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大经书
1、《心经》(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只有260个字)。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2、《金刚经》(人类的智慧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在佛门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众生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现如今读诵金刚经的人也越来越多。金刚经所包含的智慧是深厚的,虽然在理解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你能认真的去读诵经文,用心去理解,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而你对一切事物也能做到放下、舍弃。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成道,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
3、《无量寿经》(净土法门的起源)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被誉为净土法门的起源。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4、《圆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教大乘之经典。其主要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
5、《楞严经》(佛教修行大全)
《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是著名佛教经典之一。楞严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常诵楞严经能消除人的业障、还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清净的,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修行道路上其重要的地位。
6、《梵网经》(佛教大乘戒律经典)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是佛教大乘戒律经典。此经书主要是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梵网经》在隋朝时期被作为大乘律而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最有权威的典籍,为大乘各宗所通用。
7、《六祖坛经》(南禅顿教形成的标志)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是南禅顿教形成的标志;此经倡导人间佛教,主张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传统,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柱;诵读六祖坛经可以使人心平气和的,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8、《解深密经》(经中之论)
《解深密经》,大乘佛教经典,如来藏学派与唯识学派都很重视此经,是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基本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并深入地论述了一切虚妄分别相与真如实性的关系。
9、《维摩诘经》(禅宗根本经典)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在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
10、《楞伽经》(禅宗/唯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由于《楞伽经》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
11、《金光明经》(护国之经)
《金光明经》,又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金光明经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念诵此经,国家及持诵人可得四大天王保护 ,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故历代以来《金光明经》被视为护国之经,在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地区都受到了广泛重视。
12、《法华经》(经中之王)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妙法莲华经》 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13、《四十二章经》(中国第一部汉文佛教经典)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此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汉译《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由于它内容质朴平实,在佛教刚刚传入我国时比较适合佛教初学者的需要,所以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