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作者:佚名太上天尊说出家因缘、出家之义、道士七阶,劝出家人发十誓十愿、立观度人,讲道诵经、度世度人。

  •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分作十章,言斋戒静思以修持身心之法。内称形、气、神为人生三要素,三者互为依存,「神逝则气败、气败则形亡」。故学道者应修身正心,爱神守气。其修持之法则为斋戒静思,反听内视,使内心清静,仪容整肃。又称斋直乃治身正心之要法,斋以整肃,直以正心。「斋戒以关内寇,威仪以防外贼」。此种理论出自南朝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本书当系后人据该书「法烛叙」篇改编而成,故名《法烛经》。

  •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作者:佚名经名: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天尊劝人修斋。

  •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作者:佚名《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2著录曰: “《洞玄灵宝观妙经》二卷。”《续修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稿本据此推测该经出自唐五代间。今本二百余字,盖残卷。述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劝人观妙,静心,无心。

  •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作者:佚名太上大道君述存思五星步空常飞纲之道,以逃形变景,飞行玉清,又授诸符以变化飞升。此经可校勘多种古经。

  •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

    《作者:佚名亦名《源一妙诀》、《太上宝元上经》, 简称《宝玄(元)经》。道教书名。一卷。其宗旨在阐述《道德经》, 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源。由道生一,一为元气。一生二,二为阴阳。阴阳合为和气,和气生人,是为二生三。阴阳交和,三气分布,而万物孳生, 是为“三生万物”。但其中以五千言配五德,对《老子》八十一章,先后次序,均一一疏解,认为其中有精微奥妙,则不免牵强附会。本书为唐以前道经,收入《道藏》第180册。

  •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

    《作者:佚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天尊为妙行真人演说。内称昆仑山中有一老母,名曰「种火之母」,上通天界,下统五行,是为灶神。此神乃人间司命,主管世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并记录世人善恶,夜半上奏天曹。如有人家亵渎尊神,则三灾并起。百怪俱生。应延请道士转诵此经,向五方灶君及诸神忏谢,老母将大显灵通,赦宥罪过,使灾异消除,家宅人口安宁。中国民间腊月祭灶风俗,盖受此经影响。

  •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作者:佚名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灵宝天尊为光妙音真人说。内称一切众生命属天曹,身系地府,当得人身之日,曾于地府所属冥司借贷禄库受生钱财。凡在生时付清借贷者,为人富贵,负欠冥司者,在世穷乏。世人富贵贫贱之别,皆因冥官尅阳禄填阴债使然。故天尊劝世人在生时钦敬三宝,方便布施,设斋诵经,烧还禄库受生钱。如是者可得福报,三生为男子身,现世富贵,来生永无灾难。若在世悭贪愚痴,不信经法,负欠冥司受生钱财不还者,天曹减算,死入地狱,万劫后方得转生为畜兽。

  •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作者:佚名上清洞玄明灯上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称:「道教斋谢之法,莫若上清洞玄烧香燃灯礼诵也」。明灯上象星辰,次曜七祖,「修之三年,白日升天」。本书主要内容,即道士斋谢礼灯之仪法。以及行法时道士念诵之礼灯颂。其礼灯颂又分太极真人说礼灯王及行灯颂,太微天帝受戒及燃灯颂,施食众生咒等,皆为五言颂诗。

  •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作者:佚名太上道君劝人静观守道、去欲养心、为善保真、养气养形、泰定成性、诵经持号、荐亡祝生,以获长生。

  •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作者:佚名《上清大洞真经目》第十四种著录《上清三元玉简三元布经》 1卷。秋月观暎《三元思想の形成》指出本经盖《真诰》所引《三元布经》,属三元思想形成前之经。述上元检天大录、下元检地玉 文和中元检仙真书,皆有符箓。述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三元隐朝内仙上法,教人服、埋、焚符并存神诵咒。

  •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述大小劫运,劝人诵经、建斋、炼丹以飞升。《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著录此经。经中有太上大道君,礼请中有涂炭叩头仪式,又有嘉平二十三年之纪年。曹魏、前赵、南凉嘉平年号皆无二十三年,可能数字有误。总之,疑该经出自六朝。

  • 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

    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

    《作者:佚名《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开篇言飞仙经源出上天「三昧无量神咒大经」,其说略本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二十,故此经盖系唐宋间道士所造。经中列举五十种善行,如一心奉道、助人作斋、供养道士、敬重老少、借贷贫穷、修桥种树等等。谓行此诸善皆得「飞仙」。天尊劝导众生作善因缘,作善福田,功德成就,登无上道果,从仙至真,从真至圣。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

    《作者:佚名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道教书。为六朝道经。一卷。首叙三宝(天宝、灵宝、神宝)、三元(混洞太无元、赤混太无元、冥寂玄通元)之出现,由三元从生始、元、玄三气。由三气化生天地人物。故人欲长生当“尊其气, 贵其形,宝其命, 爱其神”。诵持此经则鬼神得以超度, 凡夫得以成仙。收入《道藏》第165册。

  • 稚川真人校证术

    稚川真人校证术

    《作者:佚名稚川真人校证术,撰人不详。书中有「真一子(彭晓)金丹歌」,似出于五代以后。一卷,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铅汞成丹之术。据称此术出自葛玄、郑隐、葛洪,后由无名氏传崔黄冠,崔传授西方仲成,仲成授戴道亨,道亨授杨旭兄弟。书中所述丹法称作「二因四变」。二因即炼丹所用真铅、真汞二药,「雄曰真铅,雌曰真汞」。四变即炼丹中四次变化:一变名就胎借矾、二变名阴质阳胎、三变名六神伏尸、四变名朱髓换形。其炼丹程式大致为:将雄铅雌汞二药配合中宫,入釜火养,于十二时中分寅、申、巳、亥四次行火,炼至七日而成宝。据称人服之可长生,「鸡餐成凤,蛇化为龙」。

