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作者:缪塞法国作家缪塞(1810——1857)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方式叙述了一个染上“世纪病”的“世纪儿”的生活遭遇。主人公沃达夫是一个涉世不深的贵族青年,在一次晚宴上发现他所热爱的女人欺骗了他,感情上受到强烈刺激。为摆脱痛苦,他在友人戴尚奈的怂恿下转向放荡无羁、醉生梦死的堕落生活。父亲去世后,他回到乡下,遇到一位温柔纯良的年轻寡妇比莉斯。他们相爱了,但沃达夫始终无力摆脱过去的阴影,一面狂热地爱恋比莉斯,一面却无端地猜忌和折磨她。最后俩人只得在痛苦中分手。作者通过刻画沃达夫迷惘、忧郁、颓废、苦闷和怀

  • 白乌鸦的故事

    白乌鸦的故事

    《作者:缪塞法国作家阿尔弗里·缪塞的作品。作为天才的白乌鸦的孤寂和落寞。出生因为特别的色彩被父亲驱赶,后又因作品被众人追逐,以为注定要独身生活,出现了白色的雌乌鸦,后又发现·····

  • 星期一故事集

    星期一故事集

    《作者:都德《星期一故事集》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小说《最后一课》,就是《星期一故事集》中的代表。《星期一故事集》,中有11个短小精美的故事,分别是:《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局台球》,《小间谍》《布吉瓦尔的座钟》,《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拉雪兹神父公墓之战》,《小馅饼》,《圣诞故事》,《教皇死了》,《红山鹑的感愤》等。《星期一故事集》中,各个故事都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普法战争不能说是大题目;丧权辱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不能说是大题目;法国人的爱国主义,不能说是大题目。然而,都德却是用这一篇篇短小的故事来反映大

  •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

    《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斯·茨韦格的小说。“我”在一艘从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远洋客轮上,碰见了世界象棋冠军琴多维奇。“我”受好奇和敬仰之心驱使,怂恿一个象棋爱好者——富有、高傲的工程师马克·柯诺尔邀琴多维奇赐弈一局,琴多维奇起先不肯屈尊,后来柯诺尔答应下一局给他250美元报酬,琴多维奇才同意下棋。在对弈中,琴多维奇允许柯诺尔每下一着考虑十分钟并可与其他任何人商量对策。然而局势仍对柯诺尔有极大威胁。正在这紧急关头,一个瘦削苍白的人帮助了他,只几下就迫使琴多维奇举手言和。和世界冠军对成平局,这简直是奇迹。小说叙述者和大伙

  • 摩尔·弗兰德斯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笛福《摩尔·弗兰德斯》是《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的另一部独特的杰作,被英国作家沃尔芙誉为“英国不多的伟大小说之一”。女主人公弗兰德斯生在监狱,在孤儿院长大,给贵族家庭当仆人。她被主人家的大公子诱骗后被迫嫁给她所不爱的二公子。婚后5年,丈夫病死,弗兰德斯成了寡妇。过了一段淫荡的生活之后,她再嫁给一个在殖民地拥有田产的人。不久,她发现丈夫就是她的亲哥哥,于是坚决中断了这种乱伦关系,重又开始贫困生活。弗兰德斯后来又几次嫁人,但都没有好结果。年过半百以后,她年老色衰, 只好靠盗窃为生,终于被投进监狱。流放到一个殖民地, 弗

  •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

    《作者:果戈理俄国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36年。果戈理反对低级庸俗的情节剧和毫无思想内容的闹剧,他认为真正的“高级喜剧”应该是社会的“镜子”,喜剧中的人物不应该是漫画,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钦差大臣》就是这种新型的“社会喜剧”的典范。剧中描写从彼得堡来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科夫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于是市长把他请到家里,用女儿为钓饵以求升官晋级,其他官僚也纷纷行贿。当邮政局长私拆了赫列斯达科夫的信件之后,市长才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作为一个讽刺喜剧,剧本最显著的特点是人物与情节极度

  • 川端康成短篇作品

    川端康成短篇作品

    《作者:川端康成选收了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品,这些作品集于一卷,概括地反映了川端康成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和创作成果,使读者可以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对作家及其大致创作活动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 帕吕德

    帕吕德

    《作者:纪德帕吕德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一部中短篇小说,以近乎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和前后自相矛盾的特殊魅力闻名。《帕吕德》是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被半个世纪之后的新小说派认了宗。可能叙述方式问题,使故事有点支离破碎,但正是这种“我”自身与“故事”相交错的方式,使得小说更容易让作者的思想随处游走。“我”说的,生活的,与我写的,我希望别人看到的,希望别人注意到的,相互交错,耐人寻味。

