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九世同居》
《九世同居》全名《张公艺九世同居》,主要宣扬张公艺的齐家之道。
张公艺家居寿张,自北齐至隋,九世同居,“尊卑有序”,“一团和气霭门闾”,“满门忠孝世间无”。在他看来,皆因“明君治世”、“祖宗阴德”。他于八月十五日,烧香祭祀,“虔诚告说,保护一家儿上下无虞”;拜告已毕,升堂以序长幼之礼,教二子张珝读书应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教三子张英学习六韬三略书,“雄纠纠虎豹帐中居”,不要“冷清清鹦鹉洲边住”;他要孩儿们“休得恣荒淫酒色欢娱”,“休得闲遥遥惰却身躯”,为官的要“辨贤愚”,“休要弄权术”,要“爱惜民庶,教化风俗”,“上合天心,下合民望”;为农的“竭力耕锄”,莫教田荒芜。
张公艺因年过七旬,感叹光阴迅速,世事浮沤,寒暑相逐,昨春今秋,回头故友,上天入土,他不恋生前富贵,只愿身后名留。把家业分付长子张悦,叮咛三件事,一是请明师,立义学,盖书楼,教乡中孩子们尽来读书,学费膳食,全部包办;二是拨二顷田庄的钱粮,专门救济那些“丧不举”、“婚不了”的穷人家。说到此,一个名叫王伯清的小子前来求助,其父曾与张公艺有一面之交,死后无钱殡葬,因知张公艺疏财仗义,特来借钱。张公艺给他拾两银子埋殡父亲,又给拾两银子一副鞍马,教他上朝求官。张公艺嘱咐大儿张悦的第三件事情是为他盖造池亭园馆一所,让他散心悦情,“栽花种柳,携琴载酒”,“和那松竹梅花做心友”,晚年优游。
一天,张公艺正在家中闲坐,忽有使命来家,问其齐家之道。张公艺先谈了一些“慈爱宽仁”、“诚意修身”的道理,后来在一张纸上写了许多“忍”字。使命不解其意而发怒,他解释说:“假如道饭食不周衣服不备为下的道心偏逊,恭敬不至礼节不到为上的道他生忿,上责下、下怨上即渐的生嗔恨,上不慈下不孝必定相争论”,“我家不分呵为何”,“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又说“不则齐家之法,有此忍字,上至宰臣,下及庶民,皆有此忍。能忍者全身保命,不忍者丧家取祸”,“能忍呵怨恨成欢仇变恩,不能忍呵恩爱为仇喜作嗔;能忍呵谁是谁非尽休问,他弱他强莫争论,能忍呵宽裕温柔保六亲。你若要远害全身止不过这忍”。使命听罢,如获至宝,高兴而去。
由于张公艺齐家有道,教子有方,疏财仗义,恤穷怜贫,曾蒙两朝旌表门闾。他所救助过的王伯清应试及第,被加为黄门侍郎之职,在其为考官总裁时,使张公艺二子张珝得中头名文状元,三子张英得中头名武状元;又奉旨亲至张公艺家加官赐赏,表彰其“风俗忠孝,家道雍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