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释义

作者:张琦
素问释义

十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撰。张琦字翰风,号宛邻,阳湖(今属江苏)人。嘉庆年间举人,官山东馆陶县知县。著有《本草述录》、《张氏医集》等书。张氏颇重视《素问》,但唐朝王冰《素问注》移易篇次,多所窜改,宋朝林亿以旧书校订,亦多错误,真伪难辨。张氏欲阐发《素问》经旨,遂依王冰注本次序,不用王氏之说,参以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附以己见,去伪存真,重为诠释,历时二十载,撰成此书。书中保留前人注释精华,去误补遗,其中指为错简脱衍者,不下百数十条,为王氏所未及。校正字句,间引《甲乙经》等书为证,而多取其相同者。注释较详,便于后学。张氏之学与黄元御为近。然此书却不同于黄氏的肆意诋诃他人。为阅读研究《素问》的参考书。有道光十年(1830)阳湖张氏刊《宛邻书屋丛书》本,又有单行本。[有些生僻字可以参阅PDF版]

张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菽园杂记

菽园杂记

笔记。明陆容撰。十五卷。容字文量,号式斋,太仓州(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史称容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是编乃其札录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旁及谈谐琐记,风俗、物产、乃至鬼怪传说,无所不包。其中考辨者如元王柏作二南相配图,弃甘棠、何彼秾矣,野有死麕三篇,于经义以为乖刺,而作者独叹为卓识。于政教,洪武中朝廷访求通晓历数,求卜问事者,备载山东监生周敬心奏言:“国祚长短,在德厚薄,非历数之可定。”举例以国祚最短者,莫如秦、隋、五代,始皇之酷虐,炀帝之苛暴,五代之穷凶,是皆人事所至,岂在历数?并批评洪武“神武过于汉高,而宽仁不及;贤明过于(唐)太宗,而忠厚不及。是以御宇以来政教未敷,四方未治。……又何必问诸卜技之人?”因说明玉玺之不是宝,而仁义之为大宝,皆有深意者。故王鏊尝语其门人曰:“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为第一,”有景明刻本《纪录汇编》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备倭记

备倭记

明代卜大同撰。全书共2卷。上卷分制置、方画、将领、士卒、烽堠、险要、战舸、边储8篇;下卷分奏牍、策议2篇。作者卜大同,字吉夫,秀水(今嘉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参议、福建巡海副使。此书即其在福建任事讲求备倭之术而作。

劝读十则

劝读十则

“劝读十则”载于《长沙方歌括》卷首,是陈修园对《伤寒论》辨证精神,及其方剂应用价值与临床经验的深入体会,写成十条“劝读”原则,告诫后人应熟读与应用,继承与发扬《伤寒论》。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章回小说。清何梦梅著。七卷四十五回。梦梅字雪庄,道光时 广东顺德人。书叙明正德皇帝即位,太监刘瑾 弄权,残害忠良,败坏朝纲。正德慕江南风光, 由征西大将军周勇保驾,微服出游,行至南楼 镇于龙凤酒店遇当垆女李凤,留恋不归。刘瑾 趁皇帝在外,命心腹兴兵劫驾,又暗结藩王朱 宸濠起兵接应。王守仁起兵护驾,败叛军,擒刘 瑾、宸濠,班师回朝。本书集当时平话为书,名 为讲史,实非。其中有些内容被后代演为戏剧。 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宝文堂刊本。

纤言

纤言

《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胡子知言疑义

胡子知言疑义

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将三人辨析之语编成《胡子知言疑义》。据朱熹自称:“《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朱子语类》卷101)明程敏中重新校刊、编次的《知言》6卷本中,将《知言疑义》附录于后。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胡宏集》附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