解,加知母一两;又热未解,加大青一两。病人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者,此是阴阳气俱有余。《素问》曰: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是也,可用药平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芍药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知母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解肌汤hHk中华典藏网

石膏 二两  麻黄 去节,三分  升麻 甘草 炙。各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两,石膏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芍药汤hHk中华典藏网

芍药 荆芥穗 各一两  石膏 三两  炙甘草 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姜一块如指大,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每服加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同煎。hHk中华典藏网

知母汤hHk中华典藏网

知母 石膏 麻黄 去节  升麻 各一两  炙甘草 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生姜一块如指大,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三五服后,犹恶风,加麻黄半两,升麻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伤 [15] 风,脉紧者名伤寒。今分此二端者,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气中人,其内伏之阳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因外伤寒引内邪出,或外伤风而引内邪出,及乎内邪既出,而为病一也。故古人立此二端,恐后疑其紧脉与缓脉治法别也。若伤风与伤寒脉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之,此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hHk中华典藏网

前三段又将伤风与伤寒一法治者何?盖病人始得病后,脉与证俱见,若投解利药,必不得愈,故立前方同法而治之。hHk中华典藏网

病人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脉及表证者,亦可以依脉证投药,凡投解表及发表药,每日可饮三服,若证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频服药也。如证未解,次日依前再投,如证依前未解,可作热粥内加葱白亦可也。汗出勿厚衣盖覆,恐出汗太过,作亡阳证也。hHk中华典藏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 [16] 者下先受之。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发,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书》亦分寸尺,与韩氏同之,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有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证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也,人病间有脉证异于尺寸者,故韩、李之述为和解因时发也。又恐后人疑其不与圣合,遂于本方药又立加减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兼二公者,当宋之盛时,故有戒桂枝、麻黄不可轻用,故用石膏、麻黄、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非,百世常行,时世迁移之活法也。可汗一篇,若从汤液随证应用,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又:寸口脉小,饮冷与雾露所伤,同作中焦治之。韩、李云伤寒寸小者,勿认与饮冷雾露同伤一体也。饮冷雾露寸口举按全无,是阴气在胃不和,阳气不能升越也。伤寒寸口小者,只与关以下至膀胱本部见之,寸口虽小,只是举之微小,沉得有也,非若饮冷雾露,举按全无也。若果寸口举按全无,即不可解利,则只宜温中,不可不知耶!hHk中华典藏网

韩氏十四药定经hHk中华典藏网

调脉汤,阳明少阳也;葛根柴胡汤,阳明少阳也;人参桔梗汤,太阳阳明也;薄荷汤,阳明也;防风汤,阳明也;香芎汤 [17] ,阳明也;六物麻黄汤,太阳阳明也;七物柴胡汤,太阳少阳也;发表汤,太阳也;人参汤,阳明少阳也;石膏汤,阳明少阳也;解肌汤,太阳阳明也;芍药汤,太阳阳明也;知母汤,太阳阳明也。hHk中华典藏网

上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当,因而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谓之因时也。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瓜蒂散例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瓜蒂散  病人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能太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 赤小豆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豉一合,汤七合,先渍之,须臾煮作稀粥,去柤,调散,温顿服 [18] ,不吐,少少加之,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用此。hHk中华典藏网

宋氏《仲景钤法》 药瓜蒂散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 十四个  丁香 一个  黍米 四十九粒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噙水一口, 鼻,下黄涎。hHk中华典藏网

治偏正头痛久不愈,服诸药及针刺莫能效者,以其湿气在头也。一味细末,一味者瓜蒂也。少许 之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昼夜,湿尽痛止为度,此亦吐之意也。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者服之,邪在头目者 之,皆吐之属也。张子和云:点目出泪, 鼻沥涕,口食漉涎,皆有以同乎吐也。hHk中华典藏网

又:湿在胸中,故发头痛,瓜蒂末一钱,赤小豆末半钱,米汤调下,吐之,或醋浆亦得。湿气在头者,此药亦能吐之,然莫若 之为愈也。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散治伤寒三四日者,或觉心满坚硬,脚手心但热,变黄不治而欲死者,宜瓜蒂为细末,每用一字,吹鼻中,令黄水出,余残末用水调饮之,得呕黄水一二升乃愈。hHk中华典藏网

小儿久患风痫,缠喉风痹,及大人风涎,潮热,发不省人,酒积,食劳,黄疸,脾湿肿满,劳热上喘,肌热咳嗽,中满眩晕,膈实痰饮,痰厥头痛,一切胸上病患,脉沉实按之有力者,并约量剂料轻重多少服之。以上瓜蒂吐不止,用麝香汤解之。hHk中华典藏网

胜金丸hHk中华典藏网

薄荷 半斤  瓜蒂 [19] 半斤  藜芦末 一两  朱砂 半两  猪牙皂角 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牙皂槌碎,水一升,与薄荷一处揉取汁,熬成膏子,别将藜芦、瓜蒂、朱砂研匀,用膏子和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以吐为度,得吐而省人事者愈,不省则不可救也。或者谓中气风无吐法,下金虎碧霞 [20] 以为戒,且如卒暴痰生,声如拽 [21] 锯,牙关不开,汤药不能入,其命须臾,若无此吐法,其误人之旨深矣。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散 治痰饮,酒积,食劳,留饮停滞,或寒结胸中,热郁所化,并宜用之。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 赤小豆 各七十五个  人参 半钱,去芦  甘草 二钱半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酒调,空心辰刻饮之。hHk中华典藏网

三圣散hHk中华典藏网

防风 瓜蒂 各三两  藜芦 一两或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粗末,每用三钱,以齑 [22] 汁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饮,探引令吐为度。宜静暖室不透风处用,吐至,以好醋葱汤解之。hHk中华典藏网

