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发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书单作品
-
周礼
《作者:佚名》亦称《周官》、《周官经》。中国古代职官政典。相传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来的一部古书,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伪作。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中华书局1988年推出孙诒让《周礼正义》标点本,乃目前最好版本。全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等6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该书使用了许多古老的语言,记述了周代三百多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涉及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等多项内容。虽然资料来源于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但由于作者的主观归纳和设想,故其设官体例和编制相当规整,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设施的理想。西汉末年王莽居摄,以周公自居,摹仿周制,这部书被当着“国典”,立于博士。东汉末郑玄作注,与《仪礼》、《礼记》并列于三礼之中,成为儒家经典,因而对后世政治制度、官制设置影响极大。北周苏绰、北宋王安石以及太平天国曾据此改革与创设官制,唐玄宗曾依《周礼》六官体例编纂《唐六典》。学术界有人认为《周礼》是一部理想化的职官行政法典。
-
仪礼
《作者:佚名》简称《礼》、《士礼》或《礼经》。文集。十七篇,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参照考古资料,认为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及意义。汉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仪礼》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壁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谓之古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今存十七篇以外之三十九篇,称《逸礼》,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亡佚。今文《仪礼》十七篇,汉代传有三种本子,一曰戴德本(大戴本)、一曰戴圣本(小戴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注·贾公彦疏所据本)。三本篇目次第各不相同,《十三经注疏》选郑注贾疏《仪礼义疏》本,故独得广泛流传。南宋魏了翁节录《仪礼》郑注贾疏精华著为《仪礼要义》、清人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可为参考。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亦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
-
礼记
《作者:戴圣》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孔子七十弟子后学所记,汉戴圣传述。晋朝陈邵的《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多已佚失,流传下来的《礼记》是指《戴礼》,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对古代仪礼所作的理论说明。虽然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古代的某些史料和思想资料。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其中有些篇章如《学记》、《大学》、《中庸》、《乐记》、《王制》、《文王世子》、《内则》、《表记》、《儒学》等篇,记载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
仪礼白话文
《作者:佚名》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
周礼白话文
《作者:佚名》《周礼》是西周根据周王朝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朝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的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务,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认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此为周礼白话文。
热门书单
中国通史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史学权威。本世纪四直年代,他在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这部半个世纪写成的书,真实再现了华厦文明的历史轨迹。该书代表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该书虽是一部严紧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是公认的雅俗共赏之作。
日本六国史
系对日本朝廷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先后编撰的6部国史的总称。即《日本书纪》、《续日本纪》 (菅原道真等撰。797)、《日本后纪》 (藤原冬嗣等撰。840)、《续日本后纪》(藤原良房等撰。869),《日本文德实录》(藤原基经等撰。879)和《三代实录》(藤原时代等撰。901)等。《六国史》均为编年体史书,用汉文写成,记述了从神代至光孝天皇(830—887)的历朝史实,记事翔实,涉及面广,是了解或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社会,以至文学等的珍贵资料。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从1413年太祖开始,到1865年高宗时完成,用了452年。全书1893卷888册。其中包括:太祖、定宗、太宗、世宗、文宗、鲁山君、世祖、睿宗、成宗、燕山君、中宗、仁宗、明宗、宣祖、光海君、仁祖、孝宗、显宗、肃宗、景宗、英祖、正祖、纯祖、宪宗、哲宗的实录(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各朝实录修成后,都曾分抄或刻印数份分藏各地史库,但因战乱各处实录大都毁坏或散失。