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罗李郎》
《罗李郎》也叫《大闹相国寺》,全名《罗李郎大闹相国 寺》,主要写罗李郎与其养子汤哥由于家奴候兴挑拨而失散, 最后在敕修相国寺的工地上父子相会的故事。
陈州人李玉,年幼时织造罗缎为生,又在罗家入赘,人都 叫他罗李郎。其妻早年亡逝,家里有个家生奴隶名候兴,候兴 公公伏侍罗李郎公公,候兴伏侍罗李郎。候兴曾要求罗李郎给 他一纸从良的文书,罗李郎没有答应。罗李郎的两个结义兄弟 苏文顺和孟仓士,因上京应试缺少盘缠,苏文顺把自己的女儿 定奴、孟仓士把自己的儿子汤哥送到罗李郎家,希望质当些 盘缠,上朝取应。罗李郎以友义为重,未立文书,把两锭银子 送给苏、孟二位做盘缠,把定奴、汤哥收养在家,对两个结义 兄弟说: “您儿女就是咱儿女” ,“你则放心怀应举求官去” , “则愿你早上青霄路” 。苏文顺、孟仓士一去二十年没有音 信; 罗李郎主持汤哥、定奴婚配成家,所生一子名叫受春。汤 哥不依正道,胡作妄为,一会儿酒家来讨他欠的一千瓶酒钱, 一会儿乐人来讨他拖欠的二千贯乐歌钱,一会儿又有人被他打 掉门牙找上门来,拿走一锭银子挨打钱。一天,汤哥喝得醺醺 大醉,嘴里哼着“宜时秀姐姐” 唱的“零落了梧桐叶儿”,回到 家里。罗李郎一气之下,把他打了一顿,临去时,自言自语 道: “古人言的不错呵,要儿自养,要谷自种”。汤哥听了, 打问候兴罗李郎是不是他的亲生父,候兴开始不愿说,后来便 告诉汤哥: “可知不是罗李郎的儿子。你父亲在京师做大官 哩,你只管在这里要讨这许多不自在吃,你不如去京师寻你父 亲,可不好那”。汤哥听了,辞别候兴,往京师寻找亲父去 了。罗李郎听到候兴报告说,汤哥听了“不知那个不得好死的 歹弟子孩儿”的挑拨,上京寻父,忙命候兴“槽头快马备上一 匹,多带些钱物”,寻回汤哥。往日连四城门也不曾出过的汤 哥,正在半路后悔不迭,盼望有个人赶他回去才好。候兴这时 赶来,对汤哥说: “老爹说,你拐了金银钱钞,官府中告下状 来,正捉拿你哩”,并给汤哥两锭假银,春衣一套,鞍马一 副,纵恿汤哥赶快去寻亲父。
汤哥离家之后, 罗李郎不见了儿子“����焦焦”, 受春不 见了爹爹“烦烦恼恼”,定奴没了丈夫“洒洒潇潇”,罗李哥 发誓: 候兴找回汤哥,自己“合道处再不道,任凭他把铜斗儿 家私使尽了” 。这时候兴回来却说汤哥吃了五贯钱的油煠儿账 死了。罗李郎一下气倒在地,苏醒后痛不欲生,命定奴快设灵 位香桌祭奠,一阵旋风吹过,候兴诈倒,自称是还魂的汤哥, 要求罗李郎依他三件事: 一是把家产一半分与候兴,二是与候 兴一纸从良的文书,三是把定奴给候兴做老婆。罗李郎听了, 全身不适。定奴拿粥给他喝,候兴胡说罗李郎捻了他媳妇的 手,把罗李郎推倒在地,收拾家私财物扯着定奴出走了。罗李 郎苏醒后,明白这是一场骗局,料想汤哥不会死去,便收拾盘 缠,封锁门户,出外去寻找儿子汤哥。
罗李郎因为虑及死后无子,“单身独自” ,“落得一碗凉 浆一陌纸,街坊论说,邻里计较,弟兄笑耻” ,离了陈州,寻 汤哥来到京师。现在他已忘了汤哥平时寻花饮酒的恶习,只记 得儿子的聪明伶俐; “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无般不晓、无般 不会”,“冬赏红垆阁,闲吟白云诗,到春来赏红杏染胭脂, 到夏把荷莲采,满斟着金屈卮,若到的暮秋呵,再唱什么零落 了梧桐叶儿” 。他到了城里,把包裹寄放在客店,来到一座寺 院游玩。原来罗李郎的义弟、定奴生身父亲苏文顺现任尚书左 丞,奉圣人命敕修相国寺,做工的都是犯罪该死的,圣人免 死,让他们在相国寺服役。罗李郎取得监工“甲头” 的同 意,用钱买饭给这些死囚们吃。他的养子汤哥用候兴给的两锭 假银换钞时被拿送官,勘成死罪,也在此做工。罗李郎散饭到 汤哥时,刚好饭完,汤哥认出义父罗李郎,罗李郎却以他为鬼, 不敢相认。汤哥说明被候兴欺骗经过,罗李郎说明候兴拐走定 奴的恶行,父子俩这才把仇恨集中在“咬人狗儿不露齿”的候 兴身上。罗李郎为免儿子做工之苦,当下用十两银子买了个 “甲头”让汤哥做。
监修相国寺的苏文顺因年纪高大,无人服侍,命张千到街 上买了个小厮给他执银唾盂。执了不到一两天,唾盂儿便不见 了。这个小厮便是汤哥的儿子受春。苏文顺命张千吊起受春, 受春认出了正在前后游玩的 “甲头” 汤哥,苏文顺一听汤哥是 受春父亲,肯定说受春把唾盂盗给了汤哥,把汤哥也吊了起 来。罗李郎因想法救儿子从这里经过,受春叫道: “罗李郎爷 爷,你救我咱” 。罗李郎去向“相公”求情,“相公”便是他 的结义兄弟苏文顺。经罗李郎说明,苏文顺方知被吊的是女婿汤 哥和外孙受春。这时礼部侍郎孟仓士代皇帝来降香,张千又拿 住偷马、偷银唾盂、拐走定奴的候兴。苏文顺、孟仓士祖孙三 代相见,好不喜欢。汤哥、定奴两个认亲爹不认义父,罗李郎 眼看着“亲儿亲女把亲爷认,中间里干闪下老业人”,自己也 有养育恩,“二十年枉受辛勤”。虽然苏文顺对孟仓士说: “罗李郎哥哥有大恩于咱,他年老无儿,咱两家奉养到老”, 罗李郎却对自己此行有个评价: “到长安受尽多劳顿,也则为 故人义分。你两个养儿女的都到了家,可惜我赶候兴的干折了 本” 。
此剧通过罗李郎的一段坎坷寻子经历,宣扬没有亲儿的 人,晚景如何凄凉: 宣扬亲疏有别、主仁奴劣等封建思想。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