古今吐法不一,在胸中者或 之,在头者或吐之,何也?答曰:头为天之天,肺为天之地,鼻为肺之窍,胸为肺之腑,总而言之,则皆心君之上,无形之中 [23] ,至高之分,故用之错而效之同也。hHk中华典藏网

《衍义》云:瓜蒂即甜瓜蒂也。瓜蒂成熟则自落,其蒂在蔓茎上采得,曝干,不以多少为细末,量病轻重服一二钱匕,腻粉一钱匕,以水半合,用调匀灌之。hHk中华典藏网

治风涎暴作,气塞倒仆,服之良久涎自出,或服药良久涎不出,含砂糖一块,下咽则涎出,此物甚不损人,全胜石碌 [24] 、硇砂等。hHk中华典藏网

《食疗》云: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肿,杀虫,去鼻中息肉,阴黄黄疸及暴急黄。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为末,吹黑豆许 于鼻,少时黄水出差。hHk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治伤寒热病,瘴疟及胸中恶痰饮,须可吐者,盐末一大匙,以生熟汤调下,须臾即吐,吐不快者,宜更服,甚良。又曰:《近效方》与《备急方》用。hHk中华典藏网

《经验方》治遍身如金色黄:hHk中华典藏网

瓜蒂 四十九个,六月六日收者佳  丁香 四十九个hHk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用干锅子内烧烟尽度,细碾末,大人一字,小儿半字,吹鼻内及擦牙立效。hHk中华典藏网

《外台》《肘后》方:疗伤寒汗出不渴三四日,胸中恶心欲吐者。hHk中华典藏网

豉 三斤,以绵裹之  盐 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蜜一升,又煮二服,顿服二升,安卧,当吐不吐,再服。hHk中华典藏网

又方:hHk中华典藏网

苦参 二分  甘草 一分半  瓜蒂 赤豆 各二七 [25] 枚hHk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加以水一升,煎取半升,作一服,服之当吐,若吐不止者,以葱豉粥解之必止,忌海藻、松菜。hHk中华典藏网

又方:hHk中华典藏网

苦参 黄芩 各二两  生地黄 半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服一升,或吐下毒物。忌芜荑。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治百合例《金匮》祖方全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知母汤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鸡子汤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地黄汤hHk中华典藏网

又方:hHk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腹中痛。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一两,炒黄,为末,米饮调服。hHk中华典藏网

孙真人治阴毒伤寒: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煮浓汁服之一升良。hHk中华典藏网

《素问》解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百合诸汤hHk中华典藏网

《活人》说百合证hHk中华典藏网

上仲景百合诸汤名,本草所言备矣,后《活人》主治服饵,载之《百问》,读者当知其祖。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知母汤  治百合发汗后者。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七枚,擘  知母 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去白沫,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再煎取一升半,分二,温服。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治百合病下之后者。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七个  滑石 三两,绵裹  代赭石 如弹子大,块碎,绵裹hHk中华典藏网

上先将百合如前法制后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后合和,再煮 [26] 取一升半,分二,温服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鸡子汤  治百合病吐之后者。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七个  鸡子 一个,取黄用hHk中华典藏网

上先将百合如前法制后,去柤,内鸡子黄,搅令匀,温服。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洗方  治百合弥月不解,变成渴者。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一升hHk中华典藏网

上水一斗,渍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地黄汤  治百合病不经汗下吐,病形如初者。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七个  生地黄 取汁,一升hHk中华典藏网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出白沫去之,更换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煮取一升,分温再服,中病则止,大便下如漆。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滑石汤  治百合病变寒热。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一两,炙  滑石 三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同为细末,米汤调服方寸匕,若微利者,止再服。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栝蒌牡蛎汤  治百合 [27] 病不差。hHk中华典藏网

百合 栝蒌根 牡蛎 以上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二三服。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百合四君子汤  治老弱虚人不得眠。hHk中华典藏网

解 尺脉缓涩,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热而无血,故解 而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宁不可名为之解 也。惟百合一证,与此比比相若。hHk中华典藏网

《病源》《小品》葳蕤汤  疗冬温及春月伤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疼,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痞者,结病也。hHk中华典藏网

葳蕤 一两  白薇 麻黄 去节  独活 川芎 杏仁 去皮、尖  青木香 如无,以麝香一分代之  甘草 以上各二两  石膏 三分,末之,绵裹hHk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忌海藻、松菜。《古方 [28] 录验》同。一方有葛根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千金》疗伤寒伤风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烦,干呕者,宜栝蒌实汤主之,方祖《金匮》。hHk中华典藏网

栝蒌实 一两  柴胡 半斤  黄芩 甘草 各二两  生姜 四两  大枣 十枚hHk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绞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三日。hHk中华典藏网

千金翼五苓散  论云猪苓散,此当在太阳五苓散条下。hHk中华典藏网

猪苓 茯苓 白术 各三分  桂心 二分  泽泻 五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捣筛末,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汗出愈。hHk中华典藏网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呕,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以为病未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胸中虚,客气上逆,故益 [29] 坚,痞转甚,甘草泻心汤主之。hHk中华典藏网

甘草 炙,四两  黄芩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黄连 二两  干姜 炮,一两  半夏 洗去滑,半斤hHk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一方有人参三两。hHk中华典藏网

《古今经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方。hHk中华典藏网

大枣 十二枚,破  桂心 三两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黄芩 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烦渴者,去桂,加栝蒌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煎得二升,内胶饴半升,分为再服。若脉浮紧者,不可与也。《千金》同。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十余证脉并药:hHk中华典藏网

