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专题

  • 弥勒六部经

    弥勒六部经

    又称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一)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二)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译(三) 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四)弥勒下生经,竺法护译。(五)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六)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是等经典专说关于弥勒菩萨者。

  • 六子全书

    六子全书

    丛书。“六子”为《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①即《世德堂六子》。明嘉靖中顾春编。辑入的有《老子》(汉河上公注)、《庄子》(晋郭象注)、《列子》(晋张湛注)、《荀子》(唐杨倞注)、《扬子法言》(唐李轨等注)、《文中子中说》(宋阮逸注)。有1914年右文社影印明嘉靖十二年(1533)吴郡世德堂本。②明无名氏辑,芸窗书屋刻。无注。③明许宗鲁辑。又名《六子书》。无注。有明嘉靖六年(1527年)樊川别业刊本。

  • 尚书详解

    尚书详解

    《尚书》学著作。共有三种:宋夏僎撰,二十六卷。宋胡士行撰,十三卷。宋陈经撰,五十卷。

  • 华严经

    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个汉译本:①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本,60卷,称“旧译华严”;②唐实叉难陀译本,80卷,称“新译华严”;③唐般若译本,40卷,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亦称“四十华严”,为该经《人法界品》的别译。自中唐以后,以新译华严流传最广。此经以九会说法组合而成,称释迦初成佛后在菩提场、普光明殿、帝释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等处说法,入三昧,显现神变,于海印定中显现佛果地无量无碍、庄严无比的境界,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被大乘诸宗推为经中的圆满顿教,有“经中之王”之称。历代别译零本有《兜沙经》、《菩萨本业经》、《十住经》、《十地经》等20余种。收入《大正藏》第九、十两册。注疏甚多,重要者有龙树《十住毗婆沙论》(释《十地品》)、世亲《十地经论》,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略疏》、澄观《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宗密《新华严经论》等。

  • 四阿含经

    四阿含经

    亦称《四阿笈摩经》,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据传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后于鹿野苑所讲。“阿含”意为“无比法”,被称为“集结教说的经典”。其内容确定于佛教第一次结集时,迄第二次结集已被系统地整理,约于前一世纪以文字记录下来。着重讲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禅、五蕴及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真实地反映了释迦牟尼的基本思想以及当时印度社会生活,不仅是一部佛教经书,而且是一部古代印度社会的历史名著。《四部阿含经》,指北传佛教所说的《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是根据经的篇幅和内容编排成的。小乘佛教各部都有四部阿含。《长阿含经》,共22卷,收30部经,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合译。《中阿含经》,60卷,18品,包括222部经,东晋僧迦提婆翻译。《杂阿含经》,50卷,收经1362部,每部经文短而杂碎,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增一阿含经》,51卷,收经472部(又说474部经),根据法数的顺序编纂的,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南传佛教把《阿含经》分为《长部阿含经》、《中部阿含经》、《相应部阿含经》、《增上部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等五部,其中的《长部阿含经》与北传佛教的《长阿含经》相应,《中部阿含经》与《中阿含经》相应,《相应部阿含经》与《杂阿含经》相应,《增上部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相应。

  • 江苏省通志稿

    江苏省通志稿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三百五十二卷。分诏谕、天章、地理、河渠、经政、学校、武备、故事、官师、人物、艺文、序等十二志。辛亥革命事起,通志局撤消,编纂工作中断,后仅缪荃孙“江苏金石志”及陈作霖“江苏兵事纪略”刊行于世。民国七年(1918),江苏通志局恢复,冯煦任总纂,继续纂修。民国十二年( 1923 )因齐燮元构兵,经费无着,机构裁撤,通志终未成稿。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会,庄蕴宽任总纂,重新拟定《江苏通志纲目草案》:卷首(序、凡例、目录、大事记)、天文第一、地理第二、内政第三、外交第四、财政第五、司法第六、教育第七、军备第八、水利第九、交通第十、农业第十一、矿业第十二、工业第十三、商业第十四、社会第十五、宗教第十六、人物第十七、金石第十八、艺文第十九、技术第二十、卷末(辨讹、补遗、编纂史略附题名录)。仅柳诒澂分纂之“书院志”、“礼俗志”、“钱币志”和金鉽分纂之“艺文志”先后刊行。民国三十四年(1945),汪伪政府在苏州成立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会,吴廷燮任总纂,又拟定纲目:大事志、方域志、都水志、建置志、民政志、礼俗志、度支志、货殖志、职官志、选举志、文化志、武备志、司法志、邮传志、经籍志、古迹志、金石志、邦交志、宗教志、人物志、烈女志、灾异志。最后成稿并铅印者,计十志(上列纲目中右上有者)。历次手稿均存南京图书馆。

