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 姓名:伊尹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商朝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1649年
-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1550年
- 民族族群:
伊尹(约公元前1649年~约公元前1550年),名伊,官名尹;一说名挚,官名阿衡。开国重臣,先后辅佐五代商王。据说终年100余岁,善终,葬于亳。一说因篡王位而被杀。
伊尹名挚,尹是官职名称。他生于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县)北三十里的空桑城。伊尹的母亲怀着他的时候,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女神对她说:“假若炉灶和杵臼内出现了青蛙,你必须赶快逃走,头不能往后看。”得梦后不多久,果然炉灶和杵臼内出现了青蛙。伊母记得梦中言语,赶紧向东方逃走。走到中途她停下脚跟,回头一看,只见洪水已经淹没了她居住的城邑。由于她回首观望耽误了时间,汹涌的洪水把她也卷走了。伊母被淹死后,化为一段中空的桑木。洪水退后,有人发现水边的桑木内有婴儿啼哭。人们剖开桑木,取出婴儿,抚养成人。这孩子有特殊的天赋。但抚养他的有莘氏认为这种由木头中剖出的孩子,必是不祥之物。就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送给了成汤。这就是伊尹的出身来历。
伊尹作为陪嫁奴仆到了成汤手下,借席间上菜的机会,劝说成汤要争取人心,以灭掉夏王朝。于是成汤立即将伊尹由一名庖厨提拔为自己的军师。伊尹为佐助成汤灭夏,曾亲自打入夏桀宫廷内,引导夏桀疏远贤臣,离间他与臣属之间的关系,窥探夏朝情报,打好灭夏基础。在伊尹的佐助下,成汤终于灭掉了夏桀,建立了商朝。为了发展经济,伊尹还曾亲自领导人民耕种于有莘之野。由于伊尹改革了耕作制度,发展了农业生产,商朝日益兴盛发达。成汤去世后,伊尹还辅佐外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伊尹继续担任首辅大臣。由于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地方,帝太甲在桐宫独居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把帝太甲接回来复位。在放逐太甲期间,伊尹亲自担任摄政王。因此伊尹成为千古良臣典范,死后受到历代商王隆重的祭祀。历代商王还把伊尹作为商的保护神。伊尹死于商王沃丁八年,死时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史载伊尹葬于毫。今山东省曹县东南楚邱城。也有伊尹墓。
后人因为伊尹辅助汤翦除了暴君夏桀,创建了商朝,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机图篡王位,先后扶助五代商王,一片赤诚,所以,将他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将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太公)、周公、管仲一起,奉为人臣的楷模,称道不衰。
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在汲郡战国时的魏墓中发现了一部古籍《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着:伊尹,连辅汤、外壬、仲壬三朝,被称为阿衡。仲壬死,太甲当立。他专权自恣,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于桐。七年后,太甲潜回王都,把他杀死。从此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逐君篡位的巨奸,学者们便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太甲杀伊尹”之说是可信的,伊尹还政于太甲,只是儒家崇古的说法而已,近代学者认为,古籍中明明写着太甲是悔过后返都的。也记载太甲复位后仍用伊尹为相,对伊尹毫无怨言,这证明太甲没有杀伊尹。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伊尹时,还写了一篇文献《沃丁》赞颂伊尹的功德,这证明伊尹是善终。因此《竹书纪年》记载太甲杀伊尹后又立其子伊陟、伊奋,实在不可信。此书成于战国之际,当时弑君杀主之事屡见不鲜,世风败坏,人都见利忘义,受此风气影响,《竹书纪年》才将伊尹说成因篡王位而被杀。
