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
20世纪中国档案界有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
(一)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
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清内阁大库,隶属内阁。在内阁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下,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机构。其中典籍厅掌管内阁大库红本及书籍表章,满期本房掌管内阁大库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它档案。其制诰典册即汇于内阁大库。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藏于编号为礼、乐、射、御四库,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长期秘藏于清宫。这些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二)河南安阳甲骨档案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政治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因此商统治者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因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卷档案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绵延1618米。1900年五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文化价值,使它得以与甲骨文、汉简和北京故宫明清两代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4大发现。这件震惊中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此后,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的人逐渐增多。在国际上形成了“敦煌学”这一热门学科。
(四)居延汉简
最早发现居延汉简的是瑞典人斯文?
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于1930年在居延边塞发现了众多的亭燧障塞,并进行挖掘,获得上万枚简牍。由于这些简牍是在居延地区汉代烽燧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居延汉简。此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73年至1974年在这里出土近2万枚居延新简。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直接、生动地记录了大约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当地军民在军事、法律、教育、经济、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活动地情形,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