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作者: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恭禄著。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曾重版多次。陈恭禄(1900—1966),中国江苏丹徒人,历史学家、教授。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在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还有《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本书初版由自序、正文和附录组成,约60余万字。记述自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至成书时为止)的中国历史。自序简述成书经过并对编著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说明。正文分上、下两卷,共19篇。第1篇简述鸦片战前的中国情况。第2、3篇记述两次鸦片战争。第4、5篇记述太平天国及捻、苗、回起义。第6、7篇专述咸丰以后的内政外交。第8、9篇记述甲午中日战争及战后的危机。第10篇专述戊戌变法。第11、12篇记述义和团运动。第13、14篇记述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第15篇专述清末政治、社会情况。第16、17篇记述民国以后的内政外交。第18篇就国内问题和建设途径作出结论。第19篇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进行简评。附录载有道光元年(1821)至民国23年(1934)的中西年历对照表。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条理清楚,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

  • 通史新义

    通史新义

    《作者:何炳松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何炳松著。1933年商务书馆出版。该书所述之原理大多采自法国史家塞诺波所著《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其中除十一章增入“中国史学之发展”一节和部分章节名称稍加更动外,余多一本于原书,实际上是一部编译之作。全书凡四部分,标题如下:导言: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社会史料研究法,共分十章:史料之理论,考订之原理,史料来历之考订,诠释之考订,诚伪及正确之考订,事实之利用,事实之编比,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并时事实之编比,连续事实之编比。下编:社会史研究法,列有十章:历史之种类,社会史之现状,社会事实之编比,社会史之特殊困难,社会团体之决定,演化之研究,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社会史之系统,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最后是结论。鉴于本国通史撰写上的种种缺陷,作者写作此书,志在介绍西洋最新通史义例,以求引进这一依据各种最新人文科学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义例,去破坏中国旧史学的撰写方法,而建设中国新史学的体例和方法。著者特别推崇通史,认为通史著作是社会演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诸种成分的综合体,因此通史的著述一定要以史料为基础,但是史料有原始和孳生之别,必须加以考订,做一番严密整理。这一工作可分为辨别真伪,知人论世,明白意义三阶段,亦即来历、诠释、诚伪、正确之考订四步骤。这样鉴别史料之后,还必须经过断定事实,编比成文的综合过程,然后才能勒成专著,通贯为一部综合性的通史,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全貌和大势。

  • 现代中国的历程

    现代中国的历程

    《作者:黄仁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遗作文集,该书收录作者生前未收入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14篇学术文章,涉及财政税收、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性视角补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 全书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学术路径,以全球史视野解析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内在逻辑。通过明代军费开支、儒家官僚实践等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特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部分英文论文首次译介至大陆,涵盖对中西文明融合的宏观思考及历史事件的技术性考察,呈现作者从制度运作层面解构历史发展的研究特色。

  • 历史的正面与侧面

    历史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吴晗皇权与绅权是如何博弈的?君权与相权是如何制衡的?重农与抑商是如何形成的?忠臣与奸臣是如何较量的?历史是个多面体,有铁马金戈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有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也有贩夫走卒的市井烟火。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共同演绎的惊世传奇。翻开本书,让我们跟随史学大家吴晗亲历一个有血有肉、有趣有料的古代世界。

猜你喜欢的书

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图经续记

江苏地方志,与《长安志》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北宋朱长文撰。三卷。长文字伯原,号乐圃先生,苏州人。末冠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经苏轼荐充教授,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吴郡大中祥符间曾修有《图经》,是故称“续记”,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分封域、城邑、户口、城市、物产、风俗、仓务、海道、桥梁、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碑碣、事志、杂录等28门进行记叙。

重修大广益会玉篇

重修大广益会玉篇

又称 《大广益会玉篇》、《宋本玉篇》、 《今本玉篇》。 《说文》 系统字书 《玉篇》问世后, 唐上元 (760—761) 间孙强稍增多其字, 嗣后原本 《玉篇》亡佚。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翰林学陈彭年与史馆校勘吴锐、 直贤院邱雍等奉诏对《玉篇》重加刊定,重修所据为孙强本, 又有增益。孙本总字数为 158641字, 陈等又加51129字, 总计209770字。与原本《玉篇》差别颇大。传本有宋本、元本。宋本有清张士俊泽存堂刻本(也称“上元本”)、曹寅扬州诗局刻本 (也称 “重修本”)。 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震泽长语

震泽长语

笔记。明王鏊(1450—1524)撰。二卷。鏊有《王文恪公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嘉靖初。凡分十三类: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伦、仙释、梦兆,共一百六十一条,近三万字。是编言史论致、说文谈诗、考音究字,持论皆有根据,多为见地之谈,颇有裨于文史研究。详载明初都市中的荒凉及宣德后经济发展情况,其中记明中期纳税,俸粮等资料,可与史参;记查抄刘瑾、朱宁货财数,亦颇缕悉。还辑录有时人遗闻轶事及诗词,可资参考。间有失考、过迂之论,杂迷信灵异之说。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明刻本一册,善本。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说郛续》一卷本。

金箓祈寿早午晚三朝仪

金箓祈寿早午晚三朝仪

金箓祈寿早午晚三朝仪,原不署撰人。内称「历颁正朔以同文,运启皇明之一统」,当出于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书分三篇,即〈金箓祈寿早朝仪〉、〈金箓祈寿午朝仪〉、〈金箓祈寿晚朝仪〉。三篇仪式皆用于皇帝圣诞之日,设金箓为皇帝祈寿,祝愿皇帝圣躬康泰,仙寿无疆,并祝海宴河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朝仪式大致相同,都包括法事、礼师存念、宣神咒、鸣法鼓、请称法位、祝辞、礼方、忏悔、命魔、三启三礼、十二愿、出堂颂等节次。其咒文祝辞,多与宋人所编《金箓斋三朝仪》一书相同。

有商志传

有商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一名《有商传》。四卷十二回。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稽古堂刊《夏商合传》本,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夏商合传》。叙商朝兴亡故事。据书叙,商汤至纣,前后十五帝,几经盛衰而复兴。汤用伊尹、莱朱,天下大治。其子太甲即位,初甚暴虐,放伊尹而终悔悟。六传而至太戊,政复衰微,伊尹之子伊陟教以勤政爱民之道,由是复兴,如是者三。其间插叙西岐之兴,四夷侵扰。盘庚迁殷,数传而至纣,宠幸妲己而乱政,暴虐无道,终致覆国,超过全书四分之三的内容为虚实参半。是书明刊本已佚。今传有清嘉庆间稽古堂《夏商志传》合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当为覆明刻本。所题钟伯敬编辑,当系伪托。

文陀竭王经

文陀竭王经

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顶生王经同本,二经皆是中阿含四洲经。文陀竭为顶生王之名。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