  • 猩红热

    猩红热

    《作者:茨威格在嘈杂忙碌的生活中,个人的生死实质存在是卑微的,无人注意的,他只有通过爱与被爱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歌颂的同时对社会的冷漠讽刺。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首次发表于1927年。一位年过六十、富有高雅的英国寡居女人C太太,旅人们对饭店发生的风化案发起激烈的争论之后,向“我”倾诉了困扰她一生的二十四小时经历:当年,也就是她丈夫去世的第二年,四十二岁的C太太独自一人来到蒙特卡罗,空虚寂寞的她在赌馆里迷上了一位嗜赌如命的年轻人。短短的二十四个小时里,C太太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只是好奇那双具有无限魔力的手,到急切挽救站在死亡边缘的他,再到意乱情迷失身于他,后来疯狂到不顾

  • 奇妙之夜

    奇妙之夜

    《作者:茨威格下面这些记述,是在男爵弗利特立希-米歇尔-冯-R的写字台里发现的,封成一小包。男爵这人,一九一四年秋在奥地利某龙骑兵团当后备役中尉时,已在拉瓦如斯卡战役中阵亡了。他家里人随便翻了翻这些文字,就根据标题推断这是他们亲人的文学习作,于是把这些记述交我审阅,并由我来决定发表事宜。我本人可绝不认为这些文字是虚构的小说,而认为这是阵亡者的真实经历,每个细节都是实有其事的经历。于是我发表了他这篇灵魂的自白,没作任何改动和补充,只是略去了姓名。

  • 情感的迷惘

    情感的迷惘

    《作者:茨威格《情感的迷惘》由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所作的一部小说,学生罗朗来到新的学校学习,进行有关莎士比亚文学的学术研究。凯勒教授毕生都在研究莎翁著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授一直未能完成自己的关于莎翁的文章。教授的妻子阿娜曾是他学生中惟一的女性,教授与阿娜为了掩盖谣言而结合。在罗朗的一再坚持下,教授同意与罗朗一起完成关于莎翁的文学著作。在这期间凯勒教授与罗朗之间关系的发展已超出了师生的情谊。罗朗又与阿娜发生了不可抗拒的恋情。多年以后罗朗旧地重游,讲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 变形的陶醉

    变形的陶醉

    《作者:茨威格《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首次出版于1982年。克莉斯蒂娜是奥地利某小镇一个邮局女职员,生活单调,工作枯燥,薪金菲薄,环境寒碜,只能在贫困中度日。忽然某日,阔气姨妈和姨夫将从美来欧,邀请她去瑞士度假旅游,经过姨妈的调理,丑小鸭变成了小公主,于是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一夜之间,从毫不起眼、乏人问津的大龄剩女,变成了仪态万方、人见人爱的贵族小姐,无数绅士为她着迷。她沉醉在甜蜜的梦里不愿醒来,拼命地跟绅士们跳舞、调情、爬山、兜风、游玩,仿

  •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

    《作者:茨威格《生命的奇迹》是茨威格早期作品之一。一位年迈的画家受人委托,需要完成一幅圣母的画像,用来装饰教堂的祭坛。在寻找作为圣母的模特过程中,老画家遇到年轻的犹太少女艾斯特。孤苦无依的艾斯特,在与老画家的相处中逐渐被种种温情融化,慢慢卸去了曾经的尖锐棱角,两人彼此都成为了对方最深的依赖。然而现实中年龄的巨大差异,以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只能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当艾斯特把对老画家的眷恋转移到对一个婴儿的身上去时,母性被激起,最后为了保护那幅自己抱着婴儿的画,被尖利的匕首刺穿胸膛。

  • 马来狂人

    马来狂人

    《作者:茨威格《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惊悚剧”。

  •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作者:茨威格《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由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 撰写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

  • 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作者:茨威格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我们视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和表演家的历史亦复如此,她绝不是不息的创造者。在这歌德敬畏地称之为“上帝神秘的作坊”的历史里,平淡无奇、无足轻重之事多如牛毛。这里,玄妙莫测、令人难忘的时刻至为罕见,此种情形,在艺术上、生活上也是随处皆然。她往往仅仅作为编年史家,漠然而不懈地罗列一个个事实,一环又一环地套上那纵贯数千年的巨大链条。因为绷紧链条也要有准备的时间,真正的事件均有待于发展。

  • 恐惧

    恐惧

    《作者: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著。富有高贵的律师之妻伊蕾娜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某天, 她忽然遭到一位女人的敲诈。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

