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慶律寺志卷之二
興建下
萬歷三十三年,傳如達於朝,上命漢經厰太監張然賜大藏經全部、帑金千兩,建閣供奉,勅名「萬壽戒壇」(董其昌書額)。
勅云:諭杭州府護國萬壽戒壇律宗大昭慶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賜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勅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壼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福壽。民安國泰,天下昇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已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漢經廠表白御馬監太監張然,齎請前去彼處安供,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六百七十八函,一萬五千四十八卷)
四十一年,鎮元、圓龍等募易朽蠹,董其昌作疏。
疏云:浮家汎宅,戴青笠於霅溪;破家散宅,擲朱提於湘水。昔聞其事,今見其人,予友楚雄守徐公是已。公自解組以來二十許年,辭王謝之游,參支許之會,築室梵邨,經行昭慶。瞻金相有其漏痕,仰寶殿現夫壞相。雖翬飛之勢猶存,而鼇極之維已朽。大捐錢貝,多購楩柟,將占日以興工,廼先時而詢匠。匠曰:「巨材蠹矣,小益可知。」公嗟全體新之,費將無算。欲還彌勒寶樓之式,須析那叱骨肉之身。遂耻獨為給孤,更望共偕祇樹。向余授簡,特諭眾土帮土而為牆;請爾開囊,願效公牛戴牛而發矢。
仁和邑侯周忠烈公,買仁和田二十畝施寺。
萬歷四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周邑侯呈批云:此係本縣措助送迎茶水之費,方恨不能多施,以甦住持之苦。若有里遞攀扯當役者,執此鳴諸後官。同心之好,當無不共之也。
四十六年傳如等建禪堂,時有李殿主者建方丈。天啟三年重裝羅漢諸天。四年朱國祚作碑記。
碑記云:昭慶寺處會城之旁,明聖潔瑩。其前北山森聳,其右步越城闉,勝處第一。何論方袍圓頂,歸心投地;即輶軒纓佩,罔勿具瞻。己巳劫後,轉眼之間,臺殿巋然,壇仍地湧,至今三十餘載矣。然星霜既久,不免瓦泐柱蝕。是以鎮元、圓龍等,復有丙辰之修。巧藉神工,捷換撓朽,朱闌鉛砌,翬吻煥躍,塗金寫碧,光相煒如。於是延名宿,閱輪藏,聚廩作食,代其分衞。凡此興作,可無愧於昭慶矣。昔光宗皇帝居潛邸,時國祚承乏,講員微聞銅龍燕處,究意三乘,且有修葺天下名藍之願。比在禮曹,僃撿釋藏律部,大較收忍心性,檢制四體。雖極微易忽,非意所至者,懍若探湯,危若履冰。因默會聖衷,往昔周旋於三十年宮禁危疑之際,實有得於收忍檢制之力者。俄而上賓,此意未經道破,愧受光廟特簡,無從報稱,擗胸自憾。適鎮元等索言為記。余不禁慨然以悲,乃漬筆寫心。冀法王恩,啟尊帝在天之靈,追憶曩日周全自惕之懷,證臣上測聖衷不謬。庶於作記,願力不唐捐也。
