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

- 姓名:吴佩孚
- 别名:字子玉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蓬莱人
- 出生日期:1874年4月22日
- 逝世日期:1939年12月4日
- 民族族群: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北洋军阀直系著名的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生于1874年4月22日(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他的父亲在县城里开设杂货店,是个小商人。他六岁入私塾读书,十四岁入登州府水师营充学兵,兵事余暇仍继续读书。二十二岁时(1896年)考取秀才。次年因得罪了当地一个豪绅,被革去秀才,并遭到通缉。他遂逃到北京,以摆卦摊算命谋生。
1898年,吴佩孚到天津投入淮军聂士成部当兵,被派在一个姓沈的管带手下当戈什哈(即勤务兵),传送文书,为文案郭绪栋所器重,当年被选拔入开平武备学堂肄业。1899年聂军改称武卫前军。次年夏八国联军入侵,开平武备学堂停办,吴回武卫前军,担任后路炮队队官,驻防北塘。10月随军赴马兰峪驻扎。1901年2月,武卫前军中、后两路裁并减员,吴被裁减。次年9月改投直隶总督袁世凯,被批准入保定武师范学堂,后转入测绘学堂,1904年1月毕业。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北洋督练公所与日本军队在烟台秘密合组侦探队,吴佩孚被选为队员。他和冈野增次郎(日本人)等扮成肩挑小贩,赴东北各地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记名。日俄战后,他奉调回保定,拨归北洋陆军第三镇差遣。1905年10月担任第十一标第一营督队官。次年升为第一营管带,1907年随第三镇至吉林长春驻防。当时,第三镇统制曹锟对吴很器重,1908年调吴担任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三镇奉调入关。炮兵第三标在娘子关哗变,原任标统撤职,吴遂受曹锟提拔,继任第三标标统。
1912年,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镇改称师,标改称团。吴佩孚担任第三师炮兵第三团团长,驻扎南苑。袁世凯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后,于1914年4月以曹锟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率第三师进驻岳州。吴佩孚改任师部副官长,随军南下,1915年晋升为第六旅旅长。随后,袁世凯称帝,护国讨袁运动兴起,第三师于1916年初奉命入四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吴率第六旅先至綦江,2月下旬与护国军战于纳溪,因攻占纳溪有“功”,袁世凯于3月7日申令授吴为陆军中将。但是,由于全国人民激烈反对帝制,袁世凯的皇冠迅速落地,并于6月6日因忧愤成疾而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第三师奉命撤回保定。1917年7月,吴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充当“讨逆军”西路先锋,由保定进攻北京,与张勋所部“辫子军”战于天坛。
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下台,直系首领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皖系首领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国务总理的名义总揽北洋政府大权。由于段拒绝恢复民国初年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地方军阀在广州组成护法军政府,与北洋军阀对抗。段妄图以“武力统一”中国,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佩孚随军驻汉口,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这时,冯国璋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主张与西南军阀议和,不肯公开下讨伐令。在直、皖两系的矛盾中,曹锟和吴佩孚都属于直系,附和冯国璋。