  • 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

    《作者:莫泊桑《我们的心》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作品之一。80年代末期,由于莫泊桑思想上阴郁苦闷与绝望情绪的加强,以及法国文学艺术中颓废倾向对他的影响,不仅他的作品中的批判力量锐减,而且他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兴趣也日趋淡薄。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因此,社会的主题消失不见了,而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现象乃至病态心理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如《皮埃尔和若望》、《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以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为描绘背景,反映了男主人公马里奥尔和女主人公比尔内等上流社会男男女女的感情生活,堪称爱情心理小说的杰作。

  •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作者:果戈理《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是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以夸张的手法,辛辣嘲讽了两个“体面”的贵族绅士。他们原是莫逆之交,后因小事结下怨仇,打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无聊官司,直到双方死去。两个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既是邻居,又是挚友,彼此关心,相处融洽。有一天,伊凡·伊凡诺维奇看见邻居家女仆拿出一支步怆,很感兴趣。他来到邻居家,提出用一头棕色猪、两袋燕麦来换枪,但对方不肯,于是,两个伊凡就吵了起来,一个被骂成

  • 大师与玛格丽特

    大师与玛格丽特

    《作者:布尔加科夫魔王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率随从走访1930年代的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鬼神,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了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死。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伊凡在病院中认识了大师,只有这位大师相信伊凡的奇遇。大师是个不知名作家,美丽的已婚妇人玛格丽特认识大师后,觉悟丰富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生命意义。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被称为“敌人”、“宗教狂”,大师惊恐万分,烧毁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着

  • 孽卵

    孽卵

    《作者:布尔加科夫俄国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以其机智巧妙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篇篇非常怪诞,非常滑稽非常质朴,非常耐人寻味的现代经典。本书由他的三篇小说结集而成。被高尔基称为必将会进入世界文学史的《孽卵》叙述了一个连鸡蛋和蛇蛋都分不清的国营鸡场场长为在一个月内振兴共和国的养鸡事业,利用天才科学家发现的“神奇光束”孵鸡,结果孵出大量巨蟒和鳄鱼,使得恶兽横行,殃及百姓,祸及京城的故事:一个小职员自杀了,是被新上司可怕的面孔吓死的,《魔障》告诉你官僚主义也可以吃人:《吗啡》则讲述了一个医生因染上毒瘾而走向毁灭的过程……在布尔加科夫这些诉说着“最可

  • 最后一个南方女郎

    最后一个南方女郎

    《作者:菲茨杰拉德《最后一个南方女郎》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一篇关于几个军人和一个南方女郎爱情纠葛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南方少女和北方青年的爱情故事,并对南方与北方在文化上和社会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南方是一个炎热、柔软、慵懒、令人微微欲醉的地方,那里有“开满鲜花的炎热黄昏”和“令人回味的木兰花香”。

  • 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

    《作者:简·奥斯汀《诺桑觉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奥斯汀打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定稿完成于1797年左右,即奥斯汀大概22岁的时候。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初露锋芒,文风初步成形。该作讲述家境小康的牧师女儿凯瑟琳天真可爱,在跟随邻居艾伦夫妇去巴思旅游时,结识了两对兄妹:家境富有的蒂尔尼兄妹正直而善解人意;家境平平的索普兄妹利欲熏心;凯瑟琳与蒂尔尼相爱,但索普为了把凯瑟琳追到手,同时把妹妹嫁给凯瑟琳的哥哥,耍了许多诡计,使蒂尔尼趋炎附势的父亲极力阻挠儿子的婚姻,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上门作客的凯瑟琳赶出家门。蒂尔尼向来尊重父亲,但在维护自己幸福的

  • 侯爵夫人

    侯爵夫人

    《作者:乔治·桑《侯爵夫人》是法国作家乔治·桑创作的中篇小说。《侯爵夫人》是乔治·桑早期的作品,刻画了一个不愿同现实社会同流合污而追求纯洁爱情的贵族女性。现实生活中缺乏爱情,她在悲剧中找到了,于是一起真正的爱情悲剧发生了—她爱上一个悲剧演员,然而,事实上她爱上的是他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他本人。该篇是乔治·桑的短篇代表作。小说由女主人公自述身世:她16岁时嫁给年已50的R侯爵,成了侯爵夫人,但半年后.丈夫就去世,她成了年轻的寡妇。为了出入上流社会,她不久便做了拉里厄子爵的情妇。尽管她对这位子爵毫无感情可言,但为了在社交界有“身份”,她无奈地一直和