賀萬祚〈重修山門坊橋疏〉云:昭慶寺衿帶湖山,肘腋城市。往來瞻禮者,轂擊肩摩,熏習善緣,如山行湛露,不覺沾衣也。寺門舊建石坊,坊下石橋,歲久剝落,漸至隕壞。松雲、悟菴二師,特發宏誓,力圖鼎新,欲令莊嚴法界,聞見歡喜,非止藻飾湖山而已也。今者,大殿、禪堂、戒壇,功力已就,此舉乃合尖之塔,伽藍應夢,種種希有。凡我諸方,希相樂助。
又,臧炅如〈募鑄鼎疏〉云:歸依念切,然臂以供。禮向心堅,拈土亦香。況於捐身外之物,除我見之偏,滿莊嚴之相,永薰蒿之誠者哉。突兀南山,倣鎬京之重器;離婁中戶,付洛陽之名工。彼竊鼎以貪造業,此則破貪;或扛鼎以力買名,此須竭力。願躍冶以樂輸,定飛烟而結蓋。正逢龍華寶會之鼎新,冀受祇樹金仙之爐冶。
崇禎十三年毀於兵火。
王士性〈游記〉云:出錢唐門里許,西北為昭慶寺,亦名萬善戒壇。每歲上已,律僧登壇說法,雲水緇流,托盋來受戒者,何啻千百。鉅室富賈施金錢,計亦稱是。寺燬於寇,戒禁於官,其後廢不舉。
黃端伯〈勸建戒壇記〉云:踞湖山之勝,而開大施門者,昭慶寺其尤著也。宋元以至今日,代有名僧,冠蓋如雲,無不向禪林問道。竊意闡法道場,莫盛於斯矣。今火頭現大神通,放光騰燄,使牆壁瓦礫照耀十方,躶躶現前,纖毫不隔。衲僧不惜性命,更為空王遮蓋法身。鐵壁銅牆,重重圍繞。祇要宰官長者,同登清淨覺場。諸公乘大願輪,度生成佛,又何惜一莖艸為如來現丈六全身乎?(端伯,別號海岸道人)
十六年癸未,馮洪業建戒壇,覺海等漸次興復,宣奏仍許開壇。岳石帆建藏經閣,張敞建伽藍殿。
舊志云:馮洪業請覺海聯十願首,力圖興復。圓龍、承超、通琳、真誰、大觀等,募建後殿、齋堂、方丈。圓龍搆大殿廠。承超建禪堂(即法乳堂)。
舊志云:崇禎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張敞來覘寺焚,見烈燄中伽藍神像巍然,纖毫無損,由是發心建殿。敞無子,建後即得一子。敞字振所。
姚繼賢建祖師殿,裝盧舍那佛。歸安令吳公築周垣豎幢,啟百日經期。朱廣源、曹惠公、虞乾暘、金雙南鑄大像。鍾懷旭昆季施水陸祖師像共一百八十二軸。本朝順治十一年,通畼坐關,募建大殿。十七年疏言建大殿,中奉三世佛,旁列羅漢諸天,後裝三大士,請寶華山三昧律師登壇開戒。康熙十九年殿宇漸損,募緣修葺。
沈珩〈募重葺昭慶寺緣引〉云:昭慶居西湖北,地勢利便,四方來歸者,躡履雲集。故其盛時,盛於他所。然以其便利,故陵轢而剝蝕之者,亦稱獨甚。游人至湖上,盛衰之感,先發於昭慶寺,非一日矣。退谷嘗云:「成壞相尋,亦豈有常?無壞不成,無遷變世界不立。」間者藩司李公、臬司王公、諸大宰官,惻然低眉,願作領袖。請無隱千峯和尚來此提唱,殆壞之將成、遷變之將立世界耶。具一種性自出無量施,將旦暮觀成事矣。
沈虬〈募葺緣引〉云:昭慶寺自開創以來,代有興者。萬歷初,開拓鉅麗,為省郡叢林之冠。崇禎燬後,迄今四十餘年。戒壇雖復舊觀,而正殿、山門、禪堂、齋室、鐘樓、鼓閣,尚在蹉跎。理順上人,禪門之法器,香苑之雅望也。慨然以興復為己任,與合寺耆舊,公請天童正宗千峯和尚說法唱緣。以余舊令錢唐,屬余弁首。竊惟西湖繁華之地,自有昭慶一剎,未必非鬧長安中宴然一國,可以喚醒酣醉昏夢多人。植此福田,定屬無量。
