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本草" 相关古籍结果如下

  • 神农<font color='red'>本草</font>经疏

    神农本草经疏

    《作者:缪希雍三十卷。明缪希雍撰。又名 《本草经疏》。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 《神农本草经》 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此书。此书目录编次悉依宋代《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补正。刊于天启五年 (1625)。其取名缪氏曾称 “本草出自神农,譬之五经,增补别录,譬诸注疏,故名。”此书分本草为十部,卷一至卷二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对药之性味、主治、七方十剂、五脏苦欲补泻等作了论述。续序例下,分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三至卷三十,按《大观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共载药物一千四百余种。此书为缪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与阐发,以及一生药学经验之总结。缪氏在此书中对中药的作用,相互间作用的差异,每位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应用禁忌,一一加以说明。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用药原则及药物的具体运用。此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较,李氏《本草纲目》以品种的齐全、部类的系属、采制的鉴定、功用的综述性等取胜,而此书则以述功寻验,明其所以然,条分缕析,发其隐微之旨为佳。是一部深刻而系统论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巨著,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使我国的本草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由研究药物的效用发展到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阶段。清代著名药学家吴仪洛云:“缪氏之《经疏》,不特著药性功能,且兼其优劣,其中多所发明。”缪氏自序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足见此书宜于实用。有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辛卯年(1891)池阳周氏校刊本。

  • 食鉴<font color='red'>本草</font>

    食鉴本草

    《作者:宁原食疗著作。2卷。清·宁原撰。李时珍评曰: 《食鉴本草》, 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 略载数语, 无所发明。

  • 吴普<font color='red'>本草</font>

    吴普本草

    《作者:吴普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 新修<font color='red'>本草</font>

    新修本草

    《作者:苏敬简称《唐本草》。本草类著作。中国古代第1部由政府组织编修并颁行的药学著作。唐代苏敬等23人编修于显庆二年至四年(657—659)。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 七卷,《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凡五十四卷。约七万七千字。正文为在《本草经集注》 基础上修订与增补而成。共载药八百五十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本书继承历代本草成就,重视民间经验,提出“下询众议”,“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诏全国,征集各地药物标本,予以描绘。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科学价值,为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颇著。唐朝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本之一,日本也早有传抄本,并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补辑三,共十一卷。《纂喜庐丛书》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影印书写卷子本(此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说),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食物<font color='red'>本草</font>

    食物本草

    《作者:薛己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 救荒<font color='red'>本草</font>

    救荒本草

    《作者:朱橚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明代朱橚撰于永乐初,首刻于永乐四年(1406),再刻于嘉靖四年 (1525),此后有多种重刻本和节选本。明末徐光启 《农政全书》亦予转载。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载见于前代本草的138种。对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绘有逼真插图,附以说明,详述其产地、名称、性状、性味、可食部分及食法。

  • 救荒<font color='red'>本草</font>译注

    救荒本草译注

    《作者:朱橚 明代朱橚撰。朱橚(1360—1425)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被封为周王,就藩于开封,死后谥为“定”。朱橚好学,他从当地野生植物中查出荒年可以采来充饥的,都一一绘制成图,附以说明,编成这部《救荒本草》。本书成于1406年,总收录了414种植物,其中未见以前本草书著录的有276种,分为五部:草木、米谷、果、菜等。朱橚将搜集到的野生植物栽种于园子里,亲自观察研究,把每一种植物的可食部分记下,态度相当严肃,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本书为救荒而作,所以作者非常注重其通俗性和实用性。对一些难字注以字音;深入浅出地记述植物名称的由来;对不常见难认的植物,以常见易认的植物来比拟;除指明植物可食部分外,还叙述了加工、食用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直接生食,腌制与干藏,水提法,制粉食用及其它特殊处理。最为突出的是对植物特性的描述,显示出较高的植物学成就。本书很重视花器官的描述,不仅述及花形、形色,而且记有花瓣的枚数、果实和种子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此外书中对植物生长习性有颇多的术语,对植物叶及其形状、茎、结实器官的描述,对植物花期、蒴果等的记述,对植物生态环境的调查,都较以往本草书籍详尽。《救荒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目的植物专著,同时也代表着我国15世纪植物科学的水平。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学术价值,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后被译成英文并传播于欧美各国。