1918年春,护法湘军攻克岳阳。由于皖系的压力和形势所迫,冯国璋不得不下令派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张敬尧为攻岳前敌总指挥,反攻湖南。当时,吴佩孚率领第三师及王承斌、阎相文、萧耀南三个混成旅,由鄂入湘,连陷岳阳、长沙等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他满以为凭“战功”可以得到湖南督军的职位,没想到这个据有地盘的实职竟然落到皖系张敬尧手里;他只赢得“援粤军副司令”和“孚威将军”的空衔,因此十分气愤。这件事是他以后反段的重要原因之一。4月,他攻占衡阳后,即按兵不动,并于耒阳公平墟与湘军谭延闿、赵恒惕所派代表商洽停战。段祺瑞屡次急电饬令进攻两广,他均置若罔闻,不予理睬。8月21日,更公开发出“罢战主和”的通电,反对段的“武力统一”政策,而主张南北议和。为了哗众取宠,他还大唱“文官不要贪污卖国,武官不要争地盘”的高调,并以今生“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外人,不借外债”来标榜自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怒火迸发出来,段祺瑞控制下的亲日卖国政府成为众矢之的。吴佩孚乘机接连发出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主张取消中日密约,“支持”学生运动,摆出一副“爱国军人”的姿态,颇博得一般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的代表在衡阳秘密签订《救国同盟草约》,结成反段的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的首领地位。
1920年5月,吴佩孚得到西南军阀供给的军饷六十万元,自衡阳领兵北撤,抵汉口时,赋诗言志,斥皖系为“妖孽乱京畿”,自己是要“摧狂虏”,“扬国威”,并且是“不问个人瘦,为期天下肥”的大人物,还令军士沿途唱他自编的“满江红”军歌。随后,他把军队布置在京汉铁路保定至郑州一段沿线,即通电攻击皖系“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亲日卖国,要求解散安福俱乐部,罢免其首领徐树铮,对段进行直接挑战。由于皖系的卖国政策丧尽人心,人们对吴的反段寄予很大的期望,甚至把他视为“革命将军”。7月,段强迫总统徐世昌下令免曹、吴职。吴即挥兵逼近北京,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大败皖系军队于涿县和杨村一带,一举推翻了段祺瑞控制的亲日派政权。同日本敌对的英、美大喜过望,看中吴是一个可利用的工具,在报纸上对他大捧特捧,誉之为“强者”、“英雄”、“中国模范之统将”。此后,北京政府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8月,吴通电发起召开“国民大会”,解决国事,企图利用“国民大会”这种形式驱逐皖系扶植的总统徐世昌,另外组织一个合乎他胃口的政府。但他的计划遭到张作霖反对,未能实现。9月,曹锟升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为直鲁豫巡阅副使,驻洛阳“练兵”。
1921年7月,吴佩孚以援助湖北督军王占元抵抗湘军为名,派萧耀南进兵湖北,镇压了湖北自治军,并把湘军赶回湖南,夺得了王占元的地盘。8月,吴升任两湖巡阅使,派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完全暴露了吴“不做督军”的伪善嘴脸。
吴佩孚权势的增长,反映了英、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这就激化了他和受日本扶持的张作霖之间的矛盾。1921年底,张作霖支持梁士诒出任国务总理,企图压制直系势力。次年1月,吴率领直系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卖国媚外,向奉系回击。双方通电互相攻击达三月之久,至4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吴率领直军在马厂、固安和长辛店等地击败奉军,张作霖退到关外。
自战胜奉系以后,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政治野心大为膨胀。当时,一帮政客倡议“恢复法统”,即恢复民国初年的旧国会和由黎元洪复任总统。吴鉴于“恢复法统”既可使南方护法政府失去存在的根据(因为南方政府是借护法成立的),又可赶走徐世昌,因此立刻接受了这个主张。黎元洪于1922年6月复任总统。吴曾企图通过黎元洪和王宠惠内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计划,而曹锟则急于取代黎元洪当总统,从而直系内部发生了“保(定)”“洛(阳)”的分化,使吴利用黎元洪的计划落空。于是吴进一步公开提出“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狂妄地表示要“龙泉剑斩血汪洋,千里直趋黄河黄”。他一心步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后尘,追求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为总统,吴升任直鲁豫巡阅使。曹、吴之间虽有权力之争,但始终没有决裂。当时,吴的巡阅使署所在地洛阳,实际上成为北方政治、军事的中心。巡阅使署机构庞大,除参谋、军需、执法、军械、政务、教育、交际、副官八大处的办事人员外,谘议厅拥虚位而列名顾问、谘议、差遣者有千余名。政务处为公署的重心,吴的心腹白坚武担任处长。各省都有代表常驻洛阳。英、美帝国主义又对他大力扶植:美国运给军火价值三百多万元,英国给他贷款,英人莫立斯(H.E.Mooris)和格林(O.M.Green)做他的政治顾问。此外,还有日本顾问冈野增次郎。在此期间,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总长、次长以及英、美、日本等国军政要人肩负着秘密的或公开的使命,络绎不绝地奔走于中州道上。