现存只有鼎足山藏本和太平山藏本,因这两种版本印刷年代不同,内容也有较大差别。该书是研究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原著以古汉语写成,现有朝鲜文译本。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清代修实录,始于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仿明朝制度,为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大事。后来,遂成定制。新皇帝继位伊始,下诏为前代皇帝撰修实录。清朝专设实录馆,由总裁、副总裁主持,具体编纂人员则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实录依据各种上谕、题本、奏本,将所记皇帝的行事按年月日排比,凡属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料,均一一采人。清实录计有《满洲实录》8册; 《太祖实录》10卷, 《太宗实录》65卷, 《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仁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 《穆宗实录》374卷,《德宗实录》597卷,总共4363卷,各朝实录均另有序例、目录、进表共40卷。以上各朝实录加上《宣统政纪》70卷,总共12部。清朝规定,每部实录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缮写5份,分藏皇史宬、内阁实录库、乾清宫、盛京崇谟阁。内阁实录库藏两套,一套专供皇帝调阅。崇谟阁藏本无蒙文本。实录用红绫或黄绫为封面,有大小两种本子。稿本比定本内容丰富,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曾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改纂。而从乾隆到光绪朝的实录,后来也多经修改。伪满洲影印《清实录》出版发行,共1 220册。1964年,台湾据此影印本重印,精装95册。1985年,中华书局以皇史宬所藏为底本,补以乾清宫藏本,而光绪朝实录及《宣统政纪》,则以北京大学所藏稿本,影印出版,全书60册。
明实录
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自太祖至熹宗共15朝13部, 依次为 《太祖实录》、《成祖实录》、 《仁宗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孝宗实录》、 《武宗实录》、《世宗实录》、 《穆宗实录》、 《神宗实录》、 《光宗实录》、 《熹宗实录》, 其中建文朝附于 《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 《英宗实录》, 计2909卷 (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 并附有后人补辑的 《崇祯实录》 17卷, 共2 928卷)。 明制: 新君继位, 即修先君实录, 举凡政治、 军事、 经济设施、重大历史事件、灾祥,帝王婚丧、祭祀、营造, 子嗣命名封藩、诏令及大臣生平事迹、 奏议, 乃至中外交通等靡不记载。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但亦有许多曲笔讳饰。如 《太祖实录》 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朝, 二、 三修于永乐朝, 现存之三修本, 革除建文年号, 仍以洪武纪年。太祖之诛杀功臣元勋事迹皆隐而不书,于靖难时记载尤多失实,甚而篡改成祖非嫡子的事实。是书过去仅有抄本传世, 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 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 内缺1624年 (天启四年) 12卷及1627年 (天启七年) 6月1卷。 1961年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 并附有校勘, 又附刊原本所缺之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及一部分皇帝宝训, 为今日所见最全之本。
一统志
记全国地理之书。是全国性的区域志,记述全国疆域区分,规模宏伟,体例完整。创自元代,以后明、清各代都有。《元一统志》1000卷,岳璘等撰,已残缺不全。《明一统志》90卷,李贤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舛伪抵牾,疏谬殊甚。《清一统志》于康熙、乾隆、嘉庆时,屡经修辑。通行的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修之本,500卷。嘉庆补纂本,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560卷,仅有进呈写本。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刊入《四部丛刊》。《一统志》的编纂工作,恰恰都是在这三个朝代的政权建立不久就开始的。从时间上说,元《一统志》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7年(1279年灭南宋)。明《一统志》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2年。清《一统志》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11年(1662年清军俘获桂王朱由榔,桂王政权灭亡)。可见这三朝的统治者编纂《一统志》的愿望都是很急切的,并把它作为奠定和加强其合法统治的重要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点。元、明、清三朝方志文化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一统志》的编纂上。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推荐书单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历代文纪
明梅鼎祚编,计有《皇霸文纪》十三卷,录秦及秦以前文;《西汉文纪》二十四卷,以《史记》、《汉书》为主;《东汉文纪》三十二卷;《西晋文纪》二十卷;《宋文纪》十八卷;《南齐文纪》十卷;《梁文纪》十四卷,骈文至梁极盛,此实为四六之祖本;《陈文纪》八卷;《北齐文纪》三卷;《后周文纪》八卷,庾信文竟占五卷;《隋文纪》八卷,《释文纪》四十五卷,裒合隋以前历代名僧之文及诸家为释氏而作之文,共集隋以前散文二百零三卷,以与冯惟讷《历代诗纪》相配。虽榛棘未剪,芜杂之中自得集翠之博,成为隋以前散文研究的重要文献。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