  • 种芝草法

    种芝草法

    《作者:佚名述以金石草木药理入土中,浇水灌洒施油复药,有芝生成,教人依法采服。芝凡五色,合五行。

  • 诸家神品丹法

    诸家神品丹法

    《作者:佚名诸家神品丹法,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为唐宋间道士编集。六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外丹黄白方术而成。前五卷主要摘录《抱朴子•黄白篇》、《金丹篇》、《孙真人丹经》、《葛仙翁紫霄丹经》等诸家丹书,而以玄真子孟要甫所撰《金丹秘要参同录》殿于其后。故本书疑即孟要甫编撰。孟氏之书主要论述以真龙虎真铅汞炼丹原理及方法。谓真龙乃丹砂中水银,名曰汞;真虎乃黑铅中白银,名日铅。其炼丹步骤,「是将丹砂化出真汞,汞借铅而变作黄芽,黄芽复变作丹砂,丹砂伏火变化还丹」。书中详载其炼养黄芽及将朱砂伏火共炼成丹之方法。原书第六卷又杂录黄白方术三十余种,有点庚法,罨金法、化庚粉法等等。

  •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

    《作者:佚名灵宝天尊述兰林之字、凤鸟之音,以诵经呼名为济厄之法。又述道生天地,以昆仑山为中心,凡八十一天、三千世界,又有三六九厄劫运之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著录《洞玄灵宝运度大劫经》。本经劝诵《洞渊神咒经》。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 以此疑本经出于六朝。

  •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作者:佚名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原题「蒙山张隐居撰」。作者自称:「余自开元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可证此书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书分十二篇:黄金篇、白金诀、黑铅篇、雄黄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黄篇、成金篇、释紫粉篇、释还丹篇、释金液篇、释阴阳篇。以上前七篇分别论述黄金、白银、黑铅、雄黄、朱砂、水银、砒黄等七种金石药物之品类、性状、产地及作丹服食之功效。其次四篇论述金丹、紫粉、还丹、金液等四种成药之炼制方法及服用功效。最后一篇论述内丹。谓人生于天地之间,负阴抱阳。圣人「法天象地,辨列阴阳,外合造化以成还丹,内养精气以固形体」。凡断五谷,约六情,服食元气,炼神守精,皆不离阴阳之道。此与前篇所说「阴阳配合,方成还丹」之外丹原理相同。

  • 真元妙道要略

    真元妙道要略

    《作者: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原题郑思远(晋人郑隐)撰。但书中屡引唐人李勣、吴筠及五代烟萝子之语,当为五代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分为三篇,以论述内丹为主,兼述外丹。首篇〈黜假验真镜〉,论述识别真铅汞之重要性。认为「铅汞识真,万化穷矣」,修炼者若误认铅汞,则累修不成。书中列举外丹家错认铅汞,烧炼硫黄、硝石、水银、黑铅等药物,以致损身破家之事例三十余条。 其二〈证真篇〉,论述保养元精元气为长生登真之要。谓「三一元精者,天地之根,还丹之宗,万物之母,七宝之精,大道之体」。「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 第三〈炼形篇〉,论述炼形之要在守一。认为「一者出为精行,入为心性,乃是太和真一」。修道者若能保精运气,炼形化质,住心绛宫,使神静心定,则乱想不起,邪恶不生,「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猜你喜欢的书

重播

重播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 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 与福尔摩斯或是波罗这样堪称完美的超级侦探形象不同,马洛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孤独,有同情心,却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而是默默独自承担这一切。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茶疏

茶疏

茶叶专著。明代 许次纾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曾由许世奇刊 行,现存明代陈继儒 《宝颜堂秘笈》本、喻政 《茶书全集》 本、沈津《欣赏篇》等刊本。许氏有嗜茶癖好,与深得茶理 玄旨,并与辟茶园在顾渚的姚绍宪相善。每逢茶期,次纾必 趋姚家品泉细啜,探讨品评,绍宪遂罄生平经验秘诀,悉以 相授。故次纾茶理最精,归著此书。凡一卷,约四千七百字, 分36则,论述产茶、品第、采制、收藏、烹点等茶事诸多 方面。其中,论述产茶与采制时有所得,推翻前人秋茶品质 差不宜采摘的说法,记述茶叶杀青粗茶用蒸、细茶用炒,为 我国最早记载的炒制绿茶方法,描述烹茶、品评茶汤的情况 尤为精细详尽,记录古人结婚以茶为礼,亦为前人所未言。 故 《东城杂记》评价《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书前有万历丁未年 (1607)姚绍宪、许世奇 序,后有许次纾自跋。

广嗣五种备要

广嗣五种备要

清王实颖辑。五种。王氏博采《医宗金鉴》、《证治准绳》 、《东医宝鉴》 诸书有关妇产、儿科内容及平日累积之医方,分类辑成 《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和 《全婴须知》五书。是书有论有方。包括广嗣、妊娠及保胎、临产、产后、护婴等有关注意事项。其中,《种子心法》强调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回天、选雌、寡欲、知时、知窍、疗治,并附有种子丸四方,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无常三启经

无常三启经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