  • 历代文纪

    历代文纪

    明梅鼎祚编,计有《皇霸文纪》十三卷,录秦及秦以前文;《西汉文纪》二十四卷,以《史记》、《汉书》为主;《东汉文纪》三十二卷;《西晋文纪》二十卷;《宋文纪》十八卷;《南齐文纪》十卷;《梁文纪》十四卷,骈文至梁极盛,此实为四六之祖本;《陈文纪》八卷;《北齐文纪》三卷;《后周文纪》八卷,庾信文竟占五卷;《隋文纪》八卷,《释文纪》四十五卷,裒合隋以前历代名僧之文及诸家为释氏而作之文,共集隋以前散文二百零三卷,以与冯惟讷《历代诗纪》相配。虽榛棘未剪,芜杂之中自得集翠之博,成为隋以前散文研究的重要文献。

  • 东方三大旅行记

    东方三大旅行记

    中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意大利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日本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主要内容是记述玄奘西行并周游五天竺所亲历者110国、得传闻者28国的山川、城邑、物产、习俗,大多是《唐书》所未记载的。此书一向为世界学者所重视,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马可 · 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1254—1324)口述、鲁思梯谦笔录的。1298年成书。书中主要记载的是马可·波罗于1275年5月至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仕元十七年游历的诸多见闻。其足迹至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中间一度至缅甸。伊儿汗国国王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1292年初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1295年末返抵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鲁思梯谦笔录成书。书中盛道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在当时此书被人们争相传诵,并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影响。《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圆仁著。圆仁是日本天台宗三祖。在日本承和五年(838年)六月入唐,承和十四年九月回国。此书即其在唐求法巡礼的日记,内容为入唐经过及入扬州开元寺受学,从山东到五台山巡礼,在长安大兴善寺、大安国寺、青龙寺学法及归国情况的记述。

  • 南戏四大传奇

    南戏四大传奇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 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

    清陈弘谋编辑,乾隆4年至8年编成,收入中华书局印行之《四部备要》本。有《养正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教女遗规》、《在官法戒录》。《养正遗规》上下2卷,收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陈北溪小学诗礼、真西山教子斋规、方正学幼仪杂箴、高提学洞学十戒,颜氏家训勉学篇、朱子读书法、朱子治家格言、吕近溪小儿语、吕新吾续小儿语、陆桴亭论读书等篇。从幼儿教育,小学、大学教育不同角度,以学规、箴言形式,规定了各个不同层次之人应该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提出了各自努力的人格理想目标。《训俗遗规》4卷,收名儒、名宦30人之家范、世范、乡规民约等材料,以封建伦理道德框架为核心,从各个方面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包含一些社会公德成分。《教女遗规》3卷,收10家有代表性的女戒、女训、女论语、母训、母仪、闺范、女小儿语等材料,全面规定了女子自幼儿到母亲各个年龄层次应守的伦理规范,要求妇女卑弱、敬顺、专心、曲从、事夫、学礼、学作、立身、教子女、和弟妹、事父母、早起、营家、待客、守节、贞身,把三从四德具体化为女子视、听、言、动、思各种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从政遗规》2卷、《在官法戒录》4卷,均讲为官之道,其中亦有一些职业道德材料。

  • 女四书

    女四书

    包括《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四部书,是专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为教育女儿而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7篇。《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萃撰著,体例仿效《论语》,用问答体阐述妇道。现今保存的《女论语》署名曹大家撰,有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共12章,为四言韵文,与史载问答体有异,恐非宋若萃原著。《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所作,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全书分《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等11篇。《女四书》从东汉到明末,陆续问世并流传,明王相一一加以笺注,合刻为《闺阁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这是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品德教育的比较系统的教材,主要宣传“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男尊女卑、贞妇烈女、柔顺之道。其中提倡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观点是正确的,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韵语编写教材也有可取之处。

