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

  • 三指禅

    三指禅

    《作者:周学霆脉学著作。三卷。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又自神其说,谓其脉学曾经“异人”指点而不同凡响。全书自总论以下共立八十一个论题,论述诊脉部位、方法及常见病证的脉象。周氏论脉,以缓脉为标,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27脉,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不同之点。论述各病能以脉诊结合病因、病理、证候,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实用。50年代有排印本。

  • 脉诀

    脉诀

    《作者:崔嘉彦宋·崔嘉彦撰。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一卷。撰年不详。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此书后经明·李言闻删补,改名《四言举要》,其子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 脉经

    脉经

    《作者:王叔和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 脉象口诀歌

    脉象口诀歌

    《作者:佚名古代经脉类著作

  •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作者:李时珍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现有多种《本草纲目》清刻本附刻此书,最早者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氏太和堂本。建国后有排印本(与《濒湖脉学》合刊)。

  •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作者:李时珍中国古代脉学著作。李时珍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万历已来刊行数十次,多附于《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曾撰《四诊发明》8卷,未刊行。李时珍撷取此书中的脉学精华,又参考了55种与脉学相关的著作,编成本书,以为初学之指南。本书1卷,约1.1万字。分2大部分,前一部分论27脉,后一部分为《四言举要》。27脉是作者从历代有关资料中归纳选定的。介绍各脉时首先简明扼要地指出其特点,并用小字注明脉理,辨析前人之误。其次为“体状诗”,将该脉特征、主病括为一首七言诗。再其次为“相类诗”,亦用七言诗说明相类似脉象的鉴别要点。如浮脉,“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最末为“主病诗”,介绍该脉在诊断病证中的意义,其后简注该脉主病的特点,如:“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四言举要》题为宋代崔嘉彦撰,后由李言闻删补。该篇用四言诗形式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脉诊中的问题(如脉诊部位、脉象特征及主病等)。全书论脉简要,方便记诵。《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元代戴启宗虽然指出了世传《脉诀》(五代高阳生托名)之伪妄,但“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至李时珍博考精研,于27脉“毫厘之别,精核无遗”,故刊行以后,“《脉诀》遂废”,成为后世中医学习脉诊的常用入门书。

猜你喜欢的书

剧院风情

剧院风情

《剧院风情》是毛姆自称在十分欢畅的心情下写下的一部自己特别心爱的作品,动用的是他在戏剧界混迹多年的生活素材——别忘了他曾是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剧作家之一。朱莉娅·兰伯特是英国舞台上的一代名伶,她是个天生的演员,舞台上的她光彩夺目、颠倒众生,舞台下的她却陷入跟一个少年仰慕者的危险激情;受尽情欲的折磨与屈辱之后,拯救她的仍旧是她对于舞台艺术的痴心不改,痛苦的人生经验使她对人物的把控更加游刃有余,表演更加炉火纯青,她终于在自己身上完成了情欲的救赎。毛姆借由朱莉娅的沉溺与救赎将人生、人性、情欲、艺术打成一片、熔于一炉,表现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

惜抱轩诗文集

惜抱轩诗文集

诗文别集。清姚鼐撰。二十六卷。文集16卷,诗集10卷,诗后集1卷,诗外集1卷。鼐字姬传、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诗集》等。此集约十八万字,自定,皆为五十九岁之后所作。文集十六卷:论一卷,考一卷,序二卷,题跋一卷,书一卷,序二卷,策问一卷,传一卷,碑、志三卷,记、赋、祭文各一卷。收文凡三百二十一篇。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文字。《赠钱献之序》、《仪郑堂记》可谓论学之代表作。治经,主于融会众说,不为墨守之学。为文从容雅澹。推尊程朱,间杂考据。主张文笔简洁平淡,文章须兼具义理、考据、词章,以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作文大要。其说偏重义法,只期阐明立意之所在。山水小品颇清逸,《登泰山记》诸文尤为后人称道。于清代经学、文学影响颇大。有《四库全书》本,同治间省心阁刻本,又光绪、民国间《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等。

古音略例

古音略例

明杨慎撰。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取《易》、《诗》、《礼记》、《楚词》、《老子》、《庄子》、《荀子》、《管子》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如《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所考与古音颇相合。杨氏古音远不如顾炎武、江永精审,但也不乏精采之处。

元诗体要

元诗体要

十四卷。明宋绪编 (生卒年均不详)辑。宋绪字公传,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当时被征同邑五人有宋孟岳、赵肤迪、朱德茂、张廷,书成后,都授官职,只有宋绪独自辞归。著有《元诗体要》。此书为元诗总集。共十四卷,收录了有元一代诗作,分为三十六体,并在每体之前写了一段有关的说明。卷首有明宣德八年(1433)邓林序。卷一为四言体、骚体、选体、乐府体、柏梁体;卷二为五言古体;卷三为七言古体、长短句体;卷四为杂古体、言体、词体;卷五为歌体、行体;卷六为操体、曲体、吟体、叹体、怨体; 卷七为引体、谣体、咏体、篇体、禽言体;卷八为香奁体、阴何体、联句体、集句体;卷九为无题体、咏物体;卷十为五、七言近体;卷十一、十二为七言近体;卷十三为五七言排律体、五六七言绝句体;卷十四为七言绝句体、拗体、侧体。集中所收虽误有唐人之诗,体例亦不统一,然去取颇有鉴裁。邓林序称:“绪深于诗,故选诗如此之精”,实非溢词。然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载 《元诗体要》并非全书,仅存六卷。此书有 《四库全书》 本。

尊孟辨

尊孟辨

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宋余允文撰。允文字隐文,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尊孟辨》对宋代司马光、李觏、郑厚(字叔友)三家有关驳诘孟子的言论一一进行辨说,旨在推倒群疑,定孟子于一尊,故书名曰《尊孟辨》。另有《续辨》二卷,就王充《论衡·刺孟》及苏轼《论语说》(已佚)中与《孟子》异者辨之。原本残缺不全,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并补成完佚,正、续辨及《别录》俱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尊孟辨》七卷,前五卷即《提要》所言《尊孟辨》三卷者,后两卷即《续辨》。世本有北京大学藏清翰林抄本(正续辨、别录),上海馆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山钱熙祚《守山丛书》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鸿文书局钱氏影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钱氏影印本等。

西方发愿文注

西方发愿文注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