伤风脉紧,仲景大青龙汤主之。无汗恶风,仲景葛根汤主之。以上二证,伤风得伤寒脉,伤寒得伤风脉是也。易老断为桂枝柴黄各半汤。hHk中华典藏网

中风伤寒,葳蕤汤;hHk中华典藏网

中风伤寒,阳旦汤;hHk中华典藏网

伤寒中风,栝蒌实汤。hHk中华典藏网

此先后所伤不同,其中变证,所苦各异,故用药杂,非桂枝麻黄之正药也。hHk中华典藏网

尺寸脉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hHk中华典藏网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再遇于风,变为风湿;hHk中华典藏网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hHk中华典藏网

阳脉濡弱,阴脉洪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hHk中华典藏网

中风伤寒;hHk中华典藏网

伤风见寒;hHk中华典藏网

中暑中湿;hHk中华典藏网

中暑饮冷。hHk中华典藏网

盖因伤于寒邪,又感异气而变。凡此数症,皆重伤也。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云:以上十余证,前后所伤不同,内外变证不一,非精于持诊者,不能别也。hHk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疗伤寒,白膏摩体中,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并疗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疗之。先以盐汤洗恶疮,布拭之,着膏上摩,向火千遍,日再,自消。hHk中华典藏网

天雄 乌头 炮  莽草 羊踯躅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各切,以苦酒汤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成膏。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为火,令膏释,内所渍药,炊令沸,下者着土聚尽遍,药成,绞去滓。伤寒头痛,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咽痛,含如枣核,日三,咽之,不可近目。《千金》同。hHk中华典藏网

牙齿例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云:牙齿者,足阳明经也,手阳明经也。足阳明之经,走上牙中,手阳明之经,走下齿中。牙齿者,骨之余也,坚则令人强食,或血出、龂烂、诸痛、寒热不一,皆手足阳明也。hHk中华典藏网

陈希夷神仙刷牙药  白牙黑发益精神。hHk中华典藏网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hHk中华典藏网

木律旱连槐夹子,细辛荷叶要相当。hHk中华典藏网

青盐等分同烧炼,研煞将来用最良。hHk中华典藏网

擦牙牢齿乌须鬓 [30] ,谁知世上有仙方。hHk中华典藏网

上用二两,并剉碎,一新罐子,尽盛其药,用瓦子盖口,以麻索子系定,上用盐泥固济,约厚半寸许,晒 [31] 干,作一地坑子,坑子方阔二尺,深约七寸,先放一方砖,后安药罐子,以口向下坐,用木炭一秤,烧令透后,清烟出,稍存性,去火,发一宿,取出,研为细末,每蘸药刷上下牙齿,温水漱口,吐之。hHk中华典藏网

麝香玉散 [32]hHk中华典藏网

酸石榴皮 诃子 各二两  升麻 绿矾 枯  何首乌 川芎 白芷 麝香 一钱  五倍子 石胆矾 各半两  脑子 [33] 半钱  猪牙皂灰 百药煎 青黛 白檀 二钱  零陵香 木鳖子 各二钱  白茯苓 一两  藿香叶 没石子 各一两半  好荜茇 青盐 细辛 荷叶灰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用药后茶清漱之。又方无脑子,加麝香三钱。hHk中华典藏网

犀角升麻汤  治阳明受风热,口唇颊连鬓肿痛,鼻额连头痛。hHk中华典藏网

犀角 七钱半  升麻 五钱  防风 三钱半  羌活 三钱一字  川芎 三钱半  白附子 白芷 二钱半  黄芩 二钱半  生甘草 二钱半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作一服,水五盏,煎三盏,去滓,分三服。hHk中华典藏网

梧桐泪散  治阳明经虚,风热所袭,流传牙齿,攻龂肉则致肿结,妨闷甚者,为龂间津液相搏,化为脓汁,宜用此药。hHk中华典藏网

梧桐泪 [34] 石胆矾 细辛根 乳发灰 一钱一字  黄矾 五钱  芦荟 五钱  升麻 五钱  麝香 一钱  朱砂 川芎 当归 牛膝 各二钱半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先以甘草汤漱口,后用药少许敷之,以常用少许擦牙齿,去风退热,消肿化毒,牢固牙齿,永无宣疳血蛀之病。hHk中华典藏网

升麻丸 治阳明有热攻注,牙齿肿痛,脉洪大而实,宜以:hHk中华典藏网

细辛 升麻 防己 羌活hHk中华典藏网

内加牵牛、大黄泻之,加减丸数。hHk中华典藏网

上并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临卧温水下。hHk中华典藏网

白牙齿药hHk中华典藏网

零陵香 白芷 青盐 等分  砂锅 别研细  升麻 半两  石膏 别研,一两  细辛 二钱  麝香 另研,半钱hHk中华典藏网

上除内砂锅、石膏、麝香外,细末,入此五味,同调匀,早晨夜间用药擦牙,温水漱。hHk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升麻散hHk中华典藏网

细辛 六钱  川芎 二两  升麻 一两  藁本 一两  石膏 一两  皂荚 一两  白芷 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每用药少许刷牙,温水漱,用沙罗 [35] 三次。hHk中华典藏网

三圣散  治齿龈肿痛动摇。hHk中华典藏网

甘葫芦子 四两  牛膝 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每用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漱,多时吐之,呕哕不妨,食后临睡。hHk中华典藏网

治齿根宣露动摇方hHk中华典藏网

柳枝 防风 杏仁 青盐 地骨皮 细辛 生地黄 各一两  蔓荆子 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药一钱,酒水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漱冷吐。hHk中华典藏网