陸光旭〈募建禪堂緣啟〉云:法雲西涌,遺像教於蓮臺;慧日東臨,振獅音於梵座。依山建宇,感靈鵲以遷巢;叩水居巖,致神人之獻地。蓋祇園寶樹,無非覺岸津梁;而紺殿金身,總是靈山面目。欲證菩提之果,須洗根塵;期登般若之緣,宜弘法願。茲大昭慶律寺,創自錢王之手,廓于乾德之年。地湧仙壇,感韋天之示現;光騰石碣,紀古佛之降生。丹碧琳宮,歷代之金輪長煥;巍峩寶剎,諸天之妙相恒新。倚寶石而瞰西湖名勝,甲圖經之秀;闡木叉而布南國律宗,分會正之傳。下逮元明,歷遭兵燹;迄乎叔季,未盡經營。星霜積而推以雨風,輪奐湮而生其蚛蛀。遂使蕭條灌莽,塵蒙受具之場;寂寞旛幢,香冷然之會。幸遇某等,以宰官身,具正法眼,結宗雷之幽契,同蘇白之歸誠。目擊傾頺,懷思倡率。今兹千公和尚,戒嚴圭璧,定住金剛。傳鷲嶺之燈,法光飛燄;秉天童之拂,天雨吹花。特啟宏慈,願肩巨任。然而聚沙無力,持缽逢艱。伏願共破慳囊,結良緣於種玉;同書善籙,追勝事於布金。庶使鐵鳳金螭,重展莊嚴於法界;嚬獅顧象,新開面目於中天。魚貫壇前,一一戒香被體;麈揮座上,人人白汗流身。則八部之天龍,護金湯於劫簸;亦十方之善逝,錫功德於檀那。真願力之無邊,諒福田之難量。
二十三年宜潔和尚主席。尤侗撰〈戒壇記〉。
記云:昭慶萬壽戒壇,歴宋迄明,四燬於兵,五災於火,靈光不歇,佹壞佹成。賴智仁、介山、覺海諸宿,後先整頓,遺教未墜。而三昧老人自華山來,登壇提唱,四眾景從。宜師繼之,法輪重振。余薄游湖上,瞻禮戒壇,見其規模嚴淨,為律寺之冠。退而謁師丈室,見其道風清粹,率羣弟子修持白業,矩則秩如。鼓鐘梵唄之聲,晨夕未嘗絕也。於是喟然而歎。余嘗謂天下宗師,如麻似竹,然龍蛇混雜,凡聖俱陳,其間盲參瞎棒,墮入魔嬈者多矣。唯戒律一宗,乃真實修行第一義諦云。戒生定,定生慧。而蘇子謂:「定慧相生,如珠盤之走。」然總以戒為之先,無論西天東土,一華五葉,未有不從戒入者。即如吾儒,受孔子戒。然君子三戒:戒色,即淫戒也;戒鬭,即殺戒也;戒得,即貪戒也。而《法苑珠林》推言之曰:「本於仁則不殺,本於義則不盜,執於禮則不淫,守於信則不妄,師於智則不飲。」是則五常之道於戒備之矣。戒者,律也。王者得之,以治其民;佛者得之,以利其生。世即有闢佛之人,惡能毀其所戒?世即有敬釋氏之人,惡能阿其破戒者哉?今宜師登地湧之高壇,傳千佛之大戒,修南山之遺緒,恢慶歷之宏規,使四方學者,知天人之永護,斯壇誠與世而俱永也哉。
三十九年庚辰,燬於火。宜潔和尚肩任興復,廣為募勸。
杜臻〈募序〉云:事有經千百餘年,往往成而毀,廢而興,且不止於一成一毀,一廢一興而已者,則亦終為必不可已之事。吾杭昭慶律寺,其傑峙於西湖之濱也久矣。碑載古然燈佛降生之地,甍棟巍峩,壇宇淨潔,一鉅觀也。而四方賓客之來游者,縉紳士大夫與夫騷人逸叟,莫不棲止而登眺焉,則又賢人君子會萃之所也。唐宋元明以來,屢毀於兵火,而去年冬復厄祝融。竊嘗謂:「寺也者,佛日之所憑依也,靈爽之所呵護也,豈其成毀有數,而神靈亦莫之挽回耶?抑神靈亦厭故喜新,將盡去其頹敗而欲重覩其煇煌耶?」今者,際昇平之世,樂安阜之風。翠華臨幸,山水增光。凡湖之內外寺院莫不莊嚴,橋梁莫不修舉,花柳莫不栽植,景色陸離,驚心奪目。而此寺顧倐為瓦礫之場,豈天亦留其闕陷,以俟人之經營補綴耶?因念是寺也,宋元之世,三燬於兵,則三建;二災於火,則二建。明之世五燬,則又五建。而前之火也以庚辰,今之火也復以庚辰,是誠不可謂非數也。其成而毀數也,則廢而興亦數也。踵千百年之成規,以再覩重新復千百年之舊蹟,以共襄勝事,當亦仁人長者之所動心,咸以為必不可已之事也。是為序。
