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再生缘》介绍
《再生缘》是长篇弹词作品。清代女作家陈端生撰。因弹词 《玉钏缘》所叙谢玉辉等事,“尚有余情未尽题”,此书欲藉皇甫少华和孟丽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续谢玉辉再世姻缘,故名。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作者18岁时,开始写作《再生缘》,至三十五年(1770) 20岁时,已完成第1至第16卷,因母丧和丈夫涉及科场作弊案谪戍伊犁而辍笔。乾隆三十四年(1784),她34岁时,又写了第17卷,以后就再也没有写下去了。陈端生死后不久,便由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将此书续完,共20卷,敷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全书未终篇之时,便以抄本形式在民间传开了。后复经女弹词作家侯芝(香叶阁主人)加以修订,并为之作序,于道光元年 (1821) 刊行。今流传版本还有道光二年(1822)宝仁堂刊本,道光三十年(1850)三盖堂刻本,同治间丹桂堂刊本,光绪十七年(1891)学库山房刊本,以及普新书局石印本、锦章图书局石印本、旧钞本等。1983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了点校本《再生缘》。此外,侯芝又将此书删改成16本32回,题名《金闺杰》,有道光四年(1824)散花园刊本,怀古堂刊本。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佚名的改写本 《再生缘》。
陈端生(1751—约1790),浙江杭州人。祖父兆仑、父玉敦,皆以文学科第显著。因受家庭薰陶,自幼敏慧,工于吟咏,亦善丹青。所著除 《再生缘》外,尚有 《绘影阁诗集》,已佚。
《再生缘》20卷,每卷分为4回,共80回。写元代兵部尚书孟士元丁忧回云南原籍。有女丽君,才貌双全。都督皇甫敬之子少华,与国丈刘捷子奎璧,同时遣媒求婚。士元让二人比武,奎璧失败,乃以丽君许配少华。奎璧愤而陷害少华,幸为其妹燕玉所救,愿托终生为次室。时海疆告急,刘捷保奏皇甫敬帅兵征讨。皇甫敬与先锋卫焕为妖道所擒,刘捷诬以降敌。元帝下旨,抄拿皇甫全家。少华先逃往山中学道。母尹夫人与姊长华,解京途中遇盗,被劫上山。原来此盗乃卫焕之妹勇娥,便拜尹夫人为母。奎璧请旨,谋娶丽君。乳母女苏映雪代嫁,洞房中刺奎璧未果,遂投昆明湖,被左丞相梁鉴之妻救起,认作义女,更名为素华,并携之入京。丽君女扮男装,改名郦君玉,考中会元。主考梁鉴欲招为婿,苏映雪初不应,神人托梦告知,始谐花烛。丽君后中状元,主考武试。皇甫少华改名王少甫应试,考中武状元,因靖难有功,适刘捷通敌败露,皇甫一家冤情,才得以平反。皇甫少华被封为忠孝王,为了实践婚约,娶刘燕玉为妻。后来丽君乔装渐为少华、士元等察破,但她恨少华宽宥仇家,又婚燕玉,因此始终不愿说明真相。当元帝知其为女流,欲纳丽君为妃。时皇甫长华已继刘氏为皇后,她竭力从中为其弟斡旋,又赖太后维护,才使孟丽君与皇甫少华团圆。
陈端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有感于当时妇女处在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不能与男子平起平坐,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便将心中的愁怅和苦闷、理想和爱憎,通过《再生缘》倾吐出来。书中刻画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尤其以孟丽君光彩照人。她聪明美丽,反抗压迫,与民分忧,疾恶如仇,敢于向皇帝和权贵勇敢斗争,伸张正义,为广大妇女扬眉吐气。作品充分展示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叛逆性格。因而,孟丽君的可爱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博得了人们的同情和喜爱。由于受到续书者思想的局限,以三美嫁于一夫来结束全书,这样就悖于原作者的本意,不仅冲淡了反抗封建压迫、歌颂纯真爱情的积极思想,而且也落入俗套。
《再生缘》是一部体制宏伟、声情并茂的长篇叙事诗。全书采用七言排律体,间杂以表叙和说白。围绕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爱情纠葛,矛盾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引人入胜。陈寅恪推崇备至,认为其思想“自由活泼”,“结构精密,系统分明”,语言优美,“为弹词中第一部也”,可与世界名著并驾齐驱。郭沫若经过探索本源,分析各种续本,认为“陈端生所写的十七卷系悲剧,循此成为绝响,堪称伟大的艺术杰作”。
《再生缘》问世以后,流传极广,用各种方言据以改写的弹词就很多,苏州、泉州、潮州、广州甚至台湾,都有 《再生缘》或 《孟丽君》的演出本。近数十年来,在江浙沪一带以秦纪文、潘伯英演唱的苏州弹词《再生缘》和 《华丽缘》最负盛名。1981年12月,薛汕与秦纪文合作,用普通话整理了演出本 《再生缘》,交付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改为通俗小说的也不少,如《龙凤配再生缘》。还被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上演,如京剧有《孟丽君》(一名《华丽缘》),闽剧、扬剧、越剧、锡剧、沪剧、庐剧均有《孟丽君》,川剧 《禹王鼎》(汉调二黄也有同名剧)、滇剧 《再生缘》、粤剧 《华丽缘》、汉调桄桄《芙蓉剑》、莆仙戏 《司马庆》等。话剧则有丁西林的 《孟丽》。木鱼歌有 《再生缘南音》与 《再生缘摘锦》,潮州歌 《玉钏缘续再生缘》。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