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辰时,各方显要人物至洛阳祝寿者达六七百人。当时康有为想拉拢他支持清室复辟,也献上手撰的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这时吴佩孚的直属部队有五师一混成旅,他自兼第三师师长驻洛阳,第八师王汝勤驻宜昌,第十四师靳云鄂驻郑州和信阳,第二十师阎治堂驻潼关,第二十四师杨清臣驻开封,第二十六混成旅田维勤在河南,另外还有若干独立团,总计兵力十余万人,控制着河南、湖北、直隶和陕西等省地盘。他一面积极准备对付要向他复仇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一面把势力伸向南方,勾结广东军阀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北伐政策,指挥孙传芳、沈鸿英、杨森等军阀攻掠福建、广东、四川和湖南等地。
吴佩孚的军饷每月约八十万元,其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靠截留京汉铁路的收入,京汉铁路又是他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的最重要的军事交通线。为了利用和欺骗工人,他曾发表过“保护劳工”的主张。但是,当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成立总工会时,他指使军警进行破坏,下令不准开会。为反抗他的专横统治,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他就撕下了“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公然命令军队进行血腥镇压,杀死四十多人,造成著名的“二七”惨案。他对工人的野蛮屠杀、赤裸裸的“武力统一”政策以及支持曹锟贿选总统,这一切使全国人民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从此他迅速地走向失败。
1924年9月,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指挥奉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应曹锟的急电,由洛阳到达北京,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调动直系军队十余万,派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分别担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分三路迎击奉军。吴亲到山海关督战。正当两军激战时,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带兵由热河前线回到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成立“国民军”,反戈讨吴。吴前后受敌,大败而逃。他由大沽口乘船南下,溯长江到达武汉,企图依靠长江中下游的直系势力组织“护宪军政府”,但未能得逞,即回洛阳。不久,国民军胡景翼部攻入河南,镇嵩军憨玉琨部也由潼关东进。吴在洛阳不能立足,退往信阳,准备入鄂。这时鄂督萧耀南为形势所迫,对他婉言拒绝,并请他通电下野。吴被迫退入鄂、豫边界的鸡公山,其残部约四万人多被胡景翼缴械或收编。当胡景翼军逼近鸡公山时,吴只得表示愿意下野,并于1925年春经过武汉,乘“决川”号军舰逃到岳州,托庇于湖南军阀赵恒惕。这时,赵正高唱“联省自治”,通电保护吴,并赠给养。
吴佩孚在岳州暗中联络旧部,伺机再起。1925年10月,孙传芳在江苏发动反对奉系的战争,并通电拥吴出山。吴即乘机到武汉,通电自称受十四省区将领推举,就任“讨贼联军总司令”,设总部于汉口东北之查家墩,任命张其锽为秘书长,蒋方震为总参谋长,派张联陞、寇英杰、陈嘉谟分任一、二、三路司令,攻入河南省。11月13日,北京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下令讨伐吴佩孚和孙传芳,国民军和奉系军队分别沿京汉、津浦铁路南下。但不久奉系和国民军的矛盾尖锐化,张作霖派人联络吴以打击国民军。吴对国民军本来十分仇视,遂即宣布结束讨奉战争,而与奉军勾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3月,吴击败国民军岳维峻部,占领河南省。又沿京汉路北进,先后占领石家庄、保定。冯玉祥通电下野,赴苏联,将国民军交其部下张之江、鹿钟麟接管。张、鹿致电吴,请求停战议和。吴回电要张、鹿将部队交出。4月,直鲁联军及奉军围攻北京,鹿钟麟发现段祺瑞与奉军勾结,遂将段赶下台。段逃往天津。鹿释放曹锟,并再次致电吴,请入京磋商大计。吴坚持原来要张之江、鹿钟麟同时下野的条件,张、鹿被迫率国民军退出北京,扼守南口。吴支持王怀庆于5月8日入京,就任卫戍司令,颜惠庆组织内阁。5月27日,吴由汉口北上,30日抵石家庄,会晤山西军阀阎锡山。6月3日,在保定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继续攻击国民军。稍后,又派张其镶、张志潭为代表与张作霖的代表郑谦在天津开预备会,双方议定“军事合作到底”。但奉方对颜惠庆内阁有保留。6月28日,吴和张作霖在北京会谈,经英、日帝国主义的策动,双方表面上更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宣布“合作讨赤”,继续对国民军作战,而暗中却仍激烈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
