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
-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作者:佚名》早期上清经中有所谓“三奇”,《玄都九真明科》将之列为“玄都上品”,其第三奇则为《太上素灵大有妙经》。故该经出自六朝。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曰三国帛和得《大有经》,盖指《大有三皇文》。大渊忍尔《道教史研究》认为《大有妙经》造于萧梁之前。该经包括《三洞混元内真变生官号宝名》、《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四宫雌真一内神宝名玉诀》、《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太真隐朝求仙上法》、《太上九真明科》和《太帝君偈大有妙赞》。述神仙名讳、身中九宫、守三一、素语内咒、太玄九真明科三品二十七条等。
-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作者:佚名》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撰人不详,系节录《赤书玉诀》改编而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书写策文真文及佩符诵咒以求仙禳灾。
-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作者:佚名》《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上清高上太上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箓》,为六朝符箓。本文盖其中一部分。述佩符诵经以升仙。
-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
《作者:佚名》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撰人不详。书中提及「唐光化三年(900)」。当出于唐末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分三部分。首先列举三魂七魄图。并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其法以诵咒为主。其次为守尸鬼图,并述唐末兄弟二人服丹药除尸鬼成仙故事。又其次列举三尸图、九虫图,并述三尸九虫之名称、害人症状及除治方法。据称此图及去虫法乃孙真人(孙思邈)所传。书末又抄录去三尸九虫方法十余种。如老君去尸虫方、苏仙内传去三尸虫方、守庚申日法、太上真人口诀、赵先生除三尸九虫法、蒋先生除三尸法等。大多以眼药为主,兼行符咒。
-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作者:佚名》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为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分为五式:其一〈六甲神箭式〉,依法念咒吹炁,书写六甲符安于箭头,可保「射无不中」。 其二〈铸青龙剑并炼大丹式〉,炼服九光丹。并以净眼符水洗目,「能视天上地下人间一切鬼神」;又入名山采八石炼大丹,服之可长生,取五金铸青龙剑,能万里取人首级。 其三〈五假式〉,书写五假符,念五假咒,可以隐形变化。 其四〈七星式〉,施用七星符,有隐身匿形,出入幽冥,摧山竭海,驱役鬼神等神通。 其五〈八卦式〉,施用八卦符,有破敌灭贼,隐吾宁我之功用。
-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内德神咒经
《作者:佚名》不署撰者。老君劝人诵经咒、存思、召身中神及四兽护卫己身。
-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
《作者:佚名》经名: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撰人不详。内言及陈搏,当出於北宋。言符咒法术。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述三皇派神鬼世界、符印、醮仪及服饵、修持等。书中提到唐臣李靖、五代陈抟等,并称北方真武真君,盖撰于宋。
-
北斗治法武威经
《作者:佚名》北斗治法武威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唐代。《宋史‧艺文志》着录唐李筌撰《北帝武威经》一卷,似与此书有关。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序文,宣称隋大业末有布衣远清,在东都洛阳夜遇九天玄女,传授《武威灵文》一卷。远清因此建功立业,唐初受封为行台左仆射。其书言「天刚神法」。首先列举北斗九星君之名字、主管职事及所属分野。谓世人有急难,但念本命所属星君之名,「其灾悉变为福」。又称北斗九星主司人间生杀祸福,「天刚破军星是天下威武所在,一切星宿鬼神不敢辄犯」。凡人遇修造不利、敌吉我凶、风涛兵恶、恶人恶兽等,皆可行「天罡法」解之。其法先启告北斗,诵天罡咒,念七星名字,以杖画地四纵五横,禹步而行,则「殃灾消灭」。
-
鬼谷子天髓灵文
