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 姓名:炎帝
- 别名:赤帝
- 性别:男
- 朝代:上古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炎帝,又称赤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的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约生于距今5500—5600年,出生地是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其具体生卒年、死因不可考。据说在位120年,传说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县等地。炎帝部落原居渭水中游,后迁往四方,有一支发展到中原,经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战,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炎、黄被认为是各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生于姜水,因而以姜为姓,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羌人以游牧为主,主要驯养羊群,当时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姜字的象形字好象女性管理羊群之意,羌字的象形字好像人跪着一足在挤羊乳。后来这一支羌人由牧羊转入农业生产,因此炎帝也被称为神农氏。
黄帝氏族亦为羌人之一支。这个氏族的始祖生于姬水之滨;因此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姬、姜二水相邻。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当时黄帝族仍过着游牧生活,所以炎帝族的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早数百年。
据说炎帝的母亲叫任姒,乃有蟜氏的女儿,又名女登,是少典氏的妃子。有一天,女登在华阳地方游玩,忽然看见天上出现一条巨大的神龙的头部,女登深受震憾,因而有孕,生下炎帝,据说炎帝是牛头人身,可能他领导的部落以牛为图腾。炎帝成长于姜水、炎帝的部落崇拜火(可能是刀耕火种的缘故),因此炎帝以火德称于天下,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诸侯夙沙氏叛乱,炎帝没有兴兵讨伐,而是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坦陈自己的过失,夙沙氏的人民,自己攻灭其君而归服炎帝。炎帝在位120年,死后成为南方的赤色天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传说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县等地。
炎帝娶奔水氏的女儿听谈为妃。他的子孙继续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承袭炎帝称号,延续了五百来年,约有17代,其世系为: 炎帝——柱——庆甲——临——承——魁——明——直(帝值)——釐(帝来)——居——节茎——(参卢,榆罔)
传至炎帝榆罔时,势力衰弱,诸侯蚩尤趁机作乱,驱逐榆罔,夺取炎帝族的部落联盟领导权,自称炎帝,建都涿鹿,榆罔便与黄帝族联合。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县矾山镇西),战争很激烈,据说流血百里,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打败了蚩尤,杀之于中冀(即冀州中土,涿鹿附近)。
接着黄帝族与炎帝族又大战于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附近),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族终于战胜了炎帝族,从此华夏地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落入黄帝族之手。炎帝势力退居南方。黄帝族想要谋夺炎族的领导权,乃是谋划很久的意图。当时炎、黄两族并存于黄河流域,黄帝在河北,荒凉寒冷,又有北狄侵扰,炎帝占有黄河南岸肥沃地区,黄帝想要向南方发展,遭到炎帝族的阻拦,因而二族相斗不可避免。
阪泉之战后,黄帝族占了优势,但炎帝的子孙仍沿黄河中下游发展。有脉络可寻。其中的共工部落长期在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活动,这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共工氏善于治水,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后人祀以为社神。共工氏后来与顓顼氏争夺天下失败,逐渐衰亡,退守西部山区,成为“九州之戎”。
炎帝后裔中得到发展的是四嶽部落,四嶽的始祖为伯夷,传说是共工的从孙,原本是祭山的官,后来成为山神。四嶽部落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齐指春秋五伯之一的齐国,其开国君王吕尚是四嶽的后代,协助武王伐纣,受封为齐国。吕、申指周朝的诸侯吕国和申国,其地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吕国曾制订古代第一部法典《吕刑》,申国曾联合犬戎,攻灭西周,建立东周。春秋时代,申国和吕国逐渐衰落,但齐国和许国仍很强大。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县,是个中等国家。
炎帝后裔中,还有一支在汾水流域,后来残存的还有沈、姒、蓐、黄四个部落。他们把所谓汾水之神名叫台骀的,奉为自己的始祖。这四个部落国家后来被兴起的晋国灭亡。
陕、甘、青、藏地区在古代是羌人活动的地区,据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由于伯夷父是炎帝的裔孙,这说明所有的氐人和羌人都是炎帝后代。
