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蕭山毛奇齡字老晴又初晴 稿 樓宅中象明  王崇炳虎文 較Rc0中华典藏网

引書錯Rc0中华典藏网

仲弓問子桑伯子Rc0中华典藏网

《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夫子譏其同人道于牛馬。Rc0中华典藏网

《家語》竝無此文,此見之劉向《説苑》,而註錯引作《家語》者。且「同人道于牛馬」,亦非夫子所譏語。Rc0中华典藏网

徯我后,后來其蘇Rc0中华典藏网

此《商書·仲虺之誥》文也。Rc0中华典藏网

徯我后,后來其無罰Rc0中华典藏网

已見前篇。Rc0中华典藏网

「后來無罰」,是《商書·太甲》篇文,與《仲虺之誥》「后來其蘇」别是一篇。乃云「見前篇」,錯矣。Rc0中华典藏网

衛君待子Rc0中华典藏网

是時魯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衛。Rc0中华典藏网

孔子自楚反衛在哀公六年,非十年也。Rc0中华典藏网

不得罪于巨室Rc0中华典藏网

麥丘邑人祝齊桓公曰:「願主君無得罪于羣臣百姓。」意蓋如此。Rc0中华典藏网

此事見《晏子春秋》,是麥丘封人祝齊景公者。劉向作《新序》,錯以此移之桓公,而《集註》又承其錯而錯之。一錯堪再錯乎?Rc0中华典藏网

蘧伯玉寡過Rc0中华典藏网

莊周稱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行年六十而六十化。Rc0中华典藏网

《莊子》竝無五十知非之文,袛云:「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其後言孔子亦如之。大抵謂人生善遷,六十即變,未審六十之所謂是不即五十九之所謂非也。非不是過,知非不是改過。且是旁人知是非,非己知是非。且是六十知五十九,非五十知四十九。又且伯玉、孔子皆六十化,不是伯玉一故事。惟淮南王安錯讀《莊子》,有「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語,而《集註》襲之,且不云《淮南子》而云《莊子》,錯又錯矣。今天下皆認是伯玉事,且直以知非爲五十典故。嗟乎!冤至此。Rc0中华典藏网

楊子拔一毛Rc0中华典藏网

列子稱其言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是也。Rc0中华典藏网

此與楊子何與?《四書集註補》云:「禽子問楊子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 汝爲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可濟也。』曰:『假濟,爲之乎?』楊子弗應。」Rc0中华典藏网

墨之治喪Rc0中华典藏网

莊子曰:「墨子生不歌,死無服,桐棺三寸而無槨。」Rc0中华典藏网

《四書集註補》云:「既註《墨子》,當引《墨子·節葬》篇『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苴漏,則止矣。』此真《墨子》。何得舍此引他人書乎?且不歌、不服,何與焉?」Rc0中华典藏网

《堯典》Rc0中华典藏网

《虞書》篇名,今此文乃在于《舜典》,蓋古《書》二篇合爲一耳。Rc0中华典藏网

此亦錯者。據伏生《尚書》,原只《堯典》一篇,以《舜典》亡其半,而其半即溷合之《堯典》之中。故東晉梅赜獻《尚書》孔傳,亦無《舜典》。至齊姚方興得古文「曰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于大杭頭,始攙其字于「釐降二女」之下、「慎徽五典」之上,分作二《典》,而篇亂矣。二《典》分于「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一 節,已前是《堯典》,已後是《舜典》。特《舜典》在「月正元日」前又脱落半卷,略見《史記》,其原文不可得耳。故《舜典》「二十八載」前俱是《堯典》,如後漢張純奏:二月巡狩,宜遵《堯典》。章帝時陳寵奏:唐堯著《典》,「眚災肆赦」。即《前漢·王莽傳》所引十有二州,皆稱《堯典》。西晉武帝初,幽州秀才張髦上疏,引「肆類上帝」諸文,亦稱《堯典》。況《孟子》所引「二十八載」,則正《堯典》分界處。是二《典》古文原是二篇,袛因後人妄分,遂致淆亂,竝非古合爲一,如註所云也。朱氏于孔壁古文悉指爲僞,焉辨分合?此在好學者自考証耳。Rc0中华典藏网