当吴佩孚在长辛店指挥直军攻击南口的时候,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开始,吴低估了北伐军的力量,仅派李济臣等督率杂牌军入湘,援助叶开鑫等。北伐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迅速将敌军击溃,席卷湖南,直指武汉。这时,吴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才极为恐慌,一面严令李济臣等收集残兵两万多人坚守汀泗桥等要隘,一面让齐燮元代理总司令,留守长辛店。自己则率领刘玉春等主力军由京汉路仓皇南下增援,1926年8月27日到湖北咸宁,亲至汀泗桥督战,以“大刀队”分八路监视直军,据险顽抗,斩退缩不前之旅、团、营长九人,下令退却者杀无赦。他原想守住汀泗桥,等待孙传芳的援军,以便向北伐军反扑。但是,北伐军以勇猛的攻击迅速夺取了汀泗桥要隘。吴退贺胜桥,扼险以守,革命军又来猛攻。他亲临督战,手刃后退官兵多人,可是仍阻止不住士兵溃逃。9月1日,他自己也狼狈败退到汉口查家墩。但仍命令刘玉春等收拾败兵,坚守武汉,负隅顽抗。不久,北伐军攻占汉口、汉阳,他经信阳败逃郑州,企图组织援军反攻,也未能得逞。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俘虏刘玉春等两万多人。至此,吴的主力被北伐军打垮。
1927年初,北伐军攻入河南,吴佩孚的残兵败将望风溃逃,靳云鹗、田维勤、魏益三等暗中向北伐军输诚,齐燮元以亲奉嫌疑离去。奉军以“援吴讨赤”为名,沿京汉路节节南下,妄图趁火打劫,夺取河南。吴众叛亲离,又处南北夹击之中,遂于5月13日偕其妻张佩兰等由巩县南逃。经南阳、兴山、巴东,抵达四川白帝城。先后托庇于四川军阀杨森、刘存厚,流寓于大竹、绥定等地。这时,他身边只有卫队千余人,仍然打着“孚威上将吴”的大旗,维持着“大帅行辕”的空架子,并不时与新旧军阀暗中勾结,伺机而动。但表面上他不得不通电全国,声明“入川游历,不问政治”。1930年,当新军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激战之际,吴企图乘机出川,自绥定起程至麻柳场,拟赴万县东下,为万县驻军王陵基部所阻,遂折回宣汉。次年7月至成都,与川军将领邓锡侯、刘文辉等会晤。这时,中原大战已经结束,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拟聘请吴为高等顾问,借以笼络北洋势力,并派军舰入川迎接。但吴对蒋介石存有戒心,不愿乘船东下,而以应蒋电召为名,率领卫队取道松潘北上,经过兰州、包头,于1932年1月底到达北平。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东三省,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吴佩孚想趁全国动荡之际,借“抗日”旗号纠集北洋直系势力东山再起;但是,由于受到蒋介石的压力,未能得逞。当时,张学良正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月给他“补助费”数千元。国民党政府曾聘他为洛阳“国难会议”会员,他没有应召赴会,而一直住在北平什锦花园公馆里做自己的“大帅”。当伪满洲国出现时,他曾以个人名义通电声讨溥仪。
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汉奸发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并企图把吴佩孚抬出来做傀儡。吴怫然作色道:“自治者,自乱也。”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要他出任北平维持会长,他亦严词拒之。当年底,以王克敏为首的一群汉奸在北平组成伪华北临时政府,吴的旧部齐燮元担任伪京津卫戍司令。伪临时政府于1938年1月给吴“特高顾问”的空头衔,月送“车马费”数千元。6月,日本侵略者决定把伪华北临时政府和伪南京维新政府合并为一个汉奸政权。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等极力拉吴下水,吴故意向他提出请日本从中国撤兵作为交换条件。日本侵略者当然不会同意他的要求,他也就拒不接受土肥原的策动,表现了中国军人的民族气节。
1939年冬,吴佩孚牙疾发作,右颊肿痛。12月4日,日本特务川本芳太郎介绍日本医生为他开刀拔牙,当天暴卒于什锦花园公馆。
吴佩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月界旅行
署美国查理士・培伦著,周树人译。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东京进化社1903年发行,封面题“科学小说月界旅行”。上海昌明公司同年另行出版。著者实际上是法国的Jules Verne(1828~1905),今译为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自由精神贯穿其一生。他创作了一系列颇为流行的融科学与冒险于一体的科幻小说,最成功的有《地心游记》《海底二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是晚清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清末民初,其小说作品有10余种被译为汉语。汉译者是周树人(鲁迅),他根据日本井上勤的日译本重译。晚清兴起一股浓厚的科学思潮,科学小说的译介就是这种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留日学生的周树人,最早译介科学小说。首译的是凡尔纳的《海底旅行》,此外还有《地底旅行》。他积极提倡科学,破除迷信,输入文明,赞同群治。其《<月界旅行>辨言》云:“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他译介的科学小说十分流行,以至于产生盗版。
