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衍义补
作者:邱濬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卷首
- 卷一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一○
- 卷一一
- 卷一二
- 卷一三
- 卷一四
- 卷一五
- 卷一六
- 卷一七
- 卷一八
- 卷一九
- 卷二○
- 卷二一
- 卷二二
- 卷二三
- 卷二四
- 卷二五
- 卷二六
- 卷二七
- 卷二八
- 卷二九
- 卷三○
- 卷三一
- 卷三二
- 卷三三
- 卷三四
- 卷三五
- 卷三六
- 卷三七
- 卷三八
- 卷三九
- 卷四○
- 卷四一
- 卷四二
- 卷四三
- 卷四四
- 卷四五
- 卷四六
- 卷四七
- 卷四八
- 卷四九
- 卷五○
- 卷五一
- 卷五二
- 卷五三
- 卷五四
- 卷五五
- 卷五六
- 卷五七
- 卷五八
- 卷五九
- 卷六○
- 卷六一
- 卷六二
- 卷六三
- 卷六四
- 卷六五
- 卷六六
- 卷六七
- 卷六八
- 卷六九
- 卷七○
- 卷七一
- 卷七二
- 卷七三
- 卷七四
- 卷七五
- 卷七六
- 卷七七
- 卷七八
- 卷七九
- 卷八○
- 卷八一
- 卷八二
- 卷八三
- 卷八四
- 卷八五
- 卷八六
- 卷八七
- 卷八八
- 卷八九
- 卷九○
- 卷九一
- 卷九二
- 卷九三
- 卷九四
- 卷九五
- 卷九六
- 卷九七
- 卷九八
- 卷九九
- 卷一○○
- 卷一○一
- 卷一○二
- 卷一○三
- 卷一○四
- 卷一○五
- 卷一○六
- 卷一○七
- 卷一○八
- 卷一○九
- 卷一一○
- 卷一一一
- 卷一一二
- 卷一一三
- 卷一一四
- 卷一一五
- 卷一一六
- 卷一一七
- 卷一一八
- 卷一一九
- 卷一二○
- 卷一二二
- 卷一二三
- 卷一二五
- 卷一二六
- 卷一二七
- 卷一二八
- 卷一二九
- 卷一三○
- 卷一三一
- 卷一三二
- 卷一三四
- 卷一三五
- 卷一三六
- 卷一三八
- 卷一三九
- 卷一四○
- 卷一四一
- 卷一四二
- 卷一四三
- 卷一四四
- 卷一四六
- 卷一四七
- 卷一四八
- 卷一四九
- 卷一五○
- 卷一五一
- 卷一五二
- 卷一五三
- 卷一五四
- 卷一五五
- 卷一五六
- 卷一五七
- 卷一五八
- 卷一五九
- 卷一六○
猜你喜欢的书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者是亚瑟·叔本华。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拙斋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林之奇撰。林之奇自号“拙斋”,因以名集。本集卷1至卷2为记闻,即《宋史》本传所谓《道山记闻》;卷3为诗;卷4至卷20为各体文章:表、奏议、札、书、启、史论、策问、记、序、箴、铭、行状、祭文及杂著。卷末附拾遗1卷(为宋、明刻本所无)。最后附有姚同为林之奇所作行实、吕祖谦写的祭文、李㯗所作的哀辞。后2种为《四库全书》本所刊落不载。林之奇是经学家,长于《尚书》。他的文章一般较明白畅达,不事钩棘,也没有沾染“语录”的粗鄙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诗尤具有高韵,如《江月图》、《早春偶题》诸篇,置之苏、黄集中,不甚可辨也。”本集有宋刻本(残存2卷)、明刻本传世,《四库全书》即据影抄宋刻本编入。
嘉定赤城志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全志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十五门,计四十卷。是现存台州诸多方志中称得上承上启下、最具特色的一部名志。《嘉定赤城志》的主纂为陈耆卿。
七千佛神符经
亦称《七佛神符经》、《益算神符经》、《益算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主要宣扬神符的功效,谓佩戴各种神符,可得诸佛护佑,添寿益算,破灾招祥。经中有不少道教语汇,卷末并附神符十五道,道教色彩甚浓。本经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来一直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预修十王生七经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十二册图像。内容述说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七斋预修之功德等。初述佛临涅槃时,授阎罗天子成佛之记,及天子住于冥途之因缘;次说此经之受持及预修十王七斋之功德;又叙秦广王乃至五道转轮王等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终劝说修斋功德。又文中逐段记载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赞。关于本经之起源,诸说不一,有谓系‘地藏十王经’之同本异译,有谓恐系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经为伪经者。唐末以后,本经在我国广为流传,后周义楚之释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鉴之释门正统卷四等,皆曾引载本经。此外,本经亦流传于韩国与日本。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类护摩之仪轨不同: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钩召,五敬爱。有二本:一明藏所载,师子国沙门释智藏译(智藏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请回本国者,不空译。载于明藏者,文有烂脱,无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详略。今藏经两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