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

- 姓名:岐伯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医学家,春秋时期黄帝的大臣。据传说黄帝让岐伯遍尝草药,编著医药经方,才有传世的《本草》、《素问》等书。他的著述颇多,但多失传,仅留残著,被后人整理编辑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因而,他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鼻祖。
岐伯是甘肃省庆阳县人。清朝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他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岐伯曾辅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融合了炎帝氏族,结束了军事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他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作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资治通鉴》和明清《庆阳府志》、《庆阳县志》均载:“岐伯,北地人。”北地即今之庆阳。南宋郑樵《通志》记:“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即今庆阳。《庆阳府志》卷十九记:“岐伯庙在今南原”,即今庆阳市辖董志塬。《庆阳县志》卷三记:“岐伯庙在县城南嘉会门十”。这说明庆阳曾为岐伯两建祠庙,自古至今,祭祀不断。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3.《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4.《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过去许多史书上说岐伯是黄帝的太医,也是“黄帝之师”,称“天师”。宋代熙宁年间医学家高保衡等人所著《黄帝内经序》说:“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身,更相问难,垂德以福万世。”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则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这些都说明,岐伯并非只是黄帝的太医,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军师,也即今天的顾问。《隋书·音乐》云:“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这说明岐伯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在和黄帝论医的过程中,他阐述了天文学、历算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遵照黄帝的旨意,制作了镯镜、鼓角、灵髀、神钲等。
岐伯一生,对我国医学的贡献最大,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经史百家杂钞》注云:“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关于岐伯的遗著,见于医籍者有《岐伯经》十卷、《岐伯灸经》一卷、《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及《岐黄要旨》、《岐伯精藏论》、《岐伯五藏论》、《岐伯奥旨》等。但以上诸书大多失传,唯留《黄帝内经》一书,为古今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内经》的成书时间,现无准确年代可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不断完善、增修,最后才形成今天的《内经》。即使在岐伯之前,我国民间已早有医术相传,岐伯也是总结学习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刻苦钻研、反复实验,才取得了《素问》的成果。所以,《内经》是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医学遗产。
《内经》一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针灸方药、预防养生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概括,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价值有: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他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性地治疗疾病,把人体从脏腑到体表组织、各个器官,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诊断学的四诊说。第二,它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运用阴阳五行说来分析人体疾病及其治疗原理。把人体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相对地分成阴阳两种属性: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在阴阳分属的条件下形成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概念,用类比取象的方法说明脏腑等组织器官和内外之间的关系,以生克制化来解释生理和病理的两种关系,把五行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和外界联系起来看待。同时,它还是一部养生宝典,总结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以静养生主要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动养生主要是“形劳”、“广步于庭”、“导引按骄”,以促进气血流畅,达到“形与神俱”。《内经》把精、气、神视为人身的三大宝,尤其把肾中精气的盛衰看做是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基本条件,所以将保养肾精看做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措施,要求人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些不仅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生命科学、医学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价值。
当然岐伯是对此贡献最大者,因而成为我国中医界无与伦比的鼻祖。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纪念这位中医学的始祖,甘肃省庆阳市在传说中的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庆城县建成《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园。《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园园区建设充分体现“岐黄论医,日月同辉”的主题,在园区种植一些代表性的药花、药木,供游客观赏辨认,增长中医知识。1000多块以《黄帝内经》为内容、由上千名知名书法家和中医学专家分段书写、共同完成的碑刻,被安放在周祖陵山下,以弘扬中华传统中医学。
岐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董胶西集
汉代文别集。1卷。董仲舒著。董仲舒曾为胶西王相,故称“黄胶西”。董仲舒为西汉大儒,著有《春秋繁露》17卷。文集2卷,今传本1卷,系后人所辑,明代张溥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代汪士贤《汉魏诸名家集》本题作《董仲舒集》,1卷;清代汪灏则题作《董子文集》,亦1卷。此集仅收《士不遇赋》、《贤良对策》(1—3)、《乞种麦限田章》、《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高庙园灾对》、《雨雹对》、《郊祀对》、《山川颂》等8篇,附收《春秋阴阳》(70则)。其中“三策”(《贤良对策》3篇)、“三对”(即《高庙园灾对》、《南雹对》、《郊祀对》)具体阐发了他的“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把人事归结为“天意”;《春秋阴阳》则附会“天人感应”的“实例”,以实其论。《乞种麦限田章》以犀利之笔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指出贫民“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致使贫民逃往山泽而为盗贼,因而提出“限田”、“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政治主张,是该集中最有思想光辉的篇章。
宗子相集
十五卷。明宗臣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后七子”之一。其诗跌宕俊逸,颇能取法青莲,而意境未深,间伤浅俗。其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官场丑态有所揭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集初刻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由门人林聘中、黄中等人校刊。凡八卷。其中,诗四卷,文四卷。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樊献科序。是为闽本。是集乃万历年间,由林聘中、黄中等人重新编辑、校刻,凡十五卷,篇目有所增益。此本前有欧大任撰《宗子相传》,王世贞撰《子相墓志》和《宗子相祠碑》及王世懋、张养性等人祭文。《宗子相集》尚有十二卷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书林郑氏云竹斋、万历四十年(1612年)范济宇均按十二卷本翻刻。此外,《宗子相集》还有明天华阁刊刻的二十五卷本存世。
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
小二黑结婚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3年10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也是显示作者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出版时,彭德怀曾亲笔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作品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受到了有浓厚封建落后思想的“二诸葛”(小二黑的父亲)、“三仙姑”(小芹的母亲)的极力反对,并为窃据了村政权的恶霸金旺、兴旺兄弟所忌恨,遭到诬谄和迫害。面对种种阻力,小二黑和小芹进行了坚决、勇敢的抗争,最后在区民主政府的支持下,斗倒了恶霸,教育了两位家长,取得了婚姻自主的胜利。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汲取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使作品情节连贯,故事性很强。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两位“神仙”的塑造尤为成功,达到维妙维肖、呼之欲出的地步。作品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把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何一自禅师语录
2卷,清超自说,明修、明惠、明智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住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崇宁禅院语录、住北京翊教禅寺语录、小参、示众、问答机缘;卷下收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地藏菩萨仪轨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就十七种护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