  • 神农<font color='red'>本草</font>经译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

    《作者:佚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又名《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为后人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原著在唐朝初年佚失,现今传世的版本均为后人的辑佚本。书中除总论药物的序例外,共收载药物365种,并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其中上品120种,大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大多属稍有补养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攻治疾病的药物。每种药物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药物的别名及生长环境等。书中 所载的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毒的麻黄、吴茱萸,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今天仍在沿用。书中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的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酸、咸、甘、苦、辛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各种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性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补内容,注疏所载药物,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

  • 食疗<font color='red'>本草</font>译注

    食疗本草译注

    《作者:孟诜本草学著作。唐孟诜撰。书成于701~704年。共3卷。唐开元9年至27年 (721—739) 张鼎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有人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张鼎补订后改为《食疗本草》,因内容为食物药治病而得名。孟氏原书有138种药物,后张氏补入89种,共计227种。各药之下注有药性,记述功效主治。原书今已无存,其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和《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残卷,收有从石榴到芋共26种食物药的条文。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在考察《食疗本草》基础上,校合了该书。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辑佚本。

  • 得宜<font color='red'>本草</font>

    得宜本草

    《作者:王子接本草著作。又称《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 (晋三)编集,约成书于雍正十年 (1732年)。收药458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其中上品151种,中品139种,下品168种。每品又分 “遵经” 与“补时用”两类进行论述。每药只述药味归经,不录药性,注重配伍是其特点。现存乾隆二年 (1737年) 刊本、《四库全书》本及抄本

  • 日用<font color='red'>本草</font>

    日用本草

    《作者:吴瑞本草类著作。元吴瑞撰。三卷。瑞字元瑞,又字瑞卿,海宁 (今属浙江) 人。文宗时为县医学教授。吴氏参考多种方书,注解各种食物对人体作用,力图从日常食物中寻求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编成是书。约成于天历二年(1329)。书中将药物按米、谷、菜、果、禽、兽、鱼、虫等分为八门,每品引证诸书,详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食用方法。后附简方。为我国现存较早较为全面的食疗学与营养学专著。《医藏目录》 普醍函和 《医籍考》卷十五著录此书均为八卷,而传世的明万历四十八年钱允治刊本题为《食疗本草》计十卷,前七卷为卢和的 《食物本草》 ,后三卷即是此书。

  • 袖珍<font color='red'>本草</font>隽

    袖珍本草

    《作者:佚名药物学著作。又名《本草隽》、《中国药学大纲》。1卷。日本·伊豫专安 (平住)撰。刊于1755年。此书是《本草纲目》的择要本。共载常用药151种,不分类。每种均有释名、集解、选用、修治、气味,良毒(指气味升降、入何经、七情宜忌等)及主治各项,内容简要。

  • 上医<font color='red'>本草</font>

    上医本草

    《作者:赵南星四卷。明赵南星撰。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高邑(今河北柏乡北)人。万历甲戌(157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明代名臣。此书成于泰昌元年(1620)。作者自序言:曾久病数年,至不能用药,于是取《本草》所载谷物菜蔬类服食,病竟愈。可见饮食对于养生之功效甚大,遂撰此书。书中选录《本草纲目》中药食品类约二百种,分类编排。每类先引诸家之言,并列其别名,再述其优劣、功效、主治等,附有简易经效之方。所谓“上医”,系取古语所谓“上医治未病”之义,即预防、养生之意。此书言雅意明,切实合用。有明泰昌元年(1620)赵氏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宦梦录

宦梦录

四卷,明黄景昉著。黄景昉是明末政治家,历仕启、祯两朝,自编修以至宰辅,几与崇祯一朝相终始。《宦梦录》是其仕宦经历的自述,作于甲申之变后,由于书中内容涉及明季史事,成书后,黄景昉不愿将之示人,以致流传不广,著录鲜稀,仅有抄本传世。崇祯朝无实录,而《宦梦录》正是黄景昉在启、祯两朝的见闻及其立朝作为的自述,因此该书对于明清之际史事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爝火录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

华严经感应传

华严经感应传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料。明代袾宏之华严经感应略记、清代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代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记,皆为同类著作。

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

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说劫尽七日出时相状,警人精进,早求解脱,中阿含七日经同本。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具德经

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