炎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钱仲文集
十卷。唐钱起撰。钱起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省)人。天宝九年(749)进士,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少年聪颖,博闻强识。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说,当时丞相以下的公卿,到州郡任官或奉命出使,如果没有钱、郎二人作诗送行,就会被人鄙视。著有《钱仲文集》。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以作省试诗《湘灵鼓瑟》深得主考官李赞赏,其尾联“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被视为“绝唱”。其诗具浑厚之气,体制新奇,多送别酬赠之作或抒写羁旅愁思。其诗工于五言,在技巧上趋向于雕琢纤细。其诗与郎士元齐名,人称“钱郎”。此集《唐志》作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二卷,今本十卷,殆后人所分,其中凡古体诗皆题曰:“往体。”考陆龟蒙《松陵集》亦以古体为往体。为唐人诗集标目习惯。又集末《江行绝句》一百首,胡震亨《唐音统签》认为是钱珝之诗误入起集,有考辨甚详,然而旧本流传,相沿已久。且珝本是钱起之孙,即附录祖集之末,亦无不可。宋元旧刻已佚。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明活字本,十卷,分体编次五古、七古、五律、五言长律、七律,五绝,七绝。《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 。《四库全书》以内府藏本著录,题名 《钱仲文集》十卷。钱遵王《读书敏求记》和瞿镛《铁琴铜楼藏书目录》载有《钱考功诗集》十卷,旧抄本。《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著录诗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二卷,《直斋书录解题》为十卷,并记:“蜀本作前后集十三卷。”黄丕烈士礼居藏有校旧抄本,与《韩君平诗集》共装一册,亦十卷,现藏北京图书馆。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原题唐木玄虚撰,唐贺知章注。今观此集,编排混乱,不仅误题撰者、注者、且序文与所序之书亦张冠李戴、阴差阳错,极易使人误以本书为曾坚所集,或曾坚与危素合集。今集实有三序:一为卷前曾坚序,误题《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实为《四明洞天丹山图序》;二为书中曾坚《石田山房诗序》;三为书中危素序,误题《白水观记》,实为《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由三序可知,四明山道士毛永贞之徒吴国珙请危素为题《四明山铭》勒于山石。12年后,另一徒薛毅夫携毛永贞所刻《四明洞天丹山图》,请曾坚作序,即今集所录第一序。图盖古人所作,唐木玄虚作七绝24首附于图,贺知章作注,后附《吴上虞令刘公传赞》和《宋孔先生传赞》。后毛永贞集其徒薛毅夫与京师文士大夫所赋诗若干首,名曰《石田山房诗》,复请曾坚作序,即今集所录第二序。一年后,毛永贞将《四明洞天丹山图》、《四明山铭》和《石田山房诗》合刻,相当于今集,请危素作序,述其始末,即今集所录第三序。《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实为毛永贞及弟子薛毅夫所集。危素序作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永贞及毅夫皆元人。永贞字善卿,毅夫字茂弘。该集述刘纲、樊云翘成仙之事及历代隐士、道士事迹。上虞令刘公即刘纲。宋孔先生,名祐。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
内经博议
医经类著作。清罗美撰。四卷。美字淡生,号东逸,新安 (江苏新沂) 人。自幼酷爱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 颇有研究,撰有 《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 等。本书系罗氏综合《内经》 中主要内容所撰论文集,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末附“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淳阴阳脏腑虚实论治”。根据《内经》 原文,参照各家注释,融以自己心得,阐述 《内经》 奥义,发前人所未发。可供研究 《内经》 参考。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胡子知言疑义
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将三人辨析之语编成《胡子知言疑义》。据朱熹自称:“《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朱子语类》卷101)明程敏中重新校刊、编次的《知言》6卷本中,将《知言疑义》附录于后。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胡宏集》附录2。
诸佛心陀罗尼经
梵名Buddha -hr!daya-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心经、诸佛心印经、诸佛陀罗尼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菩萨说诸佛心陀罗尼,若至心持诵,得超脱百千劫之生死剧苦,乃至消除一切恶业、惊退一切魔军。另有宋代法天所译之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卷,为同本异译,然将佛所说分为佛心印陀罗尼与一切诸佛心印陀罗尼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