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五脏之位,与六气五运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此间气即谓六步客气,以其在司天在泉左右而言则曰间气,以其每岁分布六位言则曰客气。
帝曰:善。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林云:少阴不曰间气而云居气者,尊君火无所不居,不当间之也。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元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此篇详论药物、方制、治法,故首列六气色味之化。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王注: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主用无遗略也。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言必以岁物为先者,何林氏疑先当作司,非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上言司岁者,统气运而言,岁运与司天在泉合者也。此言司气,专指司天在泉而言,与岁运有克制者也。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言司气虽同主岁,然必有有余不足之不同,不能专精矣。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
散气不纯,司岁和合者为上,得一者次之,散者为下矣。
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句疑衍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王注:淫,谓行所不胜己者也。上淫于下,天之气也,外淫于内,地之气也。林云:天气虽有淫胜,但当平调之,故不曰治而曰平也。按地气不可云外淫于内,疑是内淫于外,上下互易也。在泉之气,当可云内矣。
帝曰:善。平气何如?
承上言平之者何。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反者反治,即前篇所云假者反之也。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王注:木火金水运,面北受气,凡气之在泉者,脉悉不见。惟其左右之气,脉可见之,在泉之气,善则不见,恶者可见。按据王氏则经但举少阴言之者,足包三阴在内矣,文不备也。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王注:少阴在右故。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王注:少阴在左故。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王注:土运之岁,面南行令。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王注: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手则为浮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按此节与上下文义不相承接,疑亦后人窜入之辞。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句衍。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隔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皆脾胃之病,木旺而克中土也。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句衍。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按《甲乙经》齿痛䪼肿为太阳病,盖火胜金,故肺大肠病。蛰虫句,当在民病句之上。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林云:四字衍。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肿痛,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
林云:《甲乙经》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为三焦病。少腹痛肿,不得小便,亦病在三焦。按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太阴湿胜无缘病之,当缘中宫湿滞,三焦之气不得游行,郁于上下而为病耳,非因胜复之理也。其病冲头以下,皆足太阳经脉之病,则土胜克水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余候与少阴同。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此皆肝胆之病,少阳之脉出膝处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寒水当胜火,此见小肠经病者,非为水克火。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之火从而化寒,当运气不及,则标本异化,故足太阳在泉,反见手太阳之病。《六微旨论》所谓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于辛凉,佐以苦,句与下不一例,疑脱字。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以上言治之大法如此,当合下各条互通其义。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句衍。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木胜土故脾胃病,冲阳足跗上动脉,胃之气也。气绝故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句衍。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火胜金,故肺大肠病。尺泽在肘内廉大绞中,肺气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句有误。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
土胜水,故肾膀胱病。太谿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肾之气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字衍。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池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火胜金,与少阴司天火同,故肺病。天府,在臂臑内廉,下腋三寸所,肺之气也。尺泽、天府亦互见义,不可泥也。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十一字衍文。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句有误。疡疮痤痈,〔蛰虫来见〕,句衍。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金胜木,故肝胆病。太冲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脉动应手,肝之气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二字衍。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二句疑衍,或云兼胜复言者,非也。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水胜火,故心与包络病。神门在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心之气也。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此与《金匮》所云腰以上肿宜发其汗,腰以下肿宜利其小便同义,治湿病肿满之大法也。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林云:上文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此云苦湿者,湿当为温。按俗工因此温字误为湿,因有治燥用湿润之法,总缘误以燥为火燥之燥故也。本文皆以气味立言,湿当属何气味耶?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诸反胜之义,多有难通,注家曲说求合,反益支离。阙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
王注:气并,谓偏著一边也。按气郁不行,则化而为热也。
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隔咽不通。
王注:隔咽,谓食饮入而复出也。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遊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句衍,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肾病者,心悬如饥。脐下反动者,所谓动气在下也。心肾自病,故上则呕逆烦躁,下则腹满泄,传为赤沃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句衍。少腹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王注:独胜,谓不兼火郁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铄,〔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草萎疑误。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㿗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慄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
