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话著作《花草蒙拾》
词话。一卷。清王士禛撰。《花草蒙拾》共五十九则,乃作者于读《花间集》和《草堂诗余》时,“偶有所触,辄以丹铅书之,积数十条”的随感之作。书中多举前人胜语以示其对词学的体会,对后人也有启发。
王士禛的诗论提倡“神韵说”,在诗歌理论批评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其词论与诗论也颇有相通之处。他说:“程村(邹祗谟)尝云:‘咏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语可谓简尽。”可见他极其赞赏“不取形而取神”的论点。在此书中,处处可见他以此论点来品评古今词作。如说:“宋南渡后,梅溪、白石、竹屋、梦窗诸子,极妍尽态,反有秦、李未到者。虽神韵天然处或减,要自令人有观止之叹。正如唐绝句,至晚唐刘宾客、杜京兆,妙处反进青莲、龙标一尘。”又说:“卓珂月自负逸才,《词统》一书,搜采鉴别,大有廓清之力。乃其自运,去宋人门庑尚远,神韵兴象,都未梦见。”他所标举的“神韵天然”、“神韵兴象”的境界,就是“不取形而取神”。用来评价《花间集》和《草堂诗余》,他说:“或问《花间》之妙,曰:蹙金结绣而无痕迹。问《草堂》之妙,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唐司空图《诗品》中的话,用来形容“纤秾”的风格,而王士禛在论诗时就说过:“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景亦绝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带经堂诗话》)追求的是一种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境界。可见他的词论与诗论一样,在艺术鉴赏方面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忽视思想内容的消极面。其他如论诗词、词曲的特点,说:“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反对一味的复古,说:“废宋词而宗唐,废唐诗而宗汉魏,废唐宋大家之文而宗秦汉,然则古今文章,一画足矣,不必三坟八索至六经三史,不几几赘疣乎。”均极有见地。
有清刻《昭代丛书乙集广编》本、《赐砚堂丛书新编乙集》本。现有唐圭璋收入所编的《词话丛编》第一册,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