張文檒曰:「《史·堯紀》自『放勳』至『二十八載』中,有舉舜、降二女,與『慎和五典』連文,則『二女』、『五典』不得中分顯然也。但《舜紀》又有賓四門、入大麓、烈風雷雨不迷節,豈二《典》原兩載其文,蕭齊以誤分而刪其一耶?」Rc0中华典藏网

神農之言Rc0中华典藏网

神農,炎帝神農氏,教民稼穡者也。爲其言者,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Rc0中华典藏网

神農之言,則豈是農家者流?《管子》有「神農數」,《文子》所引有「神農法」,故《漢·藝文志》有《神農》二十篇,實有其書。若《吕氏春秋》引其言,有云:「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是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致民之利也。」此則神農之言之可據者。Rc0中华典藏网

據書錯Rc0中华典藏网

學文Rc0中华典藏网

文,謂《詩》、《書》、六藝之文。Rc0中华典藏网

宋人不識六藝,袛據《周官》,以禮、樂、射、御、書、數六物當之,不知此非六藝,係晚周言禮者一家之言,徧考之群經,無一合者。間按其實,古有六藝家,取先聖所傳經文而解斷之,定之爲六,名曰「六藝」。孔子《經解》有《詩》教、《書》教、《易》教、《禮》教、《樂》教、《春秋》教,共六教,皆以藝名。《淮南·泰族訓》云「六藝異科而同道」,《經解》六教是也。但六教所解,其文甚夥,孔子前後各有所遺。劉向校其簡編,令其子歆輯成之,名《六藝略》。而班固作《藝文 志》,尚得核其數目,有云:「凡六藝一百三家,序爲九種,其説有三千一百二十三篇。」此在周、秦間目睹手輯,兼有編册可指數,竝非儒者一言可以彼我各見爭是非者。是以《孔子世家》謂孔子成六藝,序《書》,質《易》,刪《詩》,定《禮》,正《樂》,修《春秋》,六藝全備。而以之教人,則通《詩》、《書》、《禮》、《樂》者,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謂通四經者多,而通六經者寡也。乃自漢以後,凡通一經者謂之通一藝。《儒林傳》「博學乎六藝之文」、《淮南·主術訓》篇「孔丘通六藝之論」, [1] 皆指六經言。自鄭康成與林孝存爭《周官》得失,偏袒《周官》,謬于《少儀》、《學記》中「藝」字,凡藝文之藝,皆註作《周官》藝物之藝,以致徐幹作《藝記》,直實以六物。而宋人無學,但知彼不知此矣。朱註既註《詩》、《書》,又註六藝。假古六藝耶,則《詩》、《書》在六藝中,焉得《詩》、《書》又六藝?今六藝耶,則禮、樂有文,射、御、書、數未必有文也。此皆不識兩六藝而隨意引據者。況小學習書、數,但習其事,未聞學其文。若禮、樂、射、御,則禮,二十始學。 《禮》:「長曰能御,幼曰未能御。」恐非弟子職矣。Rc0中华典藏网

遠宗曰:「《周官》六物竝列,顯與經悖。據《射義》,天子以射進諸侯、卿大夫、士,因而飾之以禮樂。則以射本藝物,須禮、樂飾之。此正與《論語》『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同是禮、樂,非射、御等矣。況《禮運》明云:『禮者,本乎天,殽乎地,逹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是射、御袛禮中之物,必由禮逹,安得有禮、樂、射、御竝列之事?」Rc0中华典藏网