徐嘉炎〈勸修記〉云:康熙辛巳夏四月,余奉假里居。吾浙會城昭慶寺僧,以其寺之興廢紀略,乞疏於余。竊謂會城諸山,來自天目。相傳日者家言,是離龍結脈,往往羅鬱攸之災,輙延綿數里。又居民多以竹葦為壁幹,尤易攬火。殿宇則牆以磚石,卒亦不免。雖曰人事,亦方位使然也。雖然,物之成毀主乎天,又未始不託於人。今兹欲圖創復,自毀而冀成,與前此自成而倐毀,皆非託於天而託於人可知也。倘其誓願不堅,將此古佛降生之地,委諸艸莽而任其勝因歇滅,豈不悲哉?唯是鳩工庀材,囏鉅實甚,所望喜捨檀那共成勝事。余因樂為之勸而說偈曰:
一切世間人 成毀皆執相 有成即有毀 有毀還復成 即此世界中 壞空與成住 過去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佛有八王子 出家師妙光 修證入地地 相繼得成佛 最後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誕此清淨土 放光驚王宮 發碣刻九字 乃建昭慶壇 綿歷近千年 循環互興廢 際此烈火殃 百毀無一舉 在昔給孤獨 名為須達多 恒行檀波羅 知佛來舍衞 於城施主家 見佛大歡喜 相卜最勝地 吉祥祇陀園 須達為布金 祇陀施林樹 建所三十六 佛居中精舍 我聞阿逸多 力行菩提行 能以種種緣 變現妙世界 寶網及雲臺 穢邦成淨土 我願諸上善 因緣亦如是 仗十力威神 莊嚴大樓閣 行檀空三輪 啟此無盡藏 七寶恒河沙 特用成勝果 天人合贊歎 回向薩婆若
吳源起〈題後〉云:嗟哉此剎,有劫乎?曰:「無劫也。」然則曷為而遭此?曰:「乃佛之現身說法也。」其說法若何?曰:「世人汩於名利,凡諸造意設想,皆欲為數千百年不敝之計。與之語色即是空,則不悟。更與之語因果及現在諸煩惱,亦不一頫首。孰知一剎那間,同歸於盡,不猶於人天、昭慶之灰燼乎?故曰:佛蓋現身說法也,以醒世也。」
沈廷文〈書後〉云:天下叢林,時盛時衰,亦事之常。獨昭慶建而易毀,毀則必建。豈所謂然燈佛降生之地,特顯其奇異,以招徠奔走天下之善信,令其人廣為種福,歸心信道,而翕然於佛力之廣大耶?
如前所記,始天福丙申,迄於康熙庚辰,其間興替遷變,歷歷可知。而其殿宇堂軒,基移址改,欲即昔之嘉名而一一實指其所,甲乙莫能辨也。今者,時際盛明,諸廢畢舉,始康熙辛巳,至今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更數住持,興復大備。創者先其鉅構,繼者拓以新模。掞華緝瑣,標勝增餘,雕堂祕宇,飛陛危榮,較乎舊日,風規逾益崇麗。所以然者,蓋為曾經聖天子駐蹕之寶地,神明默為扶助,理在必興。歷任卿宰督師,深體此意,欽聖蹟而揚法門,不憚首為倡導。而適逢家給人足、太平既久之時,人好檀施,易成勝事,重以主寺宗師之德行足以樹風,持循足以繼法,公溥足以和羣,誠慤足以孚眾,現此寶所,暉光日新。兹為叙列現前規模,按位而次,筆諸左方,俾千百世而下,得想見此日之隆盛也。
