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日记》摘录

作者:林则徐

道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癸未。西北风。晨起赴松篔溪处送行,篔溪于二十九日交卸关篆,即拟就道,余以今日赴宝山,不及待其发棹,故先至其署中一别也。…… Qqg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日。甲申。晴。黎明至太仓州,苏松太道阳观察来见,即与同行,拟由嘉定水路赴嘉、宝交界之罗店镇,甫过州城十五里,河窄水浅,换坐小舟,行三十里过嘉定县城,又十八里至罗店,已二鼓矣。…… Qqg中华典藏网

三十日。乙酉。晴。黎明饭罢,陆行十六里,至北王庙,系修工之处,即上塘看工,历观石洞、牛头泾、薛家滩、练祁汛、顾隆墩、陈华浜、■〈氵采〉淘墩、小沙背等处,看定硪筑工程,并看石塘。申刻至宝山城内,住学海书院。苏松田镇军来见,并致酒筵。夜延阳观察、李牧、龚令同饭。 Qqg中华典藏网

十一月初一日。丙戌。阴,微雨。早晨诣东门外天后宫海神、风神前行香毕,遂登江西炮台勘定工程。又勘定谈家浜、朱家桥两处新塘基址。至吴淞海口天后宫仍行香。此处亦名胡巷口,俗谓之吴王口,凡上海商船赴南北洋者,皆由此出入,故海口有东西两炮台,形势颇雄壮,苏松太道有榷馆在此。苏松田镇军兵船亦泊此,即赴其舟次答拜,并借坐其舢板船赴江东看工。行数里至八房宅,雨势渐密,因即折回,登江东炮台,又在其旁小庙中略看。复乘原船回西岸,仍折而北,入宝山县城,至学海书院宿。 Qqg中华典藏网

初二日。丁亥。阴晴各半。早晨在书院内对客。饭罢起程赴上海,计陆路五十里,先由胡巷口过渡,至南岸阅衣周塘工程。沿黄浦江行数里,转入里路,又数里有尚书庙,规模颇广,然亦残 Qqg中华典藏网

破矣。田镇军及太仓李牧等均送至此别去。又行至江湾,距宝山三十里,毛令在此备茶点,黄令亦自上海来此,因小憩。又行十里屈家桥,则上海所辖,松江炳守及上海温令并教佐等官俱来迎。又十余里过新闸,闸有三孔。又行十余里入上海大东门,至敬业书院住。邑中绅富六人来见,与之言劝捐宝山海塘经费事。 Qqg中华典藏网

初三日。戊子。阴。冬至(在戌初一刻),黎明在书院设香案,望阙行朝贺礼。出赴天后宫、城隍庙行香,并拜客,仍即回。是日课敬业书院生童,巳刻点名,生监到者八十人,童生到者一百人。生员题:“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赋得寰海镜清”,得“安”字。童生题:“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赋得辅车相依”,得“依”字。分题后各带卷回去另缴。此间城隍庙后有园亭,阳观察暨黄令邀往游憩,随即在彼同饭。书联对二十余副。各绅富复来见,知劝捐已有头绪,即于戌刻登舟,道、将以下皆送于舟次。亥刻开舟,向西南行,正值潮长,又有西北旁风可用,夜未泊。天气甚寒。 Qqg中华典藏网

初四日。己丑。晴。晨至青浦之黄渡镇,过千秋桥,自上海至此已八十里矣。黄令与正任上海温令俱送至此别去。青浦蔡令来见。由黄渡西行十八里,至泗江口,折向南,入吴淞之支河。又四十五里至青浦县城,松江提标参、游(击)曹得周、杨珩、汪溥、定桂四人同来见,即去。段提军亦由松江来此,设筵相待,晡时晤见,遂赴其舟中饮。余舟与其舟相比而行,十八里至钟贾山,时已夜分,解棹别去,蔡令亦回青浦。又五十四里过祭江亭,其地为松江府马头,距府城尚十余里也。又二十七里至西■〈氵乂〉口,即黄浦江口,时巳五鼓,泊此待潮南去。 Qqg中华典藏网

初五日。庚寅。阴。黎明乘潮渡黄浦,至南岸,入返水口,俗谓之汆来庙。松江炳守、金山朱令、许游击先后来见。又六里松隐镇,又二十七里张堰,又七里新安镇,又二十里金山卫城外泊。 Qqg中华典藏网

初六日。辛卯。晴。早晨登岸,乘肩舆入卫城北门,出东门,先至金山海塘,其塘外老沙甚广,故无工程。又三里至戚家墩,则华亭所辖,其地只有一层土塘,殊为单薄。过此则内石塘而外包土,其离塘数十丈外之玲珑坝,本以御潮,今多冲损,潮来直逼塘脚。金山嘴一带塘土被刷,塘石已露,是以估于塘外加筑坦坡、签桩、砌石,择要保护。勘毕,至海神庙、天后宫行香,即于庙内与松江炳守等共饭。未刻于塘上观潮,归途至卫城内大观书院小坐,有诸生来请课,因命题付之。生员书题:“友直,友谅,友多闻”;童生书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通场诗题:“赋得海城楼阁似蓬壶”,得“城”字,五言八韵;“百川东障赋”,以“障百川而东之”为韵。不作者听。傍晚回舟,即开行,夜未泊。 Qqg中华典藏网

初七日。壬辰。睛。天未明,渡黄浦。本宜由斜塘口入泖湖,不过十余里,舟人不知此路,转由小昆山前绕越,由姚泾入湖,约计多行三十余里,又值西北风顶阻,申刻始至大草墩。入澄照寺,登楼观湖田草滩,以验挑切工段。又其西有泖塔,蹑衣登之,乃塔中地狭梯危,风又过大,至第二层废然而返。娄县毛令、青浦蔡令先后来见。遂开舟,曳縴顶风而行,夜四鼓过青浦。自泖塔至县,计行五十里,仍未泊。 Qqg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