  • 五经

    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乐》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 三礼

    三礼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发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指清末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四种谴责小说的并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论列了此四种小说,并说:“虽命意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论,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这四部小说虽题材各异,但均以淋漓的文辞揭露清末官僚政治的黑暗和残暴,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寄以了较多的同情,其中以《官场现形记》最著名,并且最有代表性。这四种小说也被称为“清末四大暴露小说”。

  •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简称。“三言”分别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由冯梦龙加工编纂。“三言”每集收短篇小说四十卷,每卷演一故事,共一百二十篇。小说多是经过作者加工润色的宋元明三代话本和明代文人的拟话本。书名具有惩劝世风之意,正如作者在《醒世恒言》序中为“三言”题名所说:“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所以作者编纂“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具有明确的社会教育作用。“二拍”分别为《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濛初。这两部作品是由文人创作比较早的白话话本小说,多数为明代拟话本。“二拍”有短篇小说七十八篇。作品内容主要是作者依据“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加工创作而成,凌濛初则对这些零散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写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作品。“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三言”使后代话本小说难以超越。

  • 中国历代宫廷演义

    中国历代宫廷演义

    中国历代宫廷演义包括:《汉宫二十八朝演义》、《隋宫两朝演义》、《唐宫二十朝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元宫十四朝演义》、《明宫十六朝演义》、《清宫十三朝演义》。宫廷演义是传统历史演义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二十世纪封建王朝结束后,出现了一大批宫廷演义。其中,徐哲身、张恂子、许啸天、许慕羲所著的七种,全面演述了从秦到清的历史,是其中的佼佼者,且首尾相连,成一体系,两干余年一百余朝宫廷历史尽在其中。《中国历代宫廷演义丛书》,深入宫闱,演述帝王后妃间爱恨情仇;广涉史事,详览封建王朝之波诡云谲。读透了这套书,就读透了宫廷;读透了宫廷,就读透了历史;读透了历史,现实也就洞然胸中。

  • 四游记

    四游记

    四种神魔小说合集。它包括:《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明余象斗等编著。每种成书先后不同,语言也不甚统一。《四游记》大都是道佛两教的神怪故事。《东游记》,一名《上洞八仙传》,又名《八仙出外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作者生平不详。小说远拾唐人《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等笔记,近摭元人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以及诸种民间传说而成。书中叙述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仙得道后,共渡东海,东海龙王子摩揭,夺兰采和所踏玉板,并捉去兰采和,遂与八仙大战。龙王兵败,请天兵相助,又大败而归。后得观音和解,方各自谢归。《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小说叙述华光救母的故事。华光原为如来佛前妙吉祥童子,因杀死独火鬼忤如来,遂被贬为马耳娘娘之子。后复投生萧氏—实为一嗜食人身之妖魔吉芝陀圣母,(真萧氏已被她所食)取名华光。后吉芝陀圣母被龙瑞王捉去,华光遂四方寻母。上穷云海,下及黄泉,大闹三界,方才救出生母。华光最终为如来收伏,皈依佛道。玉帝封他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西游记》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致和编”,又有校者署名“天水赵景真”。全书情节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相似,可视为《西游记》节本。文字平铺直叙,首尾不相照应,甚至文理不通,与吴著相去甚远。《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余象斗编著。叙述真武大帝成道降妖的故事。隋炀帝时,玉帝忽动凡心,乃以三魂之一下凡,初为刘氏子,后又投生为哥阇国、西霞国、净洛国王子,收天将,降妖邪,伏神魔。历尽风波,累世修行,终成正果。被封为“混元九天万法教主”,率三十六员天将,巡游下界。