五逹道Rc0中华典藏网

逹道,即《書》所謂五倫,《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Rc0中华典藏网

五逹道竝非五倫。自此一錯據,而溥天之下老老小小,但知逹道五者爲五倫,而不知三代以前有真五倫,亦一笑話。嘗讀孔安國註《虞書》「慎徽五典」曰:「五典者,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是也。」至「五品不遜」,《正義》謂五品即父、母、兄、弟、子五者。「敬敷五敎」,《正義》謂五教即教之義、慈、友、恭、孝五者。以至《皋陶謨》「敕我五典」、《周書·君牙》「弘敷五典」註 皆如此 [2] 。每竊疑之:何以同一五倫,而六經之註與《中庸》必不相合,豈五倫有同異乎?及讀《春秋》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傳》,季文子引臧文仲之言,使史克告曰:「高辛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謂之五教。而杜預註云:「契作司徒,五教在寛,即在此八元之中。」是當時五倫只父、母、兄、弟、子五者,有天合而無人合。而其爲教,則又與《春秋》義方、《大學》慈孝、《康誥》友恭相左証。自唐、虞、夏、商以及周之末季,皆只此數。是以春秋臧孫辰、季孫行父二人皆賢大夫,而史克又熟于掌故,竝作此言。即《史·五帝紀》述古五敎,亦無異詞。惟《孟子》所言,以戰國人所傳倫類異名推記契教,此不必合一者。且是人倫,非五倫;是長幼有序,非兄弟有序 [3] 。從來長幼以官府、僚友、鄉党、齒序爲言,竝非兄弟。故《禮運》十義,以兄、弟、長、幼判作四義。則五逹道之必非五倫,即「長幼」二字有明証也。是以漢、唐儒者皆在宋以前,竝不知有以五逹道爲五倫之説,且亦竝不使《孟子》人倫闌入一字。而朱註溷而爲一,移 甲作癸,從此五百年來,直混沌别出一世界矣!Rc0中华典藏网

古經重名實,凡立一名,必各舉實數,不得相混。如《管子》稱六親,衛石碏稱六順,《王制》稱七教,晏嬰稱十禮,《禮運》稱十義,《祭統》稱十倫,自爲名義,亦自爲部目。雖朝三暮四,總此物數。而十倫非十義,五道非五常,《中庸》三德斷非《洪範》之三德。如謂名目小事,無關得失,宋後不識五倫,而君臣、父子不絶于世,則始皇焚書,世何嘗竟絶倫行?而千古恨之者,正以此名目得失所關者大也。舊註:逹,通也。謂道之通行有此五者。徐仲山曰:「此即『道不遠人』章『君子道四』之『道』。四道,缺夫婦耳。」Rc0中华典藏网

章大來曰:「《孟子》人倫必不可當五倫者,《論語》以長幼之節與君臣之義爲大倫之二。然而以主客爲長幼,則明缺兄弟矣。五倫何可缺兄弟?此與十倫之偏舉長幼不及兄弟者不同。」Rc0中华典藏网

