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灵州志迹

作者:杨芳灿
嘉庆灵州志迹

灵州(今灵武市)历史上第一部方志。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始,由灵州知州杨芳灿主修,后经郭楷继续编纂,于六十年(1795年)撰成初稿,嘉庆三年(1798年)又在新任知州丰延泰主持下,最后完成并刊刻。全书约四万余字,共四卷、十八大门类。卷一:历代沿革表第一,星野第二,地理、山川第三,城池、堡寨第四,公署、学校第五,坛庙、坊市、桥梁、津渡、名胜第六,风俗物产第七,古迹第八;卷二:丁税、赋额第九,水利、源流第十,职官、姓氏第十一,兵额、营泛、驿道第十二,历朝宦迹第十三;卷三:人物、乡献第十四,忠、孝、义、烈第十五,艺文第十六上;卷四:艺文第十六下,历代边防事迹第十七,历代祥异第十八。该志原刻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均有藏。另有刻本、抄本和油印本分藏各地。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影印出版。

杨芳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戏剧论

文学理论集。郁达夫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7月初版。分6章。前2章论述戏剧的特点和希腊民族戏剧发达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历程;后4章探讨近代戏剧的发生、发展与分化以及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表现形式与技巧等。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又名 《灵枢注证发微》。医经类著作。明马莳注。九卷。莳有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已著录。马氏认为 《灵枢》 内容“大体详全,细目具备,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入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但自古迄今,并无注释。故据南宋史崧传本,分九卷八十一篇,以合 《汉书·艺文志》 之旧观。注释体例与 《素问注证发微》 同。初刊于明万历八年 (1580)。其注释结合临床实际和四时气候变化,多有发挥,并附有人体经脉腧穴图解。故汪昂评曰:“《灵枢》 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頞颦目,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有清光绪五年(1879) 刻清太医院藏版。

太上化道度世仙经

太上化道度世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分作三品。第一《化道品》,劝人修心炼性,清心寡欲。谓修道者应「持斋奉戒,淡泊为门,身心清静,无爱无憎」。第二《五彩品》,谓「天地与人,元同一根」;「人之生死,患害色身」。劝人随顺天地,自然无欲。第三《玄理品》,论述「餐津服炁」之法。宣称:「故炼金丹者,以津液为本也,服气者五行之正气也。」全篇要旨为论述修心服气之道。

周易玩辞困学记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春秋集解

十二卷。宋苏辙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复一派尽弃三传的学风泛滥,苏辙因经传并荒,故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传》为主“《左氏》之说不可通,乃取《公》、《穀》、啖、赵诸家以足之”。《自序》称:“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至于孔子之所予夺,则丘明容不明尽。故当参以《公》、《穀》、啖、赵诸人。”自杜预以后五百年间,《左传》学一直为治《春秋》者之主流,自唐啖助、赵匡至宋孙复、孙觉,乃提倡“弃传求经”,学风为之一变。苏氏再倡《左氏》释经,反对深文周纳以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重视史实,学风亦为之又一变。苏氏于三传之中独重《左传》,正是由于其重视训诂与史实,因此他常把前人深求之义例看成单纯的训诂与史实问题。如隐公四年《经》“公及宋公遇于清”,《穀梁》云:“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即是不期而会,则未必是志相得,其自相矛盾显见。杜沄云:“遇者,草次之辞。二国各简其礼,或道路相逢也。”苏氏用杜义,释之曰:“礼盛曰会,简曰遇”,可谓简而赅。但其尊《左》而轻《公》、《穀》,亦有失偏颇。正如朱彝尊《经义考》引陈宠绪《跋》所指出,《左传》、《公羊》、《穀梁》各有得失,若尽据《左传》而诋《公羊》、《穀梁》,此乃因噎废食,亦不可取。现存有元刻印本、明刊本、《两苏经解》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佛教传记。唐冥祥撰。一卷。约成于唐垂拱四年(688)之后。全文约一万一千字,是以《慈恩传》为底本改写而成。其中所记玄奘事迹在《慈恩传》中都有原型,且叙事次序有许多相同,类似《慈恩传》“要钞”。所述玄奘的生平经历比《慈恩传》、道宣《大唐内典·玄奘传》等更为详细。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