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蔡锷
  • 姓名:蔡锷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邵阳人
  • 出生日期:1882年12月18日
  • 逝世日期:1916年11月8日
  • 民族族群: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十四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唐才常等。1899年赴日,入东京大同学校,后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及成城士官学校,接受新思想,参加拒俄义勇队活动。1904年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军事学堂任教官、监督及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等。1906年,任广西陆军小学总办。1908年起,任标统、协统。宣统三年(1911年)初赴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标协统。这一时期,蔡在政治上主立宪,又与同盟会籍的革命党人多相联系。1907年曾掩护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在昆明举兵响应,于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并出兵援助四川起义军。然在干预贵州独立活动时,答应立宪党人要求,派唐继尧到贵阳残杀革命党人。1913年“二次革命”中,暗中派兵入川讨袁(世凯)。是年袁调其赴京,加以软禁,任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实受监视。袁复辟帝制,蔡与梁启超密商,以去天津看病为名,化装逃出北京,潜回云南,联络各部力量,组成讨袁护国军,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自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征四川,屡获胜利,促使桂、陕、黔、湘等省纷纷独立,迫使袁取消帝制。蔡锷曾经提出:“军队是革命的首要资本”,战略上“以全军破敌为上,不得以土地城池为意”;战术上“攻者必须其力雄厚,士马精炼,军资完善,交通方便”,才能“必操胜算”,否则只能“徒先发而不能制人”。1916年袁死,任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同年7月,因艰苦转战,喉病复发。不久赴日治疗,11月8日逝于福冈大学医院。死后经国会议决国葬,其墓立于长沙岳麓山。著作辑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大国学课

北大国学课

《北大国学课》是普及国学知识的读本,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地理、诸子哲学、诗词曲赋、小说戏曲、金石学、图书学、中医、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常识知识,力求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撷取精华呈现读者。立意明确,解读深入浅出,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将深奥的国学细细品读,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并日益精进,学有所成;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融会贯通,启发智慧,指引人生。

伤寒论读

伤寒论读

又名《伤寒卒病论读》。伤寒类著作。清沈又彭撰。不分卷。又彭另有《医经读》已著录。尚有 《女科辑要》等书刊行于世。作者认为 《伤寒论》 中所论伤寒,与 《难经》中所言伤寒概念相同,据此以辨六经之脉证而撰此书,数易其稿,成书于乾隆三十年 (1765)。内容为辨太阳病证、辨传解、辨误治、辨阳明证、辨少阳证、辨太阴证、辨少阴证、辨厥阴证。后附脉法及伤寒方等。彭氏推崇程郊倩、程扶生注,按原注意向编次。列其原文,逐条解析。对相似易混之证,详加辨析,便于临证识病。此书条理清晰,论述精辟,颇切实用,为研究 《伤寒论》参考读物,后编入《三三医书》 中。有乾隆三十年宁俭堂刻本 (后附 《医经读》)、三十四年刻本及一九二三年刊 《三三医书》本和单行本。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原不题撰人。约成书于北宋末至明初。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设醮仪亦为玉箓斋仪之一。行此仪旨在归礼三清四御及酆都、城隍诸神,启奏青词,赞颂圣真功德,表明奉旨修建玉箓大斋,资荐亡灵,祈求「益增天福、克证道真」之意。其行仪节次除常式外,主要有降真、散花、宣词、宣进状、回拼颂、送圣、化财等。

弇山堂别集

弇山堂别集

历史著作。明王世贞撰。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州。太仓 (今江苏属县) 人。本书初刻于万历十八年 (1590),虽名为“别集”,但并不是王氏个人的诗文集,而是一部记载明代典故的史料汇编。与作者另著的《弇山堂正集》区别,故称别集。全书一百卷,有盛事、异典、奇事、史乘考误、帝系帝历帝统、表考六部分内容。其中皇明盛事述五卷 (1—5卷)、皇明异典述十卷 (6—15卷)、皇明奇事述四卷 (16—19卷),为笔记体史料,记朝章典故、君臣事迹、社会经济、人物轶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史乘考误十一卷 (20—30卷),前八卷考国史、野史之误,后三卷考家乘之误,这部分内容作者用力甚勤,考证精辟,为全书精彩之处。帝系帝历帝统六卷 (31—36卷),记述明代帝系及其宗藩。史表二十八卷(37—64) 分七十二目,所列上自功臣公侯伯,下至督抚守备,比清修《明史》 中的史表完备。诸考三十六卷 (65—100卷) 中有皇帝、巡幸的记载,备述洪武至万历时的重大军事活动; 有皇帝各种赏赐的数量、等级和被赏人的功绩; 有一些文不雅训、不登诏令的书檄文件; 有明初以后兵制变化和军队数目、马驼驴骡的数目; 有洪武七年 (1374) 至隆庆五年 (1571) 明王朝与国内边地民族及邻国的马匹交易情况。全书诸多方面的记述,不但有许多宫廷方面的内容,而且有考证,为后来撰史者提供了宝贵史料。比如,王世贞对明初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暴卒” 中的隐讳评加考证,大胆揭露了明太祖朱元璋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残忍面目,尽管作者仍跳不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窠臼,但这种修史据事直书,为还历史本来面目所作的努力却使本书增添了难得的史料价值。本书于王世贞去世那年(万历十八年) 出版刊行。《四库全书》将本书收入《史部·杂史》 类。

汉末英雄记

汉末英雄记

三国魏人王粲著。十卷。记述东汉末年人物的传记。已佚。粲有《王侍中集》已著录。此书以东汉末年杰出人物事迹为线索,简洁而形象地反映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社会现实。首记汉末枭雄曹操,末记张俭。其中着墨最多者为吕布、公孙瓒、袁绍三人。事虽简略,但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今有清黄奭辑本,称《王粲英雄记》,编在《汉学堂丛书》,此外,《汉魏丛书》、《说郛》、《五朝小说》也有辑本。

三教平心论

三教平心论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