治牙齿脱落不牢方hHk中华典藏网

熟铜末 二两  当归 一分  防风 一分  地骨皮 三两 [36]  细辛根 一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将当归末和铜末研如泥,粉封齿,日夜各二度,三五日牢,一月内忌硬物。hHk中华典藏网

《简要方》治牙齿肿痛:hHk中华典藏网

白矾 一两,枯  露蜂房 一两,微炒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十余沸,热渫 [37] 牙齿痛处,冷吐 [38] 之。hHk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宿散  治远年近日发牙痛。hHk中华典藏网

丁香 荜茇 大椒 蝎梢hHk中华典藏网

上各七个,同碾为细末,痛处用津点擦立止。hHk中华典藏网

荜茇散  治风蛀牙疼,牙关紧急。hHk中华典藏网

荜茇 草乌头 细辛 升麻 良姜 蝎梢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如牙疼时擦少许,沥涎痛即止。hHk中华典藏网

擦牙药hHk中华典藏网

川芎 细辛 诃子 五倍子 百药煎 各二钱半  胆矾 半两  绿矾 半两  麝香 如无,以甘松代之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再入胆矾、麝香,研匀为度。每用一字,临卧刷之。hHk中华典藏网

立效散  治牙疼。hHk中华典藏网

小椒 露蜂房 青盐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煎数沸,放温漱之,痛即止。hHk中华典藏网

益神散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青黛、枣核、栗蓬 [39] 、熏灰,同末,刷牙。hHk中华典藏网

五倍子 半两  诃子 三个,去核  石榴皮 三钱半  胆矾 钱半,别研为末  零陵香 一钱  白芷 一钱  麝香绿矾 半两,炒干一半,生用一半  加:盐 半两  《食疗》云:皂角 两锭hHk中华典藏网

上同炒令赤,细碾,夜夜用擦牙齿,一月后有动者,齿及血 并差,其牙坚牢。hHk中华典藏网

返老还童丹hHk中华典藏网

青盐 六分  升麻 一两  羌活 一两  当归 两半  五倍子 一两  川芎 半两  熟地黄 一两  猪牙皂角 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用罐子一个,随药多少,用自己退发少许,盖药面,用瓦子盖之,盐泥固济,文武火煅香,熟气绝为度,冷取煞研为末,每日早晨及晚擦牙,久而见效。hHk中华典藏网

《病源》曰: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之所络,髓之所养,若风冷寒入于经络伤骨,冷气入齿根则齿痛。hHk中华典藏网

海藏云:此骨与大肠俱热,大便秘,经络壅滞 [40] 而齿龈痛者,治法不同也。凡齿痛药并见《外台秘要》。hHk中华典藏网

古今巴豆例hHk中华典藏网

本草云:味辛温,主温热寒有毒,可以通塞 [41] ,可以开胃,可以磨坚,可以止涩,又可以备急而随肠,或佐以寒,或佐以热,加以五色。各随其脏,具见于后,以其此药多治肠胃手足阳明之经也,故入三阳拾遗例,《金匮玉函要略》《伤寒论》并杂疗诸方,皆张仲景祖神农法、伊尹体 [42] 箕子 [43] 而作也。唐宋以来,如孙思邈、葛稚川、朱奉议、王朝奉辈,其余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也。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备急丸  治卒暴百病,中恶客忤,治口禁停尸卒死。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大黄 干姜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蜜丸,杵千下,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苦酒下,如斡口不开,折齿灌之。三物,司空裴秀 [44] 亦作散,用治心腹诸疾,与上同。巴豆即斩关夺门之将,散不及丸,必用散者,取其急也。hHk中华典藏网

三物须精新好者,细末,蜜丸,和捣千杵,丸如小豆大,胸满卒痛,如锥刀刺,气口急禁,停尸卒死,以暖水、苦酒服之。若不下,棒头斡开灌,令下咽,须臾差,未和,更与三丸,当便肠鸣转,即时吐下得愈。若口禁不开,折齿灌之,药下即生。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白散hHk中华典藏网

桔梗贝母 各一字半,末之  巴豆 熬研,半字hHk中华典藏网

上巴豆入散内碾匀服,强人半钱匕,弱人少减。病在上必吐,病在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不止进冷粥一杯,若汗出已腹痛,与芍药三钱如上方。hHk中华典藏网

仲景飞尸走马汤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二枚,去皮、心  杏仁 二枚,去皮、尖hHk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绵缠,槌令极细,投热汤二合,指捻取白汁,便饮之,食顷当下,量大小老幼虚实加减服之,通鬼击病,忌野猪肉、芦笋。张文仲同。hHk中华典藏网

黑神丸  治心腹诸疾。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二钱半  盐头 四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麦炒香,水上浮不用,麦酒吞二丸。hHk中华典藏网

状元丸  一名酒痈丸。hHk中华典藏网

神曲 炒  葛根 各半两  半夏 一两,洗  雄黄 二钱  巴豆 五十个  白面 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滴水丸桐子大,麦炒香,水上浮不用,麦酒下十二丸。hHk中华典藏网

酒癥丸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十五个  雄黄 六块,皂角子大  蝎梢 十五个  白面 五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水丸豌豆大,稍干。hHk中华典藏网

神应丸  大治心腹胀满,宿食不消,饮食所伤,不喜饮食,诸药不效。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一百二十粒  面 一斤,炒尽油hHk中华典藏网

上连面一处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冷水下二三十丸,食远。hHk中华典藏网

青娥丸  此后并巴豆杏仁例。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青黛 一钱五分  巴豆 二钱五分  白矾 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二丸,甘草汤下,食后。hHk中华典藏网

红粉丸  一法加胭脂,治妇人血不通。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朱砂。hHk中华典藏网