按前五胜,令气夹入病中,此独在前,为是。彼文误也。
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
按凡令气俱应在前,此误次也。
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眩掉,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王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不可忍,吐出乃止,此胃气逆不下流也。按司天在泉诸淫胜为病,大致相同,而于司天著冲阳绝、天府绝云云,盖天气烈于地气,而复气必当盛极而衰之后,故多死候。《六微旨论》所谓中执法者速而危,中贵人者暴而死也。又六气胜复不常,大约不及之岁有胜复,太过之岁无胜复。又有以正化、对化言者,正化胜而不复,对化胜必有复。然对化即在泉之气,其理亦难强通。要之,气化变迁不一,非可执滞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句衍。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皆热邪乘金之候。王注以小肠气上行为言,后人遂谓少阴合心与小肠。盖徒以小肠丙火宜合于心火耳,不知六气分属六经,手足同气,小肠手太阳,从足太阳,同司寒化,岂宜更合于心,谬妄极矣。气行于左上行于右者,足少阴自下而升,升必由左,以乘肺于右也。热乘喉咙则暴瘖,火盛自伤故心痛郁冒不知人也。火迫则分注,热结则肠隔,火上冲则哕噫。鼻渊者,出浊涕不止,甚则腥臭。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字误。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皆土湿之候。阴气即湿气也。湿气上干,肺道逆,故头顶痛重。掉瘛未详,疑误也。密默,亦有误。湿气下流入肾,肾气不固,则输泄无度,脾肾两伤而死矣。
少阳之复,火热将至,枯燥烦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皆火炽之候。肝胆同气,故惊瘛。火下结于膀胱,则便数。憎风,未详,疑误。面如浮埃,非火甚之诊,误衍也。少阳脉起目锐眦,故目。瘛,字衍。发为疟者,瘅疟之类,火盛于内则反恶寒,寒已复热也。色变四字,衍文。火热伤气,烁血,故少气脉萎。化而为水八字,亦衍文。血泄,已见上,必误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金盛木伤,故病生胠胁而气在左,善太息为脾病。心痛烦心,证亦不类,疑衍也。否满腹胀,木郁之象。胆味苦,故呕苦。病在膈中,未详。头痛者,足阳明脉上行头角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寒水之气上行心胃,阳衰故有诸证。太阳遍络一身,故头痛眩仆。腰椎痛,屈伸不便也。太阳膀胱合肾,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也。寒饮内发,故唾清水及哕噫也。善悲善忘不合,疑误衍耳。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咸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王注:不燥泄之,久而为身肿腹满,关节不利,膝腰胫内侧胕肿病。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无犯温凉,义难明。王注谓当春秋时,纵火热甚,亦不得以热药发汗,汗冬发而药热内甚,助病为虐,逆伐神灵。窃所未安。按《六元正纪论》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此疑作发不远热,攻不远寒,传写之伪也。少阴少阳俱有咸软之文,理似相合。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
阴阳之气各归其所主,自无偏胜之害。
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身半以上其气三者,手经三气也。手足经各六,而言三者,手足合主一气也。天气,即司天之气。身半以下其气三者,足经三气也。地气,即在泉之气。名者,太少之名也。正其名,则气有所主矣。以气之部分所在,视其寒热,而知其病之形证,故曰以气命处,而言其病也。声之三阳,从手走腹;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天地之气动于上,人身之气应乎下,自然之理也。天枢穴,在脐旁二寸,当身之半。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上胜者,天气病也。若下俱病,则以地名之。下胜者,地气病也。若上俱病,则以天名之。此病传之次,而治法亦因变矣。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以先胜后复言故如此,非天气主胜地气主复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复气太过,则复为胜气,而又有相制者复之。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有胜无复是复气衰弱,不能克制,生意已伤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此节疑有误。气之有胜复,虽自然之化,而于人身皆病,前文备矣。此云复而反病,不合太过而主胜之,凡六气皆然,居非其位,亦不但火燥热三气也。俟更详之。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客者天之六气,主者地之六步,客主相加,是生胜复,诸论备矣。此云胜而无复,理有未安,以下所列生病,亦第以司天在泉立说,而不及初终六气,疑粗工附益之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巳亥岁也。初气阳明加厥阴,二气太阳加少阴,三气厥阴加少阳,必详主客之克制,乃可定其生病。《六元正纪》所以备列六步也。此但言主客之胜,于义缺矣。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子午岁也。初气太阳加厥阴,二气厥阴加少阴,三气少阴加少阳,所列皆木火相煽之病,惟颈项强肩背瞀热,似寒水气胜耳。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丑未岁也。初气主客皆厥阴,二气主客皆少阴,三气太阴加少阳。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寅申岁也。初气少阴君火加厥阴,二气太阴湿土加君火,三气主客皆少阳相火。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卯酉岁也。初气太阴加厥阴,二气少阳加少阴,三气阳明加少阳。清复内余,不可解。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辰戌岁也。初气少阳加厥阴,二气阳明加少阴,三气太阳加少阳。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寅申岁也。四气阳明加太阴,五气太阳加阳明,终气厥阴加太阳。内外字,有讹误。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䯒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隔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卯酉岁也。四气太阳加太阴,五气厥阴加阳明,终气少阴加太阳。鬲中六字衍。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瘘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辰戌岁也。四气厥阴加太阴,五气少阴加阳明,终气太阴加太阳。便溲四字衍。隐曲之疾,盖女子阴菌、阴挺之属,俗谓之下㢖,湿热,相搏而成者也。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巳亥岁也。四气少阴加太阴,五气太阴加阳明,终气少阳加太阳。下白、溺白,有误。胃逆则呕,食不得入为格。君相虽异,火气则同,故与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子午岁也。四气主客皆太阴,五气少阳加阳明,终气阳明加太阳。则字、于肠二字,误衍。寒厥者,阴气上逆,火反上冲胸中,而为喘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丑未岁也。四气少阳加太阴,五气主客皆阳明,终气主客皆太阳。按上阳明司天,及此太阳在泉,皆不言主客胜,林氏以为阳明司天,金居火位,无客胜之理,太阳以水居水位,故并不言也。窃所未安,凡言主客皆谓六气,非司天在泉之谓也。且气有六,初二三统于司天,四五六统于在泉,主客有克制者,有比和者,又视岁运之过不及,为病之微甚,若但言主客胜,则三气之中,果何气为重乎?支离之甚,不可通矣。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高者抑之,制其上逆也。下者举之,升其下陷也。有余折之,夺其盛也。不足补之,扶其衰也。佐即君臣佐使也。佐之和之,使无偏胜也。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即安其主客之义,主客气同则必盛,故可逆折之。若主客气异,则各视其气之衰旺,或从主,或从客,以安之,非从治逆治之谓也。故下文云气相得,不相得也。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
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气也。
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林氏云:全元起本作酸补辛散。此文亦应互易。
火位之主。
君火之位,春分后六十一日,二之气也。相火之位,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三之气也。
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