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对峙,连年进行战争,南朝和北朝各国的内部,统治阶级也不断杀伐,权臣当政,争权夺位,致使国鼎频易。统治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就在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时期,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末年,即548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叛乱,因这场叛乱的发动者是投降梁国的东魏将领侯景,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方怀朔镇人,羯族,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少年时他生性野蛮,顽劣不羁。曾参加过葛荣领导的六镇起义,骁勇有力,精骑善射,被提拔为镇功曹史。当时起义军由葛荣领导,有数十万人,号称百万,直指北魏京师洛阳。北魏政府派大都督尔朱荣率军镇压。尔朱荣也是羯族人,专门镇压起义军,并且拥有一以骑兵为主干的精锐军队,成为当时最大的军事实力集团,528年,他发动河阴之变,举兵逼近洛阳,立元子攸为帝,执胡太后及小皇帝元钊,沉之于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并召集文武百官,痛斥他们是天下丧乱的罪魁祸首,被杀者二千多人,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河阴之变”。从此尔朱荣控制了北魏政权。
善于投机的侯景看尔朱荣势力强大,便背叛葛荣所领导的起义军,率领自己的亲兵投降尔朱荣。尔朱荣见他彪勇强悍,又熟知起义军情况,因此以他为先锋,镇压边镇起义。528年8月,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今河北省磁县西北石鼓山)展开大战,侯景生擒葛荣,起义被镇压下去,侯景因功升迁定州剌史。高欢灭尔朱荣后,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率众投降高欢。此时高欢掌握北魏实权,为了控制局面,取得支持,他重用侯景,封他为司徒等,仍兼定州剌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孝武帝元修不愿为高欢所控制,西逃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侯景便成为东魏的一员大将。侯景性格残忍酷虐,驭军严整。所战多捷。高欢深知侯景的为人,但因动乱之秋,正需用人,况且十万之众也不是一时能剪除的,所以高欢仍重用侯景治理河南十三州。547年,高欢死后,侯景与掌东魏朝政的高澄发生矛盾。便以河南十三州作为进见礼,投降了西魏。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深知侯景狡诈多变,接受了他投降,采取陆续接管的稳进策略。陆续地接收侯景献给的七州十三镇。同时,又召侯景入长安,企图解除其兵权。这时,东魏高澄派慕容绍宗率兵向侯景进逼,侯景在东西魏的夹攻下,转而向南方梁朝投降。老朽昏庸的梁武帝萧衍想借助侯景之力乘机恢复中原,于是就接纳了侯景的投降,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由此梁朝引狼入室。梁武帝派他的侄子萧渊明,率军北上,声援接应侯景。但由于统帅无能,萧渊明根本不知如何指挥作战,被东魏打得大败,元帅萧渊明被俘。侯景被慕容绍宗打败后,驻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后来梁朝与东魏通好协议,用侯景换回萧渊明。
548年,侯景起兵叛梁,并勾结梁朝宗室萧正德。先前梁武帝无子,便以其弟萧宏之子萧正德为子,后来生了萧统,又将萧正德送还萧宏,萧正德认为自己应该是梁武帝长子。将来应该承继大统,所以对梁武帝送还非常不满。侯景便以拥立他为皇帝勾结他作内应。梁武帝不知内情,还派萧正德为平北将军。由于侯景得到萧正德准备好的船只,得以顺利渡过长江。萧正德权欲熏心,迎侯景入建康(令江苏南京),侯景集中兵力围攻建康中心台城。梁朝诸王军队虽然已汇合到建康周围,但都按兵不动。台城被围130多天,粮食断绝,以人肉相食,又疫病流行,城内十多万人,最后只剩下二、三千人,城内到处都是尸体。549年3月,侯景攻破台城,把梁武帝萧衍囚禁起来。侯景控制朝廷后,马上杀掉萧正德,不久,86岁的老皇帝被活活饿死。侯景先立萧纲为帝(简文帝),不久废杀,又改立萧栋,不久又废掉。551年,侯景自立为汉帝,大杀梁衍后代,萧梁政权瓦解。这时侯景也日益暴露出其本来的凶狠面目,其用兵施政十分残酷,派人到处焚掠,斩杀人如草芥。为了镇压江南人民的反抗,侯景专以屠杀和酷刑树立威信。他还专以杀人取笑,在吃饭的时候杀人,他本人仍谈笑风声。酷刑有断手断足,割舌劓鼻等。
由于侯景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梁朝将领和地主土豪纷纷起兵反抗侯景的统治。551年,侯景进攻据占江陵的萧绎受挫。552年,梁将领陈霸先、王僧辨等,乘胜顺江东下,再败侯景于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在船中。至此,破坏江南长达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结束了。
经过侯景之乱,建康这个南北各四十里,拥有28万人口的繁华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侯景还分兵攻掠吴郡、会稽、广陵等地,一路烧杀破坏,把号称“最富庶”的三吴地区,造得残破不堪,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垅焉。”(《南史·侯景传》)的残破景象。江南人民和萧衍朝野,对侯景的暴行,无不恨之入骨,因此,侯景的尸体被运到江陵时,士民纷纷割其肉争食,又焚尸取灰,和酒而饮,以解心头之恨。侯景之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南朝社会留下无穷的祸患和灾难。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