解毒雄黄丸  治缠喉风,急喉闭,卒倒,失音不语,不省人事。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雄黄 一分  郁金 一分  巴豆 十四个hHk中华典藏网

玉霜丸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轻粉、滑石;一法加白矾。hHk中华典藏网

活人黑神丸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盐豉、五灵脂,治湿痰食积。hHk中华典藏网

钱氏紫霜丸hHk中华典藏网

一法加代赭石、赤石脂;一法加大黄 治热结  ;一法加附子、乌头 治寒结  。hHk中华典藏网

感应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45]hHk中华典藏网

丁香 一钱  木香 一钱  肉豆蔻 三钱  干姜 半两  巴豆 半两,制  杏仁 半两,制  百草霜 蜡 二两,醋煮hHk中华典藏网

神应丸  治冷饮注泄者立止,海藏所改法也。hHk中华典藏网

许学士云:此方得之王景长之家,近世名医多用,即知此方乃古方也。惟此为真《局方》,高殿前家亦非也。本方虽云秘者能下,泄者能止,用之少效,予反复本草味药证,但言巴豆得大者良,予改 [46] 法为神应丸。hHk中华典藏网

木香 一钱  丁香 别研  干姜 炮,半两  百草霜 研细,半两(四味药末和匀)  杏仁 半两  蜡 二两,醋煮垢,先备下  巴豆 半两,炒去油尽,微存性hHk中华典藏网

上同碾为泥,上四味和匀,重罗细,入泥中,溶化蜡,入小油半两匀,同入泥与细末中研匀,及数百回后,至凝可搓作挺,蜡纸封聚,每挺可重一钱。hHk中华典藏网

局方感应丸  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冷,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后重,迟涩久利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除而复发。又治中脘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欲饮食。又治妊娠伤寒,新产有伤,若久有积寒,吃热药不效者,并悉治之。又治久病形羸,荏苒岁月,渐致虚弱,面黄肌瘦,饮食或进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积冷,并悉治之。大病不过三服,便见痊愈。此药温无毒,并不燥热,不损胃气,亦不吐泻,止是磨化积聚,消逐温冷,疗饮食所伤,快三焦滞气。hHk中华典藏网

新拣丁香 一两五钱  南木香 去芦,一两五钱  川干姜 炮,一两  肉豆蔻 去粗 [47] 皮,用 [48] 仁、子、滑皮,二十个  巴豆 七十个,去皮、心膜,研细,出尽油,研如糊  杏仁 拣肥者,去灰土,一百四十个,去尖,汤浸一宿,去皮,别研极烂如膏  百草霜 用村 [49] 庄家锅底上刮者,细研,二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余四味捣为细末,与前三味同拌,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蜡六两溶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溶滚数沸,倾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凡春夏修合,清油一两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热作汁,和匮药末同剂,分作小锭子,以油单纸裹之,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粒,量虚实加减,温水吞下,不拘时候常服,进饮食,消酒毒,令人不中酒。又治小儿脾胃虚弱,累有伤滞,粪白酢臭,下利水谷,每服五粒黍米大,干姜汤下,不拘时候。前项疾证,连绵月日,用热药攻取,转并不成效者,不拘老幼,虔心服饵,立有神效。hHk中华典藏网

简易感应丸 修合治疗之法并见《局方》hHk中华典藏网

丁香 木香 杏仁 豆蔻 干姜 巴豆 百草霜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用见成丸子半两,入巴豆十枚,去壳,烂碾成膏,用乌梅三个,蒸过取肉,三件一处别碾,令极匀,丸如绿豆大。今人往往见巴豆不去油,不敢辄服,况尊贵之人,既有声色之奉于心,有怯尤不肯用,但巴豆之性,怪以温暖之剂,止能去花茎不动脏气,有饮则行,无饮则利。若病形体虽不甚壮实,既有饮气积气之患,与夫邪气入腹,大便必秘,若非挨动,何由得去,犹豫不决,则病势攻搅,愈见羸乏,莫若于病始萌之时,对证用之,流利之后,或大腑不调,则以石菖蒲解之,自然平治,却于㕮咀方中,选药调理。治心腹疼痛不可忍,服十丸,姜汤下;若未通再服,以利为期。服药之后,痛或愈甚,既以流利,痛或未除,仍阴阳搅乱,脏之未平,且甚痛,甚者至于厥逆,或面青口禁,当先以苏合香丸灌之,次投此药。治恶心呕逆,全不纳食,此药微微利通,方服温脾之药。治赤白痢病,心腹疼痛,先以此药微利,次方断下。兼治男子痃癖,疝气,膀胱奔豚,肾气脚气攻刺入腹,亦用此药微微利之。酒积痰饮为患,妇人血气,并宜服。hHk中华典藏网

五脂丸  一名通膈丸。hHk中华典藏网

五灵脂 一两,净  青皮 取末,半两  巴豆 十余粒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水调,捣成丸,大人绿豆大三丸,温水下,食后临卧;小儿米粒大一二丸,量虚实至三五丸。若合得经年陈久愈佳。中有痰涎相混,不能施化,亦加至七丸。伤寒当下,用承气等汤不能下者,可前承气汤一服,此丸三五丸或五七丸,即可便也。hHk中华典藏网

木香五灵脂丸hHk中华典藏网

木香 二钱  丁香 二钱  肉豆蔻 半两  三棱 青皮 陈皮 各半两  牵牛 半两  五灵脂 五钱  巴豆 四个,去皮、油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水下。治胸胁痞闷、气不顺、心腹疼痛、酒食所伤等证。hHk中华典藏网

三倍丸hHk中华典藏网

黄柏 三两  蛤粉 三两  巴豆 去皮膜、油,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将柏为末,入粉匀,再入豆霜,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二三丸,水下。hHk中华典藏网