  • 国学入门

    国学入门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 清实录

    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清代修实录,始于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仿明朝制度,为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大事。后来,遂成定制。新皇帝继位伊始,下诏为前代皇帝撰修实录。清朝专设实录馆,由总裁、副总裁主持,具体编纂人员则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实录依据各种上谕、题本、奏本,将所记皇帝的行事按年月日排比,凡属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料,均一一采人。清实录计有《满洲实录》8册; 《太祖实录》10卷, 《太宗实录》65卷, 《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仁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 《穆宗实录》374卷,《德宗实录》597卷,总共4363卷,各朝实录均另有序例、目录、进表共40卷。以上各朝实录加上《宣统政纪》70卷,总共12部。清朝规定,每部实录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缮写5份,分藏皇史宬、内阁实录库、乾清宫、盛京崇谟阁。内阁实录库藏两套,一套专供皇帝调阅。崇谟阁藏本无蒙文本。实录用红绫或黄绫为封面,有大小两种本子。稿本比定本内容丰富,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曾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改纂。而从乾隆到光绪朝的实录,后来也多经修改。伪满洲影印《清实录》出版发行,共1 220册。1964年,台湾据此影印本重印,精装95册。1985年,中华书局以皇史宬所藏为底本,补以乾清宫藏本,而光绪朝实录及《宣统政纪》,则以北京大学所藏稿本,影印出版,全书60册。

  • 明实录

    明实录

    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自太祖至熹宗共15朝13部, 依次为 《太祖实录》、《成祖实录》、 《仁宗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孝宗实录》、 《武宗实录》、《世宗实录》、 《穆宗实录》、 《神宗实录》、 《光宗实录》、 《熹宗实录》, 其中建文朝附于 《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 《英宗实录》, 计2909卷 (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 并附有后人补辑的 《崇祯实录》 17卷, 共2 928卷)。 明制: 新君继位, 即修先君实录, 举凡政治、 军事、 经济设施、重大历史事件、灾祥,帝王婚丧、祭祀、营造, 子嗣命名封藩、诏令及大臣生平事迹、 奏议, 乃至中外交通等靡不记载。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但亦有许多曲笔讳饰。如 《太祖实录》 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朝, 二、 三修于永乐朝, 现存之三修本, 革除建文年号, 仍以洪武纪年。太祖之诛杀功臣元勋事迹皆隐而不书,于靖难时记载尤多失实,甚而篡改成祖非嫡子的事实。是书过去仅有抄本传世, 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 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 内缺1624年 (天启四年) 12卷及1627年 (天启七年) 6月1卷。 1961年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 并附有校勘, 又附刊原本所缺之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及一部分皇帝宝训, 为今日所见最全之本。

热门书单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史学权威。本世纪四直年代,他在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这部半个世纪写成的书,真实再现了华厦文明的历史轨迹。该书代表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该书虽是一部严紧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是公认的雅俗共赏之作。

日本六国史

日本六国史

系对日本朝廷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先后编撰的6部国史的总称。即《日本书纪》、《续日本纪》 (菅原道真等撰。797)、《日本后纪》 (藤原冬嗣等撰。840)、《续日本后纪》(藤原良房等撰。869),《日本文德实录》(藤原基经等撰。879)和《三代实录》(藤原时代等撰。901)等。《六国史》均为编年体史书,用汉文写成,记述了从神代至光孝天皇(830—887)的历朝史实,记事翔实,涉及面广,是了解或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社会,以至文学等的珍贵资料。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从1413年太祖开始,到1865年高宗时完成,用了452年。全书1893卷888册。其中包括:太祖、定宗、太宗、世宗、文宗、鲁山君、世祖、睿宗、成宗、燕山君、中宗、仁宗、明宗、宣祖、光海君、仁祖、孝宗、显宗、肃宗、景宗、英祖、正祖、纯祖、宪宗、哲宗的实录(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各朝实录修成后,都曾分抄或刻印数份分藏各地史库,但因战乱各处实录大都毁坏或散失。现存只有鼎足山藏本和太平山藏本,因这两种版本印刷年代不同,内容也有较大差别。该书是研究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原著以古汉语写成,现有朝鲜文译本。

