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两朝纲目备要》

亦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编年体史书。十六卷。撰者不详。成书于宋淳祐元年(1241年)至宋祥兴二年(1279年)之间。PDS中华典藏网

清代著名藏书家张金吾根据书中遇‘昀’字则侧注‘御名’,认为作者当为宋理宗时人;《四库总目提要》则认为作者既可能是宋末时人,又可能是元代人。但书中出现的最晚年代是宋淳祐元年(1241年);全书避讳宋代当讳之字“贞”、“惇”、“完”、“玄”和“昀”;书中称宋朝为“国朝”,称宋军为“我师”,对金军称为“金虏”甚至“夷狄豺狼”;书中叙述元代得国缘由又多敌国传闻之词。根据这些来判断,作者当为宋末人。PDS中华典藏网

南宋高、孝、光、宁四朝被封建史家誉为“中兴”时期。无名氏所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记载了高、孝两朝的史事,《两朝纲目备要》或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则记载光、宁后两朝的史事。该书以纲目体体裁记述了自南宋绍熙元年至嘉定十七年凡三十五年的史事,依年月顺序记事。该书系根据宋光、宁两朝实录,兼采李心传史论编述而成。其记金元名义之事,追叙金源创业、谱牒职官,详载始末。是单行之书,非叙旧史之作。PDS中华典藏网

《两朝纲目备要》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首先,书中大量援引了诏书和奏议的原文。《宋大诏令集》仅收入北宋各朝的诏令,《宋史》等比较常见的史书关于光、宁两朝的诏令也不很多,而《两朝纲目备要》引用的诏令原文达百条之多,且颇为详细。本书还详录了虞允文、赵汝愚、韩侂胄、真德秀等名臣及朱熹等人的奏议。光、宁两朝的实录和各种官方文件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而《两朝纲目备要》中所载片断尤其显得珍贵。PDS中华典藏网

其次,在叙述光、宁两朝所用篇幅和材料的原始方面,《两朝纲目备要》也非其它史书所能比拟。例如,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而记载光、宁两朝史事的却只有五卷、三万七千余字;无名氏撰《宋史全文》三十六卷,仅三卷是记光、宁两朝史事,约十六万字;陈桱《通鉴续编》更少得只有三卷、三万二千字;薛应旗所撰《宋元通鉴》虽占用了十三卷,但总字数只有八万余字;王宗沐《续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也只分别只有五卷、四万余字和十一卷、十三万余字。《两朝纲目备要》的篇幅超过以上众书,达十六卷、近十八万字。另外,由于该书成书年代较以上诸书都早,所以材料更原始。PDS中华典藏网

第三,《两朝纲目备要》可以补《宋史》之不足,两书可以互证。例如,蜀中之减重额、湖北通行会子、范祖禹之补谥以及何致罢制科等,足以补《宋史》所载不完备之处。两书中纪年和人物姓氏互异者可以互证。例如,《宋史·韩侂胄传》载薛叔似宣谕京湖、程松、吴曦同赴四川,邓友龙宣慰两淮,徐邦宪罢知处州,都在开禧四年,而《两朝纲目备要》则载为开禧二年;《宋史·赵彦逾传》有中郎将范任,《两朝纲目备要》作范仲任;《赵汝愚传》有宜赞舍人传昌朝,《两朝纲目备要》作“昌期”;等等。PDS中华典藏网

第四,《两朝纲目备要》提供了珍贵的少数民族史料,共四十多段,一万多字,约相当于全书一卷的篇幅。例如,该书详细记载了近代峨边、马边和雷波一带彝族的先辈“叙州蛮”和“虚恨蛮”的情况,包括其它史书未载或载之甚略的该族祖先的情况、该族在南宋时的地理位置、该族的生活习俗及与汉族的关系等。该书对“黎州蛮”、“雅州蛮”和“龙州蕃部”等活动情况的记载,也是一般史书所未载的宝贵资料。PDS中华典藏网

最后,《两朝纲目备要》保存了许多有关川蜀地区的史料,纲目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川蜀地区的重大政治事件;勾勒出川蜀经济的发展大势,反映出了封建官僚在经济领域内的斗争,详细记载了宋金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PDS中华典藏网

《两朝纲目备要》拥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不仅因为其材料丰富,还在于它记载史事“据事实录”,继承了“直笔”的史学传统。该书叙次简明,议论平允,作者基本未有肆意歪曲失实之处。PDS中华典藏网

《两朝纲目备要》对其后的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宋史全文》和毕沅《续资治通鉴》叙述光、宁两朝的史实多取自本书。PDS中华典藏网

《两朝纲目备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其体裁既为纲目体,纲和目就应自始至终贯穿全书,但书中第一卷的前半卷却不分纲目,显得杂乱,而且所述内容超出光、宁两朝的范围。此外,书中个别内容也有欠妥之处。PDS中华典藏网

本书最早的善本是宋刻元修本,还有三种影宋抄本,均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元明以来,世无刊本,罕见流传。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它是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原书卷数已不可考。书中存在叙述失次、端委相混淆之处。商务印书馆影印有此书。解放后影印有《永乐大典》残本。这些都名为《两朝纲目备要》。PDS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