解毒丸hHk中华典藏网

雄黄 一分  郁金 一分  巴豆 去皮、油,七个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涎,立便苏省,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头尤热,口禁药不下,即以铁单匙斡开,或折齿灌之,药下咽喉,无有不活,微吐泄不妨,及上膈壅热,痰涎不利,咽喉肿满,目赤痈肿,一切热毒,并宜服之。小儿喉肿痛,惊热痰涎壅塞,服二丸或三丸,量大小加减。hHk中华典藏网

软红丸  治妇人心痛。hHk中华典藏网

杏仁 二十个  巴豆 四个,和皮用  干胭脂 十个  白面 合宜用之hHk中华典藏网

上滴水,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hHk中华典藏网

比金丸  治小儿惊风,体热喘粗,涎嗽心忪,颊赤,大小便不利,夜卧不安。hHk中华典藏网

轻粉 半两  滑石 半两  南星 二钱  巴豆 二十三个,去油取用  青黛 二钱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一岁儿一丸,薄荷汤下。如急惊风头热足冷,口噤面青,筋脉抽掣,膈中顽涎甚者,加一二丸,煎桃附汤下,蕴毒热毒涎出,立便安愈。小儿疮疥后余毒,宜服此药解之,食后。hHk中华典藏网

青娥丸  治喘嗽上热。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青黛 俱二钱半  白矾 半钱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二丸,甘草汤下,食后。hHk中华典藏网

柔金丸  治酒积。hHk中华典藏网

雄黄 杏仁 巴豆 各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细末,寒食面丸绿 [50] 豆大,干糖炒令黄色。hHk中华典藏网

导气丸  治内伤积聚,痰饮等证。hHk中华典藏网

大黄 一两  甘草 一两,面炒  皂角 去皮、核,一两  巴豆 去皮,一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醋糊丸,作饼子,以穰草盖如造曲法,发色上有黄衣为度,乘风日干亦得。别入:hHk中华典藏网

丁香 木香 缩砂仁 三钱hHk中华典藏网

与上同为细未,醋糊丸黍米大,每服二三丸,白汤下,加至四五丸,米汤下,食后。病大者七丸,去黄衣。永 [51] 山陈之纲南顿 [52] 传得此方。hHk中华典藏网

安中丸hHk中华典藏网

枣 十枚,去核  杏仁 十五个  白矾 巴豆 三十个,和皮用hHk中华典藏网

上用蒸饼剂四两,内药三味。各和匀,与枣和饼剂裹,慢火烧黄熟,去皮,一处捣成膏子如萝卜子大,每服五七丸,白汤下,食后。hHk中华典藏网

透罗丹  治胸膈痞闷,酒食所伤,并咳嗽等证。hHk中华典藏网

半夏 一两  皂角 二两,去皮、弦、子  杏仁 六十个  巴豆 六十个hHk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用麸五升,同炒令黄色为度,去麸不用,为细末,入寒食面二两,炒黄色,醋煮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食远临卧。hHk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也?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请问其故何谓也?大积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及大过者死,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止其药。若过则毒气内余,则败损中和,故遇积聚,洁古老人治积别有法。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干漆、硇砂、三棱、牵牛、大黄之类,药之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善治者当先补虚,气血壮,积自消,如满座君子,纵有一小人,自然无容地而出矣。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hHk中华典藏网

温白丸  治心腹积聚久壅,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及两胁,十肿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成疟疾连年不差,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遁尸疰忤,及癫痫,或妇人诸疾,断续不生,治下淋沥,五邪失心,忧愁思虑,意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或歌如鬼所使,但服此药,无不除愈。hHk中华典藏网

川乌 去皮脐,炮,二两半  紫菀 去苗叶及土  菖蒲 去须,九节者佳  柴胡 洗净,去芦头  厚朴 去粗皮,生姜制  桔梗 去黑皮芦头  吴茱萸 用汤洗七次,焙  皂荚 去弦子,炒  茯苓 用沉水者,去皮  干姜 炮  黄连 去毛  人参 去芦头  巴豆 去油心膜,出油,研炒  桂 去粗皮  蜀椒 去目,炒。各半两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入巴豆令匀,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食后临卧服,渐加至五六丸。hHk中华典藏网

易老治五积hHk中华典藏网

肺息贲:人参、紫菀;心伏梁:菖蒲、黄连、桃仁;脾痞气:温白丸加吴茱萸、干姜;肝 [53] 肥气:柴胡、川芎;肾奔豚:丁香、茯苓、远志。hHk中华典藏网

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用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下。桃奴是实著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树上干桃是也。hHk中华典藏网

万病感应丸  主治、修制并见本方后有全注。于上温白丸内加:hHk中华典藏网

羌活 两半  三棱 两半  甘遂 两半  杏仁 两半  防风 两半  威灵仙 一两  加上六味却减蜀椒hHk中华典藏网

万病紫菀丸 全注  此药疗治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地气起时,上气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十种蛊病,及胃冷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水不通,或腹如怀孕,多血,天阴即发。又治二十 [54] 种风,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多白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着,腹中生疮,服之皆效。hHk中华典藏网

