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相平话五种》介绍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话本丛书。今只存五种:《武王伐纣书》(吕望兴周)、《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秦始皇传)、《前汉书续集》(吕后斩韩信)、《三国志平话》。从这些书名来看,至少还应该有《七国春秋前集》、《前汉书正集》和《后汉书》等,但已不存。在《武王伐纣书》和《薛仁贵征辽事略》(原本久佚)开头都有一首诗:“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吴魏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说明这套讲史话本是宋金以后编定的。当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演义小说。这套丛书的编者不详,写作年代也不能确定。只有《三国志平话》标明“至治新刊”,即元代至治(1321年—1323年)刊刻。五种平话版式一律,都分三卷,每页上图下文,故称《新刊全相平话》。版刻较精,是标准的宋元讲史话本。
本书材料一部分直接摘录于史书,更多的则采自民间传说。有的情节则是说话人依据现实生活加以虚构和创造出来的。有些历史故事往往只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些线索,而大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均不见于史传记载。
《武王伐纣书》叙述殷汤兴起,纣王无道,而至姜太公辅助周武王灭了殷商的故事。书中历数纣王十条罪状,揭露颇为深刻。说明周取代商是历史之必然。但平话与史书不同,如说话人把史书上纣王有八百诸侯,说成了八伯(八个)诸侯。还说妲己是九尾狐化身,会施展妖术;姜太公神机妙算,能预卜未来;薛延沱、尉迟桓等斩将封神等情节,构思巧妙,神怪离奇。其中有的情节被收入《列国志传》,后演化为《封神演义》。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以历史上齐燕战争为线索,以孙膑作为乐毅的对手,双方斗法,又各有师父出场助阵,鬼谷先生大破迷魂阵,战胜了乐毅和他的师父黄伯杨。与史书不同,将齐胜燕国的功劳全归于孙膑。文字粗糙,神怪色彩很浓。
《秦并六国平话》从尧舜禅让、三代征伐,讲到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又叙述秦始皇筑造阿房宫、求长生不老药、焚书坑儒、横征暴敛,而导致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破秦军,入关中,推翻秦政权的故事。书中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均以正史为本,很少虚构。文字亦较整洁通顺。
《前汉书续集》主要以斩韩信事件为中心,叙述吕后怂恿刘邦杀了功臣韩信等,张良见此,便辞官归隐。刘邦死后,吕后又谋害了赵王如意和戚夫人。吕氏专权,后被刘泽起兵所灭,文帝即位,汉室复兴。书中所述,多与史实不符,且多神怪色彩。
《三国志平话》详见“三国志平话”条。
以上五种,均有元刊本存于日本内阁文库。前四种有日本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合名《全相平话》。现通行的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