伊尹死后,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几代商王都任命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而伊陟的弟弟伊奋亦官居要职。其子孙世代继承伊侯的爵位,被封在伊国为君。伊侯国始终是商朝的主要属国。周武王灭商时,伊国首先被周武王盟军所灭。伊尹的后代有伊氏、尹氏、衡氏等。汉有侍郎伊推。晋有伊说,著《尚书义疏》。清有伊朝栋,福建宁化人,光禄卿,著有《南窗丛书》;其子伊秉绶,扬州知府,工诗善隶,著有《留春草堂集》。
伊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噶玛兰志略
地方志。十四卷,卷首一卷。作者柯培元,字复子,号易堂,山东胶州人。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出任噶玛兰厅通判,任期仅两月。噶玛兰古称“蛤仔难”,位于台湾岛东北,嘉庆年间设官置厅,1875年(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该书成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凡14卷,下分33篇。书成未刊。十四卷,卷首一卷。培元号易堂,山东历城人。道光举人,累官知县、通判。是编为其道光十五年(1835)任噶玛兰通判时修纂。共三十三志,见存抄本九万余字。全书除卷首天文志外,卷一为建置、疆域两志,卷二为山川志,卷三为城池、街市、关隘、津粱四志,卷四为海防、水利两志,卷五为户口、田赋、屯田三志,卷六为盐法、蠲政两志,卷七为祀典、祠庙、寺观、学校、书院五志,卷八为公署、职官两志,卷九为兵制、铺递两志,卷十为宦绩、人物、武功三志,卷十一为祥异、物产、风俗三志,卷十二为番市志,卷十三为艺文志,卷十四为杂识志。
喉科金钥
喉科学著作。又名 《喉科金钥全书》。2卷。清袁人贤 (浏阳人) 编撰。刊于宣统三年 (1911)。是书上卷为喉科热证现象表、喉病寒证现象表等26篇;下卷为实火门、虚火门、热疫门、寒疫门。首先综述喉病诸证现象、脉象、病因、药性调度、针灸穴法及用药等;继从实火、虚火、热疫、寒疫四者入门,详述病证;治法则分内服药、外吹药两类。其方或承师传,或采时贤经验,亦有出自家藏秘本者。
黄帝阴符经注
一卷。南宋唐淳撰。唐淳,号金陵道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撰有《阴符经注》一书流传于世。《阴符经注》,全称 《黄帝阴符经注》。学者研究注释 《阴符经》,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注释 《阴符经》者多家,各家从不同角度解释经文。或以兵家、或以道家、或以丹术释之。唐淳赞成后者,以修丹术解《阴符经》。用经文三百字本,分三章注之。经文中有杜光庭加入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其注文先引李冲、施真人 (施肩吾)、杜光庭、吕真人(吕岩)、袁淑真等前人注语,然后再附以己见,阐释内丹修炼之术。书前有金哀宗正大己丑年 (1229)孟绰然序,谓注《阴符经》者,唯有唐公一人得圣人之旨。虽未免失于偏颇,但此书对于修身养生,不无参考价值。现存天一阁本,明 《道藏》本。
凡物流形
《凡物流形》是1994年发现的战国道家古佚书,是上博简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曹锦炎整理,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甲本第三简背有“(凡)勿(物)流型(形)”四字,故名。《凡物流形》大概作为早期黄老著作,在继承战国南方道家著作《太一生水》所提出“水(流体)为宇宙之母体和载体的命题”之后,继续深化发展太一(水道)思想。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天地》写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这里所谓“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深刻的意识到“流—物—理—形”这个生成序列,而此“形“乃物(物体)与理(规律)的统一。
见闻琐录
江西宜黄欧阳昱撰。1925年百随砖斋刻本,2集,10卷,附刊1卷。其中前集卷1《林头战事》、《军令严肃》,卷4《陆建瀛》、《伪小天王》、《杀葬者》、《解散歌》,卷6《老童生献策》,后集卷2《胡元伟》、《句容一败》、《鲍武襄》、《借夷杀降》、《中兴功臣家》,卷4《曾文正妾》,皆有关太平天国之史料。其中记太平军自武汉沿江东下事较详。
魏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