《關雎》之亂Rc0中华典藏网

亂者,樂之卒章也。《史記》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Rc0中华典藏网

既以亂爲「樂之卒章」,而又引《史記》「《關雎》之亂」以亂之。夫《關雎》之亂,在漢時原有二説:一是理亂之亂,謂鄭、衛音作,正樂皆廢而失節,師摯能首定《關雎》一詩,因其亂而爲之理之,則理亂曰亂,故曰《關雎》之亂。此鄭康成説也。一是刺亂之亂,魯申公説《詩》,謂《關雎》本幽、厲昏亂,衽席無度,原是刺詩,而孔子輯爲《風》始,與《鹿鳴》、《文王》、《淸廟》合之爲《雅》、《頌》之始。則是衽席缺失,幽、厲亂也,而《詩》始之,故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此《史記》説也。今朱註但見《史記》有「《關雎》之亂以爲《風》始」八字,而不讀前文,遂至與己説相悖,而亦不知已疎極矣。然且樂章之亂,竝無明註,不知其所爲卒章者,謂《關雎》爲他詩之卒章耶?抑《關雎》一詩而自有始章、有卒章也?解經须根柢,始可不錯。前儒謂《燕禮》、《鄉飲酒禮》皆有工歌、笙入、間歌諸節,而以合樂爲一備。備者,成也。乃合樂用二《南》六章,竝從《關雎》逓領之,遂疑此是《關雎》之亂。考工歌、間歌各有三終,俱自爲首訖,未有前樂以後樂之詩作終章者。況二《南》六章,《關雎》在首不在卒也。嘗按古樂歌《詩》,必前衍後促,《樂府》所云前爲豔、後爲趨者。故《春秋傳》以《商頌·那》詩一章 爲商樂之首,凡二十二句,分作五章,而以末一章六句爲輯之之亂。輯者,促也,聲轉也。周樂亦然。《大武》以《周頌·武》詩爲首,而《武》袛七句,亦分作四章,而以末一句「耆定爾功」四字爲一章。策書載閔馬父言,至今可考也。今《關雎》一詩,當分五章,而以末四句爲樂之卒章,謂之《關雎》之亂。此如魏文作《豔歌》,本七章,而晉樂判末章爲趨,此似可據者。但不知何時何所,秪奏此一詩,則終未易解也。若《關雎》刺亂,則漢杜欽云「佩玉晏鳴,《關雎》刺之」,《後漢·皇后紀·序》「康王晏朝,《關雎》作諷」,此皆《魯詩》説,漢人説《詩》多本此。Rc0中华典藏网

Rc0中华典藏网

諫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詞也。Rc0中华典藏网

此又錯據誄文者。子路以子病請禱,而病者親問,則正當以古禱禮對,而對以諡誄之諫,子路縱不學,亦寧不少爲病者嫌乎?古有禱禮,有諡禮,而總名曰誄。誄者,累也。禱者,累功德以求福;諡則累功德以易名,明分二禮。但以累功德同,故均以「累」字稱之。實則禱曰禱誄,諡曰諡誄。故《周官》大祝作六詞,直分 「五曰禱,六曰誄」,謂禱誄可稱誄,而諡誄必不可稱禱。今明曰「禱爾」,而偏以哀死之諡誄當之,可乎?按:《説文》:「誄,禱也。」《論語》「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是也。而孔安國註《論語》,云:「誄,禱篇也。」徐鍇曰:「即《尚書·金縢》之詞。」鄭司農曰:「即《春秋傅》鐵之戰,衛太子禱于軍中是也。」是誄即是禱。「禱爾」一句,即禱篇之文。註太錯矣。誄,一作讄,見《説文》;一作 ,見《集韻》。總此一字。Rc0中华典藏网

書同文Rc0中华典藏网

文,書名。《大全》:「文是字形,名是字聲。」Rc0中华典藏网

此錯據《秋官》文而合兩爲一者。按:「文,書名」三字出自鄭註,皆訓「作」字。《周官·外史》「達書名于四方」,正「書同文」也。故《聘禮》「束帛加書,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百名即百字。若謂名是聲,則《秋官·大行人》「諭書名,聽音聲」,明以教文字與譯言語分作兩事,烏得混合?Rc0中华典藏网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Rc0中华典藏网

楊氏曰:「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言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于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Rc0中华典藏网

