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董其昌
  • 姓名:董其昌
  • 别名:字玄宰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 出生日期:1555
  • 逝世日期:1636
  • 民族族群: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父汉儒,有学行。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光宗朝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福王时,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书画,工诗能文,书法与同时的邢侗、米万钟和张瑞图并称为“晚明四家”,然邢、米的书法造诣远逊于他,故其卓然立于明季书坛,从书学上说,他不仅在明代晚期是卓然而立的一代大家,而且在整个明代书坛上他也作出了对前人的超越,明书法结穴应在他的身上。


董其昌的书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意为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在《画禅室随笔》中,他自云:“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他在随笔中更详细地谈到自己十七岁以来学书的历程:“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他的书论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书法美学观上,概括地说,便是主张巧妙与古淡。这种审美理想不仅体现于董氏个人对书法、绘画、诗文等诸般艺术的认识,而且也是晚明时代力图摆脱拟古之风而强调个性表现的艺术精神之反映。


他的书法追求一种古淡、雅朴、天真、自然的萧散境界。其用笔清劲而去其恶浊,结体自然洒脱而去其狂怪,用墨则润丽去其秾肥,章法则随手错综去其人工布置。何三畏在《云间志略》中说董书:“玄宰精诣八法,不择纸笔辄书。书辄如意,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容台集》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者意少耳。”明谢肇浙《五杂俎》曰:“今书名之振世者,南则董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清何焯《义门题跋》曰:“思翁行押尤得力《争座位》,故用笔圆劲,视元人几欲超乘而上。”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行草第二十五》评曰:“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有传。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正 史〕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还授编修。皇长子出阁①,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②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强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明史·董其昌传》卷二八八


〔注 释〕


①出阁: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作藩王。②嗾:唆使。


〔相关史料〕


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以之代统,仅能如晋元宋高之偏安江左,不失旧物而已。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一入品题,情貌都尽。后之游者,不待按诸图经,询诸樵牧,望而可举其名矣。嗟嗟!“澄江净如练”,“齐鲁青未了”,寥落片言,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岂独勿作常语哉?以其取境真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复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倣①子久,亦差近之。


日临树一二株,石山土坡,随意皴②染,五十后大成,犹未能作人物舟车屋宇,以为一恨。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注 释〕


①倣(fang):学习,仿效。②皴(cun):国画的一种绘法。先钩成山石树木轮廓,用侧笔蘸水墨染擦,以显脉络纹理及凹凸向背。

董其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地北天南叙古今

地北天南叙古今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著作。收录了作者散落发表于各处的文章,跨时近半个世纪。地北天南,意指无疆无界无拘束。古今,取之整个历史长河之意。所述皆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如《忆田汉》《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母后伊丽莎白》等,多是些古今中外的人事物情。然而,见微知著,作者的大历史观,使得这些大事小情无不折射着历史的幽光。书中收录了作者从1944起在各处发表过的26篇文章,包括《拉班追击战》、《8月14日》、《新腊戍之役》、《忆田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摩天楼下的刍议》、《怎样读历史》、《从绿眼睛的女人说起》、《重游剑桥》、《沙卡洛夫》、《萨达姆》等。

青囊琐探

青囊琐探

医话著作。2卷。日本片仓元周撰于享和元年 (1801年)。此书着重阐述临床见闻,备载奇疾异治及验方,内容颇为赅博。上卷医论为主,下卷医方较多。现存享和元年日本静俭堂木刻本及 《皇汉医学丛书》本。

杂著捷径

杂著捷径

收有《翠虚篇》(题泥丸先生陈朴传);烟萝子《体壳歌》、《内观经》;崔希范《天元入药镜》;曾慥《劝道歌》、《临江仙》;《钟离八段锦》、《吕公缚心猿诗》及《吕真人小成导引法》等内丹和养生著作。

法书论

法书论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先拨志始

先拨志始

明文秉撰。《江南通志》作六卷,《四库全书》作二卷。二卷本首尾无缺,或因卷数有分合之别。记明末遗事,上卷起万历,终天启四年(1624);下卷起天启五年,终崇祯二年(1629)。对妖书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以及魏忠贤乱政、崇祯帝钦定逆案之类,无不详载。全文载录《忧危竑议》、《续忧危竑议》、《东林点将录》及《钦定逆案》等。书名取自《诗经》“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之意,即推究明代灭亡,萌于惨戮群贤之故。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