大雄寶殿五間(高六丈一尺六寸),中奉大像三身(鐵像三身,火後存一,今為主佛),後奉大士三身,旁羅經廚,貯大藏全部。
康熙五十一年書玉建,乾隆二十二年果證整飾畢功,李治運書殿額。
定觀堂在大雄寶殿西,恭設寶座。
乾隆十六年(臣僧果證)建,(臣于敏中)書額。
後殿五間(高六丈六尺六寸),中築萬壽戒壇,壇奉盧舍那佛。御書「深入定慧」匾額。
後壁畫〈大士過海像〉,董旭、顧升合筆。石碣刻「古然燈佛降生之地」八字。
康熙五十六年書玉建,乾隆二十二年果證整飾畢功,李治運書殿額,釋隆樹書碣。
丁敬〈昭慶寺畫壁詩并序〉 湖上昭慶律寺戒壇,後壁畫觀世音菩薩過海相,吾杭顧斗山、董雲宿兩翁合筆也。兩翁皆丈人行,惜未一接其眉宇,而余之禮足於相下者屢矣。翹企欽瞻,慨焉興詠,得七字四韻。
吳蹤孫蹟各稱雄 合手何期見兩翁 佛帶光疑溫散日 龍裾波恍響連風 百年轉恐消磨漸 再劫應難絕蓺同 拂麈閒看吾豈敢 唯宜稽首頌如空
翟瀚〈白衣大士畫壁〉:
董生筆力馬渥洼 顧生文采禽孔家 素壁五丈流銀沙 欲與普門爭此豪氂差 洪濤翻空噴雪花 涌處隱隱龍盤渦 長弓大戟衣褶陷 菰葉飄作風裾斜 巍巍雪山頂 圓月開秋華 莊嚴不假旛蓋助 飛動如在鐘鼓撾 然香人來萬俯伏 咸謂慈晴廻我矚 能令劣相一時降 自有天神暗承足 二子畫雖工 安得此伎倆 若非寤寐親覿之 定是威靈所憑仗 借手分身現妙相 佛國清涼絕彷彿 屢到觀瞻嗟咄咄 世間富貴等浮雲 烟閣英雄盡凡骨
前殿五間(高三丈六尺六寸),中奉彌勒(彌勒、韋馱,舊皆銅像,火後并鑄彌勒一身),後奉韋馱,旁列四天王,北樹御詩石碑,殿前青蓮池(一名仙池,又名放生池),池上萬善橋(宋時名廣濟橋)。
釋書玉〈重建天王殿萬善橋記〉云:康熙庚辰,昭慶寺燬於火,時順承王諾以天潢鎮守兩浙,暨副都統戴噶、馬、李諸公,感念是寺已歷千年,且為慶祝皇太后萬壽,經壇任其廢而不興,非所以表名勝、昭誠敬也。今正殿略復舊制,供奉御賜《龍藏》於其中,而前殿石梁,亦宜急謀營構,以成合尖之功。爰首率倡捐,一時駐防滿漢諸君,下逮甲士,皆出俸直,共襄善果。厥工未竣,順承王赴召入都,繼其任者將軍塔公,踵事督成。岌嶪高甍,丹碧重絢,跨以長虹,甃以方塘,繚以崇垣,俯以重門,矞矞皇皇,俾荒毀之餘,煥然更新,傳諸後世,永勒寶剎,寧止供一時游覽之盛已耶。
乾隆二十二年果證整飾天王殿,始備。
東為歸錦橋,水注新河。西為涵勝橋,通湖水入池。由萬善橋路出湖濱,現全湖勝槩。
案:涵勝橋一名龍帶橋,受中龍閘流水,故名。
伽藍殿在大殿左,祖師殿在大殿右。
康熙五十六年書玉建。
集雲堂在戒壇後,今為雲水堂。
康熙四十年仲之琨建。
正殿之西,啟門東向,內有藏經閣,康熙四十二年汪介藩請大藏經全部奉供,今稱藥師堂。閣下為方丈。
康熙四十年,織造敖福合建方丈,匾額「令法久住」,文覺禪師書。牆嵌〈體困睡眠圖歌〉、〈偈〉石刻。
歌曰:
萬事了 無煩惱 四大困時便放倒 衲被蒙頭睡一場 通身那得夢來攪 體如如 寂寥寥 真空性相靜悄悄 卻歸混沌未分時 乾坤世界冥杳杳 這消息 知者少 一覺那管天地老 會得其中元妙機 人人盡有家中寶
偈曰:
白晝齁齁自在眠 全無情愛夢人間 無思無慮無何處 鼾睡如雷震大千
四大幻身,一眠可悟。讀無踪和尚之歌偈,知有相情識之皆妄矣,因鐫金石,用普覺照。時萬歷戊寅仲秋吉旦,適園居士陳洪濛識。
案:是碑乃前賢施於本寺者。