此據文大錯,不可不急正者。經凡言質、文,皆以質樸與文飾對待爲言,如《尚書大傳》「王者一質一文」類,竝未有言質是本、文是末者。惟宋儒楊時錯讀《禮器》「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語,謂甘是和之本、白是采之本、忠信是禮之本,則質是文之本。不知質是質樸,文是文飾,故可相勝。若是本末,則未有末而可勝本者。況本是忠信,不惟不可相勝,宋儒每言文質彬彬爲三分文、七分質,幾見行禮而可有三分無忠信者?讀書須讀全篇,況《禮器》亦容易卒讀。其云「甘受和,白受采,忠信可學禮」,此是質地之質,與文質之質了不相涉。質地猶言胚子,如調和之家以甘味爲胚子,繪畵之家以白色爲胚子,學禮之家以忠信爲胚子。胚子者,本也,故又曰「忠信,禮之本也」。若文質之質,則《禮器》明云「禮有以文爲貴者」,龍袞、黼黻類是也;「有以素爲貴者」,大圭、大路類是也。是文素即文質,文素互貴即文質彬彬。而乃引質地之質作樸質之質,讀「受和」、「受 采」之文,而不讀「以文爲貴」、「以素爲貴」之文,認質爲本,認文爲末,此聖經、聖學之厄。而朱氏一引其説註「林放」章,再引其説註「子夏問素絢」章,三引其説註此章。而至于「棘子成」章,則直以失本末之差貶抑子貢,而其説至再至三,牢不可破矣。錯矣,大錯矣!餘見「貶抑聖門」條。Rc0中华典藏网

凱風Rc0中华典藏网

《凱風》,衛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其室,七子作此以自責也。Rc0中华典藏网

婦人不安室,則其過已大,而謂之過小,錯矣。此係《毛詩》説,不足據者。舊三家説《詩》,有以此爲母過責子之詩。故趙氏註此,亦袛云「責子」,而不及其他。蓋「勞苦」、「劬勞」,古凡「勞」字,皆指父母虐子言,《論語》所云「勞而不怨」是也。大抵引《詩》相難,則必取其相類者,惟《小弁》虐子而怨,則與《凱風》之虐子而不怨者明有關合。故同此一過,而但以過之大、小辨之,謂《小弁》虐子事關廟社,《凱風》止父母不我愛耳。廟社事極大,失愛事極小,虐子雖同,而過之大、小有異。當怨,不當怨,辨在乎此。不然,則《孟子》明言「不可磯」。不 可磯者,謂以磯侵水而激水之怒,比之母以事責子而拂子之意,猶言抵觸不得也。假曰不安室,則母自失節,何抵觸于子而曰「不可磯」?錯矣,又錯矣!Rc0中华典藏网

朝聘Rc0中华典藏网

錯據商朝禮、諸侯相聘禮爲周朝聘禮,見「朝廟」條。Rc0中华典藏网

拜下Rc0中华典藏网

錯據燕賜、謝拜禮爲朝拜禮,見「朝廟」條。Rc0中华典藏网

千乘之國Rc0中华典藏网

錯據甸車司馬法爲成車司馬法,見「典制」條。Rc0中华典藏网

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Rc0中华典藏网

錯據職喪禮爲爲位禮,見「喪祭」條。Rc0中华典藏网

廛無夫里之布Rc0中华典藏网

《周禮》:「宅不毛者,有里布。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鄭氏謂不種桑麻,使出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民無常業,罰之,使出一夫百畝之稅,一家力役之征也。Rc0中华典藏网

本文是「夫里之布」,夫、里皆是布,故總承「之」字。若謂里是布,夫是役粟,則「夫」字當句,不成文矣。考《周禮·閭師》「凡無職者出夫布」,布,泉也,謂一夫之口率泉,即今丁錢也。《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謂使出一里之口率泉,則不止一家也。一夫一家,一里二十五家也。夫猶是口稅,而罰有輕重,袛以無常職者例有他罰,而不種桑麻則罰止此數。乃其後凡遇民廛,不問有常職、已種桑麻,而槪以是取之,故曰民廛當無之。是此「無」者,無夫、里兩布。《孟子》本文顯然,而《周官·司徒》又明有夫布、里布。顧舍此不引,反引屋粟、夫家之征以亂之。夫旅師掌屋粟,均人掌夫征,廛人掌市布,各有職掌。即載師連載,亦且三罪、三罰竝不相混,屋粟、夫征特罰,案有是耳。今但斷以布,又安得并案及此?Rc0中华典藏网