秋水轩尺牍
清许葭村著。为作者的书信集。古称书信为尺牍,因古代书简长约一尺故名。由后人整理编排成书,共229篇,分为叙候、庆吊、劝慰、请托、辞谢、索借、允诺、戏谑8类。文辞生动雅丽,曲尽情理,向为尺牍范本。如《复朱鹤汀书》尉问腹疾并告知家乡水灾一事说:“手书遥贲,知足下适患河鱼之疾。造化小儿,何不仁乃尔,近日定占勿药矣。弟贫也,非病。客自家乡来者,道波臣为虐,年谷不登,旅人无以自存,又重以内顾忧。如何如何!足下作归省计否?新凉入序,寄语加餐。”以河鱼代称腹疾,勿药代称痊愈,波臣代称水灾。结尾一句感叹,继问友人是否准备回乡,最后因秋临加以问候,使人有亲切之感。语句精练,事虽不多,但处理得十分娴熟。又如《托沧州诸友照应友人书》说:“火云如烧,思与诸君子一登朗吟之楼,看夹岸柳阴,风樯上下,以消烦溽。乃仙凡途判,咫尺千里,徒作五城十二楼观耳。盐邑张少尉,武陵人也,近以年老乞休。月之二十九日,先遣眷属赴沧,候船南下。幸推梓谊,饬役代觅妥寓,俾旅途主人不敢欺生慢视。此感弟实均之”。第一句火云如烧,如同起兴。继叙旧日友情,最后拜托代为照应友人。语言优美,情调浪漫,使人乐于代劳。又如《贺陈筠青生女书》中说:“昨得手书,以弟夫人弄瓦而不弄璋,其辞若有憾焉。不知二五构精,伉俪同功,是谁之过,而为是怏怏耶?况凰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其中“弄瓦”指生女,“弄璋”指生男,语出《诗经》。“二五”指十月怀胎,“伉俪”为夫妇二人。 “雏凰”指女孩,“么凤”指男孩子。谢氏用谢安典故,谢安居乌衣巷,其子第多贤,而其侄女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梦月喻生女,梦日喻生男。比篇用典自然,认为生女未必不如生男,观点亦有可取。“是谁之过”一句尤其恢谐,足可解颐。该书曾经由经山阴娄氏、吴县管氏注释,又经宋晶如补充、订正,并加语译,使读者较易理解。书前编有分类目录和内容提要目录,便于读者浏览。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与清龚未斋《雪鸿轩尺牍》合刊,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原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为明人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三篇,即〈金箓十回度人早朝转经仪〉、〈金箓十回度人午朝转经仪〉、〈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此仪亦用于奉旨修建金箓大斋,十回转诵《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依次归礼十方天尊神灵,祈祝「帝王保镇,国祚安宁,永乐太平,长享清静」。其内容大致与《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一书相同,但仪文节次有所不同。其高功启文中提到上启正一天师、女师、嗣师、系师等本派师尊,盖为明朝正一派道士所行科仪。
红灯记鼓词
鼓词。清佚名撰。四卷,三十二回。五万余字。写明正德年间,宦官专权,户部尚书赵明、兵部侍郎孙安, 系同郡人, 一同辞官归隐,赵女兰英许孙次子继高。 后, 孙安死, 孙家败,赵朋生悔婚之念,杀婢嫁祸继高,陷之于狱。赵兰英誓不别嫁,与婢男装进京,谋救继高。时继高兄继成已中状元,且招赘相府。历尽曲折,继高终被释出狱,孙氏全家团聚。以十言韵文及叙事散文为主,语言精炼、通俗,每回均以四句诗开篇,间插民间风俗,有助于民俗学之研究。有清石印本,民国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等。
吉祥经
凡十二颂。为国人黄底拉利利(巴利名音译)译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九月二十二日之佛教日报。本经系属于巴利藏小部经(Khuddaka Nika^ya I)之小诵经(Khuddaka Pa^t!ha)。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应一天人之请,而为其解说持戒修善可得大吉祥之理。 现代学者法周于其所著之‘吉祥经的透视’一文中举出,大正藏第四册所收之法句经第三十九品吉祥品系译自小部经,同时如上记所说,本经系属于小部经中之小诵经,故推论吉祥品系取自小诵经中之吉祥经。此外,文中并附上本经之巴利原文,将译文与原文做一对照比较,而指出二者差异之处。
地藏本愿经纶贯
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清灵椉撰并序,日本高泉性潡序,悦峰章序,真常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