猜你喜欢的书

琉璃宫史

缅甸标准编年史书。因在缅王宫廷琉璃宫内编纂,故名。1829年,缅王孟既(缅名巴基道)诏令由孟越萨耶道等全国各地13位著名僧俗学者组成《琉璃宫史》编纂委员会,由缅王亲自主持整个编纂工作。学者们博采各家史书,汇集历代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雅甘"、"埃钦"、"茂贡"等诗史,进行整理考订,按年代顺序编纂,至1832年,历时4年完成。全书分3大卷,21分卷,约百万字。此史书记述了从远古时代原始公社起,经骠国等早期王国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直至贡榜王朝的创建者雍籍牙即位后的第二年(1754)为止的全部兴衰过程。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该书因系国王钦定的"正史",又由御用高僧和封建士大夫编纂,其观点难免有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但它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和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东西方治缅甸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前各国出版的有关缅甸史的著作,无不引用其史料。其中一部分已译成英、法、日等文本。现有的英译本为其第 1卷中的第3~5部分,由佩貌丁和G.H.鲁斯合译,1923年由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由缅甸学会在仰光大学再版。1909年由法国学者E.于贝将其中《蒲甘末叶史》部分译成法文,载《法国河内远东学校校刊》第9卷;日译本由日本鹿儿岛大学荻原弘明教授译出1~2卷。已在《史学》杂志上连续刊出。

铃木大拙禅论集

拥有「世界禅者」美誉的铃木大拙异生致力於禅学的发扬,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简直无法估计,而被各国学者、专家视为权威援引的「禅学论丛」(Essays in Zen Buddhism),可说是他禅学著作中的重镇。 这套「禅学论业」共分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主要从历史源流析论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本书即属之,因此称它为「历史发展」。书中论列中国人对於开悟之说所作的解释、悟与迷、禅的历史(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禅对真理所作的启示、禅的实际教学方法、禅堂与僧训的理想目标,立论精辟入微,允称字字珠玑,饶富禅趣,是研究禅学者必备的一本经典作品。

疯癫老人日记

《疯癫老人日记》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晚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这本书贯穿谷崎“重口味”的一贯特色。美在谷崎笔下就是强势的美,是恶之美,让人无法抵抗,也不想抵抗。疯癫老人迷恋貌美飒子坏坏的、强势的美。他宁愿受她的折磨而获得快感。他看似疯癫,实则可爱。他就像是任性的小孩,听凭自己感觉指导,制造各种生活乐趣。

明道篇

道家著作。1卷,元·王惟一撰,成书于元代。书中阐述:“要在至心诚意,格物致和,去人欲之私,存无理之公,自然见心中无限药材,身中无限火符,药愈探而不穷,火愈炼而不息矣。”等习炼气功的重要问题。

风雅翼

古诗选本。十四卷。元刘履编纂。刘履字坦之,上虞(今属浙江)人,入明不仕,自号草泽闲民。洪武十六年(1383),诏求天下博学之士,浙江布政使强起至京师,授官,以老病辞。此书前八卷为“选诗”补注,取《文选》中诗加以删补训释,注释大多取于唐“五臣”旧注而断以己意。次为“选诗补遗”二卷,取散见于传记、诸子以及郭茂倩之《乐府诗集》的古歌谣词四十二首,以补《文选》选诗之缺。最后为“选诗续编”四卷,取唐宋以来诗词一百五十九首为《文选》嗣音。对于所选诗歌仿朱熹《诗集传》之体例详加笺注、串释、评论,为初学者提供了方便。刘氏论文受道学家影响很深,主理不主文,其取舍标准多从宋道学家真德秀之《文章正宗》,故多迂腐之见。如对杜甫“三吏”、“三别”作了这样的批评:“‘三吏’、‘三别’似出一时之笔,若此篇(指《垂老别》)‘牙齿存’、‘骨髓干’两语,也同‘眼枯见骨’,同一鄙俚。借此建安乐府中容或有之,终非雅韵,特以全篇可取者多,故存之。大抵此数篇用意太迫切,而乏简远之度。然其情周至,诵之终篇不厌,譬若《书》典谟之后,而有殷盘、周诰。盖至此时风气变移既久,而且不能不如此耳。”可见他虽也主张文艺作品可以批评现实,但反对态度激烈、用词尖刻。在风格上,刘氏偏爱雍容不迫、进退有度之作品,对朱熹诗歌赞扬备至,言其:“至义理精微处,则皆本于‘六经’、‘四书’者,又岂他人所能窥测哉!”从这些地方都可见编选者的“头巾气”、“道学气”。总的说来,此选本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择选较精,故明初《沧海遗珍》的编选者沐昂说:“近代选古惟刘履……几无遗憾,则识有过人者矣。”(《沧海遗珍序》)此书在明代刊刻多次,初刻已不得见,但弘治、嘉靖刊本皆有流传,日本文政三年(1820)亦有刊本,可见明清两代流传之广。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导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