《作者:王诩》鬼谷子天髓灵文,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书内容颇为杂乱、以符咒术为主,兼服丹药。上卷为鬼谷子《秘密天文》,内载隐形藏体符、驱冲入室符、魂游三界符,火假四大符、五假符等十余种符文。依法书符吞服,并念咒语,可以隐形尸解,驱役鬼神。又有《求祭福神应灵之法》,内载天甲符、地甲符、人甲符、鬼甲符、通目符、伏藏符、冢墓符等,谓书符念咒,可以识天灾,见伏藏,寻人送鬼,见神捕贼。下卷有《混天移地法》,内载天地人、龙虎风云、金、木、水、火、土等十二种印图。谓施用神印能制天动地,克敌制胜,降龙伏虎,起云生风,辟金生木,行水发火,生长谷菜等。又有《天髓治国安邦章》,内载灰坛图、开心符、通身符、战胜符、神兵符等。谓依法施用,能千变万化,出有人无,撤豆成兵,斩草为马。又有《点检法》,依法施符念咒,可起死回生,又有返魂丹、招魂符、登波术、启扉术、脱壳现形术、分神散、异容散、知命丹等灵药和法术。
猜你喜欢的书
黄箓五老悼亡仪
黄箓五老悼亡仪,不署撰人。其法事节次多同于《黄箓十念仪》,盖亦出于宋代。收入《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称扬五方五老,以为亡灵忏罪荐度之仪。五方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丹灵真老三炁天君、西方皓灵素老七炁天君、北方黑灵玄元五炁天君、中央黄灵皇老一炁天君。行仪时依次礼拜五方五老,宣读愿文。愿文结句称:「焚香仰启大慈尊,引领亡人生乐国」。
长途
在岭南的重山叠嶂中,有一农村,叫做归来乡。在村的南端雁飞峰下,有一列人家。其中外观上比较宏大的,要算是涂震南的一家了。快近正午时分,村中家家屋屋都起了炊烟,只有涂家还是冷森森的。进了初夏了,太阳烈烈地把这山中的一块洼地晒得十分郁热。只有涂家给山麓的参天的松杉拥抱着,虽在太阳晒得最烈的时分,住在这屋里的人穿着夹衫也不觉热。一个少女,约莫有十六七岁,系着围裙,穿着木屐由屋里走出来。她手中捧着一个黑色的瓦钵,里面盛的是糠粉和稀饭混成的喂鸡的食料。一群鸡儿叽叽格格地跟着她由里面出来。她把瓦钵搁在门首的一株大树脚下,群鸡便围着黑瓦钵抢啄糠饭。
正经
《正经》,初名《巾经纂》。作者宋宗元,字鲁儒,号悫庭(一号光少,又号梅花铁石主人),清代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享年七十岁。《正经》涉及了从初步仕途应具备的社会人生积累,到图谋进取时的筹划设计,从辨奸识恶的眼力到日常事务中的气度,从为政技巧、理乱用兵、识人用人,到言辞应对、理财断案、平忿息怨,从诡智奇谋的周密考量、到防范奸小的暗算猜忌,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从容叙说,强调个人身心修养以统揽处世方略。
朝鲜佛教通史
凡二册。朝鲜李能和着。大正七年(1918)刊行。记述朝鲜佛教沿革等。全书分三编。上编以编年体记述,列记高句丽时代(372~668)、百济时代(384~660)、新罗时代(528~935)、高丽时代(936~1392)、朝鲜时代(1392~1910)、朝鲜总督府时代(1911~1916),并述奉恩寺等三十一寺之寺法、寺乘、宗旨、灯规、主职、寺格等。中编记述宗派,计分三宝源流、印支渊源罗丽流、特书临济宗之渊源、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其中,三宝源流分为释迦如来应化记实、三藏结集诸论纷披、传译经论撰述章疏三项;印支渊源罗丽流记述俱舍、成实、三论、摄论、涅槃、天台、法相、地论、真言、净土、律、华严、禅等十三宗;特书临济宗之渊源,记述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一祖迦叶尊者乃至平山处林等五十九位祖师;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则记太古普愚以下至青梅印悟等十四师。下编有杂项二百品题,论述出西域三千年历史乃至中央学林是选佛场等二○四项;并载录水月缘(观音圣像感化禹性海)、牧牛歌(成佛道僧渡李无能)等短篇宗教小说。本书记述明晰,并详其典据,为了解朝鲜佛教全貌之珍贵参考文献。
莲月禅师语录
六卷,清 道正说,性容等录。序文二,第一卷上堂,第二卷上堂,第三卷上堂小参,第四卷拈古颂古机缘,第五卷法语行实偈上,第六卷偈下书问像赞佛事,附住玉泉语录二卷。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五卷,赵宋法天译。明宝光明陀罗尼之法门。多与华严经十住品及贤者品同。佛在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俱。普贤与佛,问答法界深义。妙吉祥请问宝光明总持法门,佛令转问普贤。因问觉与觉者二字之义。舍利弗广叹菩萨智能,不可角敌。次有法慧菩萨入定受加,出说十住法门。(与华严经十住品长行偈颂俱同。)普贤菩萨赞叹印证。舍利弗自叹从来未闻。佛命其广集诸天,重请妙吉祥说法。妙吉祥许已,大地震动,十方云集,乃相与问答,令众获益。普贤复问如来大悲之义,复请如来说宝光明总持陀罗尼。舍利弗又与妙吉祥问答妙法,住世几何。妙吉祥复问佛持经之福,谤经之罪。普贤又问持经者当生何土。又问云何得此宝光明总持法。佛答以一法,谓不起煞意。又有二法,谓离于瞋恚,善言诱喻。阿难又问佛闻经之处。佛又为普贤菩萨说偈。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