張文檒曰:「此在註疏總不能解,惟鄭註稍有分别。或問鄭:夫布與夫家之征,其異何如?鄭答:夫布是算斂,夫家之征是田稅。是鄭亦明以夫屬布,與夫征異矣。既引《周禮》并鄭註,而又錯,真所不解。」Rc0中华典藏网

食夫稻,衣夫錦Rc0中华典藏网

《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麤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菓,練冠,縓綠,要絰不除。」無食稻、衣錦之理。Rc0中华典藏网

此錯據《間傳》文者。《間傳》記喪禮、衣食、變除之節,原有六節。今朱註袛引三節,又無節不錯。《間傳》云:「父母之喪,既殯,食粥。」其袛言變食而不及衣者,以前文記始死節有「斬衰」、「齊衰」,文不必贅也。乃忽增「麤衰」二字,以下節所受是成布,成布以漸而細,則此必麤而未成布者,因即以「麤衰」名之。不知麤衰即疏衰。春秋以前無斬衰,而有疏衰,《左傳》晏嬰居父喪服麤衰、孟子告滕文公齊疏之服、荀子以齊疏爲齊麤衰是也。及三禮繼起,别有一斬衰,而降齊疏爲殺服。且又分齊疏爲二,直以疏衰屬斬衰之後、齊衰之前,謂斬衰父服,疏、齊衰母 服。則其所云「麤衰」者,在春秋以前爲父母正服,而非變服;而在三禮後,則袛爲母之正服,而竝非父與母同變之服。今乃增此衰于父母既殯、兩當變除之受服中,可謂禮乎?Rc0中华典藏网

《間傳》又云:「既虞、卒哭,疏食,水飲,斬衰三升,受以成布六升。」今又改「既虞、卒哭」爲「既葬」,以虞與卒哭在葬後也。不知虞與卒哭本有兩節 [4] :天子以下,卿、大夫以上,則虞亦變服;惟士、庶人不變耳。今合兩節爲一節,則但有士、庶而無卿、大夫,已乖錯矣。然且斬衰三升,成布六升,此升數不可刪抹。據《禮》註:自六升、七升至三十升,皆以成布稱。若止「成布」二字,則何成布也?乃不知緊要,公然刪去,至自爲解説,則又曰:「斬衰三升,如今漆布一般,所以爲未成布。」吾不知宋時漆布是何物,但其所云「既殯,食粥」、未受成布者,是巖衰,非斬衰也。今忽舍麤衰而解斬衰,或者不熟三禮,不識諸衰有沿革,錯認麤衰即斬衰耳。乃《間傳》于「斬衰三升,受以成布六升」下明云「爲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 升」。是一氣讀下,斬之三升即接以疏之四升,受布六升即接以受布七升,斬、疏不同名,三、四、六、七不同數,而乃以三升受六之斬,仍據之解四升受七之疏而不之覺。是攤書據文,袛見半行,而于半行以下即邪視亦不及之,真可駭事也!Rc0中华典藏网

《間傳》又云:「期而小祥,食菜菓,練冠,縓緣,要絰不除。」朱註依文抄入之,亦可已矣。乃《大全》引朱註自解,則又云「縓,淺絳色」,則縓與纁類,係黄赤色,非絳色也。又解云:「小祥以緅爲緣。」則小祥明云以縓緣,竝無云以緅緣者。且緅非縓,并非絳也。又解云:「一入爲縓,四入爲緅,亦是漸漸加深耳。」則《爾雅》止云「一入爲縓」,竝無「四入爲緅」之文。惟《考工》染羽,始有「五入爲緅」語,然是染羽,不是染繒,且是五入,竝不是四入。何故舉手必錯如此?Rc0中华典藏网

* * *Rc0中华典藏网

[1]  「主術」,原作「三術」,據《淮南子》改。Rc0中华典藏网

[2]  「周書」,原作「周官」,據《尚書》改。Rc0中华典藏网

[3]  「序」,原缺,據文意補。Rc0中华典藏网

[4]  「本」,原作「卒」,據文意改。Rc0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