白话二十四史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清实录

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清代修实录,始于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仿明朝制度,为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大事。后来,遂成定制。新皇帝继位伊始,下诏为前代皇帝撰修实录。清朝专设实录馆,由总裁、副总裁主持,具体编纂人员则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实录依据各种上谕、题本、奏本,将所记皇帝的行事按年月日排比,凡属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料,均一一采人。清实录计有《满洲实录》8册; 《太祖实录》10卷, 《太宗实录》65卷, 《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仁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 《穆宗实录》374卷,《德宗实录》597卷,总共4363卷,各朝实录均另有序例、目录、进表共40卷。以上各朝实录加上《宣统政纪》70卷,总共12部。清朝规定,每部实录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缮写5份,分藏皇史宬、内阁实录库、乾清宫、盛京崇谟阁。内阁实录库藏两套,一套专供皇帝调阅。崇谟阁藏本无蒙文本。实录用红绫或黄绫为封面,有大小两种本子。稿本比定本内容丰富,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曾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改纂。而从乾隆到光绪朝的实录,后来也多经修改。伪满洲影印《清实录》出版发行,共1 220册。1964年,台湾据此影印本重印,精装95册。1985年,中华书局以皇史宬所藏为底本,补以乾清宫藏本,而光绪朝实录及《宣统政纪》,则以北京大学所藏稿本,影印出版,全书60册。

明实录

明实录

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自太祖至熹宗共15朝13部, 依次为 《太祖实录》、《成祖实录》、 《仁宗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孝宗实录》、 《武宗实录》、《世宗实录》、 《穆宗实录》、 《神宗实录》、 《光宗实录》、 《熹宗实录》, 其中建文朝附于 《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 《英宗实录》, 计2909卷 (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 并附有后人补辑的 《崇祯实录》 17卷, 共2 928卷)。 明制: 新君继位, 即修先君实录, 举凡政治、 军事、 经济设施、重大历史事件、灾祥,帝王婚丧、祭祀、营造, 子嗣命名封藩、诏令及大臣生平事迹、 奏议, 乃至中外交通等靡不记载。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但亦有许多曲笔讳饰。如 《太祖实录》 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朝, 二、 三修于永乐朝, 现存之三修本, 革除建文年号, 仍以洪武纪年。太祖之诛杀功臣元勋事迹皆隐而不书,于靖难时记载尤多失实,甚而篡改成祖非嫡子的事实。是书过去仅有抄本传世, 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 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 内缺1624年 (天启四年) 12卷及1627年 (天启七年) 6月1卷。 1961年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 并附有校勘, 又附刊原本所缺之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及一部分皇帝宝训, 为今日所见最全之本。

一统志

一统志

记全国地理之书。是全国性的区域志,记述全国疆域区分,规模宏伟,体例完整。创自元代,以后明、清各代都有。《元一统志》1000卷,岳璘等撰,已残缺不全。《明一统志》90卷,李贤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舛伪抵牾,疏谬殊甚。《清一统志》于康熙、乾隆、嘉庆时,屡经修辑。通行的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修之本,500卷。嘉庆补纂本,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560卷,仅有进呈写本。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刊入《四部丛刊》。《一统志》的编纂工作,恰恰都是在这三个朝代的政权建立不久就开始的。从时间上说,元《一统志》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7年(1279年灭南宋)。明《一统志》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2年。清《一统志》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11年(1662年清军俘获桂王朱由榔,桂王政权灭亡)。可见这三朝的统治者编纂《一统志》的愿望都是很急切的,并把它作为奠定和加强其合法统治的重要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点。元、明、清三朝方志文化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一统志》的编纂上。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推荐书单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白话二十四史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历代文纪

历代文纪

明梅鼎祚编,计有《皇霸文纪》十三卷,录秦及秦以前文;《西汉文纪》二十四卷,以《史记》、《汉书》为主;《东汉文纪》三十二卷;《西晋文纪》二十卷;《宋文纪》十八卷;《南齐文纪》十卷;《梁文纪》十四卷,骈文至梁极盛,此实为四六之祖本;《陈文纪》八卷;《北齐文纪》三卷;《后周文纪》八卷,庾信文竟占五卷;《隋文纪》八卷,《释文纪》四十五卷,裒合隋以前历代名僧之文及诸家为释氏而作之文,共集隋以前散文二百零三卷,以与冯惟讷《历代诗纪》相配。虽榛棘未剪,芜杂之中自得集翠之博,成为隋以前散文研究的重要文献。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