紫菀 去苗土  吴茱萸 汤洗七次,焙干  厚朴 姜汁制,一两 [55] 菖蒲 去毛,九节者佳  柴胡 去苗  桔梗 去黑皮芦,炒  茯苓 去皮  皂荚去 皮、弦、子,炙  桂枝 干姜 炮  黄连 去毛,八钱  蜀椒 去目及闭口者,微炒  巴豆 去皮膜,出油,研  人参 去芦。各半两  川乌 炮,去皮,半两加三钱  加:羌活 独活 防风 等分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五七丸,生姜汤送下,食后临卧。初有孕者,不宜服,具引于后。有杨驸马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偏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七丸,服至二十日,泻出肉块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又: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至五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长四寸许,恶脓三升,愈。王氏患大风疾,眉发堕落,掌内生疮,服之半月,泻出癞虫二升,似马尾长寸许后愈。李灵患肥气,服五丸,经一月,泻出肉鳖三枚。如黄门卒中风,病发时服药,泻出恶脓四升,赤黄水一升,肉虫乱发相似愈。李知府妻杨氏带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着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脓血五升,黄水一升,肉块如鸡子大愈。此药治一切风患万病如神,惟初有孕者,不宜服。其痔漏肠风,酒下;赤白痢,诃子汤下;脓血痢,米饮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下;蛔虫绞心,槟榔汤下;气噎忧噎,荷叶汤下;一切风,升麻汤下;寸白虫,槟榔汤下;霍乱,干姜汤下;咳嗽,杏仁汤下;腰肾痛,豆淋汤下;阴毒伤寒,温酒下;吐逆,生姜汤下;食饮气块,面汤下;时气,井花水下;脾风,陈皮汤下;头痛及心下痛,酒下;大小便不通,灯草汤下;因物所伤,本物汤下;吐水,梨汤下;气病,干姜汤下;小儿天风吊搐,防己汤下;小儿疳病,葱白汤下;小儿乳食伤,白汤下;月信不通,煎红花酒下;妇人腹痛,川芎汤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汤下;有子气冲心,酒下;产晕痛,温酒下;血气痛,当归酒下;产后心腹胀满,豆淋汤下;难产,益智汤下;产后血痢,当归汤下、豆淋汤下;赤白带下,酒煎艾汤下;解内外伤寒,粥饮汤下;室女血脉不通,酒下;子死,葵子汤下。又治小儿惊痫,大人癫狂,一切风及无孕妇人身上顽麻、状如虫行、四肢俱肿、呻吟走痛等疾。hHk中华典藏网

耆婆万应丸hHk中华典藏网

牛黄 麝香 俱研  犀角 镑  朱砂 研,飞  雄黄 研  黄连 去毛  大戟 剉,炒  芫花 醋炒令赤  人参 去芦  茯苓 去皮  干姜 炮  肉桂 去皮,忌火  当归 去芦  芎䓖 芍药 甘遂 黄芩 细辛 去苗  巴豆 去皮心膜,油炒  桔梗 去芦  前胡 去芦  紫菀 去芦  蒲黄 微炒  防风 去芦  葶苈 炒  川椒 去目,微炒出汗  桑皮 剉,油炒。各一两  蜈蚣 二十八节,去头足,炒  禹余粮 醋浸,水飞,研  芫青 三十八枚,糯米同炒黄色,去头、足、翘  石蜥蜴 去头、尾、足,炙,四寸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丸如小豆大,疗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注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痹风,并大头,目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连及胸背,鼓胀气坚结,流入四肢,或腹胀,心膈气满,无时举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利,并蛔虫、寸白虫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眠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疾,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并妇人因产冷入子hHk中华典藏网

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 [56] ,白带流出不尽,时时疼痛为患,或由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利,及狐臭,耳聋,鼻塞等病,服此药,以三丸为一剂,服药不过三剂,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病丸。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大,亦以吐以利为度。有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积久病,少服常服,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取利瘥;卒中恶口噤,服二丸,浆水一合,微下利即瘥;五注鬼刺客忤服二丸;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如妊身,服二丸,日三夜一,间食服之;蛊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若不瘥更服;诸有痰服三丸,冷癖服三丸,日三服,皆间服,常令微溏利;宿食不消服二丸取利;癥瘕积聚二丸,日三服;拘急,腹胀满,心痛,服三丸;上气呕逆,胸满不得眠,服二丸,不瘥再服,大利服二丸 [57] ,日三服;疳湿,服二丸,以一丸如杏仁大,和酢泔二合,灌下部中;水病服三丸,日再服,间食服之差即止,人弱隔日服;头痛恶寒,服二丸,覆取汗;伤寒天行服二丸,日三,间食服之;小便不通,服二丸,不瘥,明日更服;大便不通,服三丸,又内一丸下部中,即通;耳聋聤耳,以绵裹如枣核塞之;鼻衄服二丸;痈疽、丁肿破肿,服一丸如麻子大,日敷之,根亦自出;犯丁肿血出,以猪脂和涂,有孔则内孔中瘥;癞疮,酢泔洗讫,取药和猪脂涂之;漏疮有孔,以一丸内孔中,和猪脂敷之;痔疮涂绵筋上,内孔中,日别易瘥;瘰疬以猪脂和涂瘥;癣疮以布揩令汗出,以酢汁和涂上,日一易瘥;胸背腰胁肿,以醋和敷肿上,日一易,又服二丸;诸冷疮积年不瘥,以酢泔和涂之,恶刺以一丸内疮孔中即瘥;蝮蛇螫,以少许内螫处,若毒入腹,心烦欲绝者,服三丸,蝎螫以少许涂之,蜂螫以少许敷之;妇人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小儿惊疳,服一丸如米许,又以涂乳令咂 [58] 之,看儿大小量与服之;小儿客忤,一丸如米大,和乳涂ru头与咂之,以意量之;小儿乳不消,心腹胀满,一丸如米许,涂ru头令咂取瘥;疟疾初发前服一丸,未差更服。hHk中华典藏网