客樓兩廡在方丈前,下為客堂,上安外職。
康熙四十年讓木居士戴國禮建。
大悲閣在方丈右,上為懺堂,下為齋堂。
康熙四十年織造敖福合建懺堂,所有莊嚴供器,俱織造孫文成施。
延賓閣在大悲閣西,下為戒堂,亦稱首堂。
康熙四十年書玉建。
二堂樓對延賓閣,今為庫房。
雍正十二年福溶建。
水陸堂在定觀堂西南。
乾隆二十二年果證購本瑞房屋基建(淨明、曰唯二師遺貲)。又請水陸畫像一百二十五軸,小身水陸畫像若干軸,有石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後跋云:崇禎辛未仲秋朔日,善男子王道焜,為母親趙氏求超度敬書。
又有跋云:王昭平先生,諱道焜。鼎遷殉難,為前朝名宦。悲太夫人仙逝,手書《金剛經》以昭孝思,人徤羨焉。僕方外交哉生先生宅相也,經即歸之。後哉生隱於禪,經與偕隱。丁丑春,談禪之暇,捧經示余,鐵畫銀鉤,悉遵大藏古本。而字至五千,無舛訛,無敗容,先生品行,即於筆墨見之。因念夜光寶璐,未可獨秘。時周子式遠在座,欣然雙鉤而勒石,亦與人為善之意。西湖無庵顧文炳虎如氏識。
案:此石刻是橫河橋陳庵比邱尼施於寺者。
庫樓三間兩廂,對大悲閣,以貯米穀什物。廚房三間,在庫樓南。小屋六間,為調攝寮房。普賢堂三間,在水陸堂後,為收供寮浴室。圊房三間,在普賢堂側。
俱康熙四十年書玉建。
雨花室四間,在廚房南。
乾隆二十八年果證購雨花房屋。
鐘板堂在集雲堂西,舊名千佛閣。下為法乳堂。(釋篆玉書額。)
五十八年書玉建堂。中曾奉玉公宜和尚骨塔。甲戌,遷於忍慧塔院,遂以千佛閣為鐘板堂,特加修整。
于敏中〈重立鐘板堂記〉云:西湖昭慶寺,為余舊游地,住持懷公,恬澹率真,不作世法周旋,樂與往來也。乾隆壬午春,余扈從南下,乘暇重過之。見其山門佛宇像設莊嚴,改觀於昔。而齋鐘茶板、咒缽經聲,清妙微邈。詢之,乃比邱安居習靜之所徙立。戒壇之西偏,傑閣凌雲,恍如香界。鳩工庀材之貲,則皆懷公法緣願力所致。其持淨律,以廣福因,可謂懃且至矣。即布金施檀之園,成最勝功德,信慧更何如哉!輙因懷公之請,為記善果。
釋篆玉〈千佛閣避暑詩〉:
人間苦炎熱 北院竹梧涼 何物共禪悅 池蓮散曉香
祖堂在戒壇西北,旁構忍慧塔。院中奉宜公塔,左列澄公塔,右為懷公預築塔(釋隆樹書額),有塔銘碑。
康熙五十七年,書玉建園房三間。乾隆十七年,果證修改為祖堂。於右建塔院,石刻〈宜潔律師塔銘〉(王圖炳撰)。〈塔銘〉曰:余聞昭慶宜老人,律行精嚴,久宦京師,未遂支許之交。今年讀禮家居,其繼席澄如師,不遠數百里,踵門請曰:「本師示寂七稔,於兹謹撰行略,乞塔前之銘。」余辭不獲,乃節舉大凡而序之曰:「師諱書玉,字宜潔,族唐氏,武進人也。母夢月光入懷而生。幼喜稱佛號,稍長即茹素。從師習舉子業,通曉儒書。一日,聽鄰寺僧誦〈大乘行願品〉,質問義趣,言下豁然。遂辭親詣京江嘉山,依自謙和尚剃度。服勤既久,赴金陵華山,受具於見老和尚。晝則供侍巾缾,夜則究研律部,與定菴律師並為嗣法高弟子。康熙癸亥冬,定公偕師赴昭慶說戒。甲子春,定公還山,師遂主席兹剎。按志,昭慶之有戒壇,自宋允堪師始,明季三昧老人自華山來,登壇提唱,至師而坐振宗風,非偶然矣。師躬行實踐,操履慤誠,寒必露頂,食不過午,與眾同甘苦、均勞逸。每歲春冬戒期,四方緇白聞風翕集,前後得戒者約萬餘人。庚辰,寺燬於火。於是宰官捐俸,居士助貲,勸師次第建造。自壬辰訖己亥,八年中不遣一僧募緣,而一切門垣殿宇,象設器用,以及普同塔院,山寮園房,靡不經營締構,輪奐聿新。成功之日,朝廷頒賜藏經,供佛莊嚴。干萬栱,照耀湖山,可不謂祇林希有之勝果與!師生於順治乙酉七月二十四日,康熙辛丑十一月十四日,示微疾,說偈端坐而逝。世壽七十有七,僧臘五十六。門人奉全身塔於本寺,示不忘也。」銘曰:
