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

    《作者:佚名天变邸抄是1626年(明朝明熹宗天启六年约五月间)在北京一份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的邸报。内容集中报道了同年5月30日(天启丙寅五月初六)爆发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变邸抄”四字是由收录者自己添加上去的,意为报道王恭厂灾详情的邸抄。“天变”源于当时的一条上谕,系因为厂灾爆发正值明朝政局不稳之时,故爆炸事件被理解为上天示警。

  • 双溪杂记

    双溪杂记

    《作者:王琼《双溪杂记》是杂记见闻的一部书,记载的都是朝廷中的故事。对于宏治以前的记事,真实性较强,足可以与正史相参照,即便是是非的评断取舍,亦不十分乖谬。到了正嘉之间的记事,就有些任凭私见,多有污蔑之处,不可据以考实了。有《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一卷。

  • 复斋日记

    复斋日记

    《作者:许浩笔记。此书又名《两湖麈谈录》明许浩著。二卷。卷首有作者于弘治八年(1495)自序一篇,谓此书为 “随笔记录”而成,与叶盛《水东日记》“事多相 同”。唯《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此书皆纪叙明初 以来朝野事迹,与叶盛《水东日记》颇相出入。” “其中如杨荣料敌、于谦治兵、汪直乱政诸条, 叙述颇详。然如谓王振初时闲邪纳诲,以成英 庙盛德,不为无补,则纰缪殊甚。至于‘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一诗,乃明初高启 《张节妇词》。载于本集,而以为章纶之母所作,亦失实也。”此书上卷记分宜人陈寿的故事,即 《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所本,此外尚有范仲淹、王冕、高启文学活动的记叙和作品品评,以及一些不经见的诗文纪事,可补文学史料之阙。有《涵芬楼秘笈》本,《历代小史》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则为一卷。

  • 沂阳日记

    沂阳日记

    《作者:佚名明代人撰写的随笔。作者不详。

  • 西征日录

    西征日录

    《作者:杨一清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

  • 奇女子传

    奇女子传

    《作者:吴震元明吴震元搜集历代女子“奇节者、奇识者、奇慧者、奇谋者、奇胆者、奇力者、奇文学者、奇情者、奇侠者、奇癖者”编纂成《奇女子传》。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十二《琐语之属》著录:“《奇女子传》四卷,明吴震元论次,泰昌间刻。”其余如《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北图编)等诸家书目均未著录。

  • 科试考

    科试考

    《作者:王世贞《科试考》是明朝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弁山堂别集》的一部分,共四篇,是记载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科举史事的专篇,史料价值极高,是当今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文献之一

  • 晏林子

    晏林子

    《作者:赵釴《晏林子》五卷,附校伪、续校,明赵釴撰。赵釴,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子举,一字鼎卿,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书记载历代人物嘉言懿行、人生哲理、明朝史事、社会风俗、典章史治等,内容广泛。该书向无刻本,惟明祁?业澹生堂书目有载录,有汪士钟三十五峰园藏抄本,清咸丰年间据此刊刻。今有《琳琅秘室丛书》本,现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

  • 明名臣琬琰录

    明名臣琬琰录

    《作者:徐紘明徐纮编。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辑洪武至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载一百十七人,续录载九十五人,资料主要来源于碑、铭、志、传、地志、言行录等。其中少量人物事迹,虽有矛盾,但大部分无缘饰夸大之词,尚属可信。其中尤以郁新、吴寿昌等数十人,皆史传所不详,可资参考。

  • 治世余闻

    治世余闻

    《作者:陈洪谟明陈洪谟撰。分上下篇,各四卷。成书于正德末。陈洪谟,弘治丙辰进士,累官至兵部左侍郎。本书专述弘治一朝见闻,皆即一时所闻,或因一言一行之微,均予记录。对于经筵讲读、科举考试、学校教育,亦多有记述。如上篇卷一记华亭钱福为文不属草,卷三记张元祯七岁属文称为奇童;下篇卷二记状元入阁事、进士行贿事、冒名场屋事,卷三记京官出任乡试考官事,卷四记父子状元、探花事,等等。有纪录汇编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 继世纪闻

    继世纪闻

    《作者:陈洪谟明陈洪漠撰。6卷。是作者撰写的两部笔记之一(另一部名《治世余闻》)。专记明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其中对于明王朝与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关系有详细记载;披露了明朝后期宫廷内部对于吐鲁番问题的矛盾和争议。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可补正史记述之不足。有明万历陈于庭所刊《纪录汇编》本、晚明《历代小史》本遗世。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 世宗实录

    世宗实录

    《作者:佚名世宗实录,凡四卷,载本卷及卷三六、三七、三八,后附穆宗实录。未着撰者姓氏。是篇皆当传抄实录之一种,与今明实录世宗实录(江苏国学图者馆传钞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相核,其文简,其事合,似节本,然亦有明实录世宗实录所未收录者。

  • 明熹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实录仍在皇史宬。清顺治二年(1645)诏修《明史》,明降臣冯铨任总裁,以其事阉党丑行备载于天启四年实录,遂私自窃去毁灭。又天启七年实录亦缺六月一卷,至今遂无完本。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天启四年实录十二卷,虽已由后人据《熹宗旧纪》、《两朝从信录》、《明史稿》诸书补纂,聊存梗概,而七年六月一卷仍阙。

  • 明光宗实录

    明光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八卷。记光宗在位期间史事。天启初年,以叶向高等为总裁官,与《神宗实录》同修,三年(1623)成书。后魏忠贤当国,以其党霍维华主持改修,对原稿大加涂抹。改本未及上而熹宗死,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事后,霍本与叶本并存皇史宬。今之影印本为叶本。

  • 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五百九十六卷。记神宗在位期间史事,起隆庆六年(1572)五月,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光宗泰昌元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次年,命董其昌往南方采辑先朝奏章、遗事,录成三百册,又选录留中奏疏,别为四十卷,以备修纂之用。三年,叶向高、史继偕等相继去位,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书未成而熹宗死,至崇祯初,始由温体仁等续成。其时朋党之争已烈,纂修官各持门户之见,是非难于统一。然其记载建州事迹则详,多不见于《明史》诸书,颇为可贵。

  • 明宪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

    《作者:佚名二百九十三卷。述宪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天顺八年(1464)正月,终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以刘吉为总裁纂修,四年八月成书。因刘吉与宪宗末年大学士刘珝及吏部尚书尹旻不和,故记事中多有曲笔。

  • 明孝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作者:佚名二百二十四卷。详记孝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终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正德元年(1506)始修,刘健、谢迁等主其事。后刘、谢去位,李东阳、焦芳等任总裁。正德四年四月书成。

  • 明武宗实录

    明武宗实录

    《作者:佚名一百九十七卷。记武宗在位期间史事,起自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杨廷和、蒋冕等为总裁官,复以费宏、石瑶等为总裁,嘉靖四年(1525)六月书成。述事极详,亦多有曲笔,如王守仁平宸濠事。

  • 明穆宗实录

    明穆宗实录

    《作者:佚名七十卷。记穆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终隆庆六年(1572)五月。隆庆六年十月始修,张居正任总裁官,万历二年(1574)成书。与《世宗实录》同修,凡例略有不同,内容尚详实。

  • 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实录

    《作者:佚名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