小麝香丸  治鬼注飞尸厉疾。hHk中华典藏网

麝香 三分  雄黄 别研  当归 焙  丹砂 别研。各四分  干姜 炮  桂心 芍药 细辛 各五钱  莽草 炙  犀角屑 栀子 各三钱  巴豆 五十个,去皮、心,生用  乌头 炮,去皮脐。各五枚,重半两  附子 炮,去皮脐  蜈蚣 一条,去头、足,炒hHk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和匀,蜜丸,捣至千杵,如绿豆大,或小豆大。每服二丸,日服,渐加至四丸、五丸。hHk中华典藏网

神保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治膀胱气上至两胁,心腹疼痛,一投而效。hHk中华典藏网

巴豆 胡椒 蝎梢 木香hHk中华典藏网

上末,朱砂为衣。有人病项筋痛,医作风治,不效,久久又注两胁甚苦,合一投而瘥。hHk中华典藏网

以上例中诸药,凡用巴豆,新者峻利力大,陈者缓慢力小,欲急治者宜新,欲缓治者宜陈,或有用新者,云药经年愈,亦待陈之意也。hHk中华典藏网

[1]则:四库本作“差”。hHk中华典藏网

[2]病:嘉靖本无此字。hHk中华典藏网

[3]去核:嘉靖本作“擘破”。hHk中华典藏网

[4]汁:嘉靖本无此字。hHk中华典藏网

[5]苍术: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6]葛根: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7]半两:四库本作“三分”。hHk中华典藏网

[8]柴胡:四库本此下注有“去苗”二字。hHk中华典藏网

[9]二:嘉靖本作“三”。hHk中华典藏网

[10]二:嘉靖本作“三”。hHk中华典藏网

[11]里:嘉靖本作“表”。hHk中华典藏网

[12]里:四库本作“表”。hHk中华典藏网

[13]芦:四库本作“苗”。hHk中华典藏网

[14]皮:四库本此下有“炙”字。hHk中华典藏网

[15]伤:嘉靖本作“中”。hHk中华典藏网

[16]湿:原作“温”,据嘉靖本改。hHk中华典藏网

[17]汤:嘉靖本作“散”。:“”,。hHk中华典藏网

[18]顿服原作服顿据嘉靖本乙转hHk中华典藏网

[19]蒂:四库本此下有“末”字。hHk中华典藏网

[20]金虎碧霞:丹药名,具体方药不详。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初虞世所集养生必用方,戒人不可妄服金虎碧霞丹。”hHk中华典藏网

[21]拽(yè液):拖;用力拉。hHk中华典藏网

[22]齑(jī饥):捣碎的姜、蒜、韭菜等。hHk中华典藏网

[23]中:嘉靖本作“神”。hHk中华典藏网

[24]石碌(lù陆):铜矿石。hHk中华典藏网

[25]七:四库本作“十”。hHk中华典藏网

[26]煮:嘉靖本作“煎”。hHk中华典藏网

[27]合:原无,据四库本补。hHk中华典藏网

[28]方:按文义疑为“今”之误。:,。hHk中华典藏网

[29]益原无据嘉靖本补hHk中华典藏网

[30]鬓:嘉靖本作“眉”。hHk中华典藏网

[31]晒:嘉靖本作“熬”。hHk中华典藏网

[32]麝香玉散:此方四库本组方为“酸石榴皮、诃子各一两,升麻、绿矾(枯)、猪牙皂灰、川芎、白芷、麝香一钱,五倍子、石胆矾各半,脑子半钱,青黛、白檀二钱,零陵香、木鳖子各一钱,百药煎、青盐、细辛、荷叶灰、白茯苓一两,藿香叶、没石子各一两半,好荜茇”。hHk中华典藏网

[33]脑子:即冰片。hHk中华典藏网

[34]梧桐泪:又名石泪,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流入土中留存多年而成的块状物。hHk中华典藏网

[35]沙罗:“沙”同“纱”。纱罗,古代用条形绞经罗组织特殊工艺形成的织物,可用于过滤。hHk中华典藏网

[36]两:四库本作“分”。hHk中华典藏网

[37]渫(xiè谢):除去,淘去污泥。hHk中华典藏网

[38]冷吐:嘉靖本作“涂”。hHk中华典藏网

[39]栗蓬:栗子的外刺苞。hHk中华典藏网

[40]滞:原作“治”,据医理改。hHk中华典藏网

[41]塞:嘉靖本作“寒”。hHk中华典藏网

[42]体:礼也。hHk中华典藏网

[43]箕子: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太师。裴秀:字季彦,魏晋时期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任晋光hHk中华典藏网

[44]禄大夫、司空,著名地图学家,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hHk中华典藏网

[45]局方:原作“本房”,因感应丸出《局方》,按本书体例改。hHk中华典藏网

[46]改:嘉靖本作“故”。hHk中华典藏网

[47]粗:原无,据《局方》卷三“虚中积冷”补。hHk中华典藏网

[48]用:原无,据《局方》卷三“虚中积冷”补。hHk中华典藏网

[49]村:原无,据《局方》卷三“虚中积冷”补。hHk中华典藏网

[50]绿:嘉靖本作“菜”。hHk中华典藏网

[51]永:嘉靖本作“中”。hHk中华典藏网

[52]南顿:古代地名,地处河南项城市。hHk中华典藏网

[53]肝:原作“肺”,据四库本及《难经》有关“五积”论述改。:“”。hHk中华典藏网

[54]二十正脉本作十二hHk中华典藏网

[55]一两:四库本作“一两半”。hHk中华典藏网

[56]滞:原无,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丸方一十八首”补。:“”,《》“hHk中华典藏网

[57]丸此下原衍服字据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一古今诸家丸方一十八首”删。hHk中华典藏网

[58]咂(zā):吮吸。hH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