湖濱聳翠 湖光吹瀾 佛降生地 地涌戒壇 三昧首揚 宜師繼起 規模整肅 海眾至止 禪律對待 定慧相生 森羅梵網 若準若繩 作用無我 機緣聽人 布金委粟 檀施駢臻 劫後重新 精藍倬煥 豈藉班倕 佛力潛贊 孤塔亭亭 靈光奕奕 智月常圓 山青水碧
十方賢聖塔,舊名雲深菴,今名東塔院,在戒壇東北。旁有園房數間,園地五畝三分。
康熙五十八年,書玉建菴。乾隆中,果證建園房,地為丁玉星購買捨寺。
三會菴在青芝塢,即山寮也。舊有石山三百畝。
康熙五十九年,書玉建。
齋田一百三十八畝零,在紹興府蕭山縣尖山。乾隆二十六年,丁玉星購買捨寺。
釋明中〈飯僧田記〉云:昭慶寺舊無恒產,食堂常供千指,時有空缽之虞。錢唐丁居士玉星,夙具善根,好施不倦。年逾八十,奉佛精進。其在昭慶,修殿宇,裝佛相,購蔬地,種種善功。復念眾食未充,同室徐氏發歡喜心,罄橐所有,置田若干畝。願在永遠飯僧,種世世福田種子。會善友閔文臣、沈雲山、沈天章、釋大方等同座,齊聲贊歎而證明焉。乃丐余述其由緒,記歲月田畝之數於石,用示後來者。
乾隆乙酉小春月,江南徽州府黟縣信官王顧亭助銀一百兩,置田五畝永遠燈油之願。
乾隆三十三年,來宸聚購買齋田捨寺。
〈昭慶律寺施置飯僧田產碑記〉 佛昔住世,給孤獨長者布金買地,造僧伽藍。盧至長者,恒以潔齋供養大眾。伊二人者,非同凡小,廼大乘菩薩現長者身,示行檀波羅密究竟法門。其在震旦,南州二周、長安五張等,踵行檀施,像法轉時,佐扶法輪,紹隆佛種,轉令興盛。惟西湖大昭慶寺,向為律儀道場,宏演毘尼,遙允優波離。近傳寶華正脈,歷有年矣。寺主懷德律師,丕振祖風,福緣四輳,遂感蕭山居士來宸聚,大發檀心,樂捐白鏹三千兩,置買饍僧田若干畝。又以寺址西南接壤,犬牙相錯,購買屋地,令得圓滿成袈裟全角寶界。蓋來居士宿植信根,乘願而來,與三寶作俱有依。故能以減嗜節欲、銖分積纍之貲,不用於紛華利養之途,而快然奉之佛地。與懷公當是威具六和之緣,感應道交,融洽水乳。故持兹重蓄,不施諸他招提中,而特捨於昭慶。當其一諾慨施之時,隨有華子斌、張念劬、華育芳、沈文良、沈文宗諸善友等,慫惥勸獎,抃手讚歎,皆由多生互為主伴,輔成勝緣,要非偶然集會所克就也。維此功德,永與昭慶常住,永與如來大法轉輪無竟。若欲宣說其福,雖廣長舌未能究其涯際。樹虛往來昭慶,此叚因緣,耳聞目睹。來居士以事關常住產業,當紀載號段畝分,無令遺混,面請於樹虛。承命歡喜,謂來居士能以一身兼給孤、盧至二長者所行,世難遭遇。遂述其由緒并及田畝而志其歲月於石。 乾隆三十三年,歲在戊子仲春上澣,皈依三寶人吳樹虛撰記。
以上正旁大小遠近殿堂房宇、田池山地等,總成律宗昭慶寺現在一大寶坊,常住不朽。
大昭慶律寺志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