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副车”

“副车”一词,《辞源》第一个义项释作:皇帝的侍从车辆。《汉语大词典》:皇帝的从车。书证均引《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及司马贞《索隐》“《汉官仪》:天子属车三十六乘。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从后”。而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对“副车”的解释是:备用之车,亦称贰车。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有贰车。lKv中华典藏网

皇帝的侍从车辆(或皇帝的从车)叫属车,不叫副车。《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出从千乘万骑。”司马贞《索隐》:“《汉官仪》曰:‘天子法驾三十六乘,大驾八十一乘,皆备千乘万骑而出也。’”这里的“三十六乘”“八十一乘”指的是属车,即侍从车辆,车中可能坐有尚书、御史等。《后汉书·舆服志上》:“属车皆皁盖赤里,(木)[朱]轓,戈矛弩箙,尚书、御史所载。”“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羽盖华蚤,建大旂,十有二斿……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由此可见,不管是所御(车中有皇帝)还是副车,形制与属车相距甚远。《史记·佞幸列传》:“天子车驾跸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骛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傍。”正因为嫣(韩嫣)乘的是皇帝的副车而不是属车,江都王才误以为车中的人是天子。司马贞说“属车即副车”,误。lKv中华典藏网

钱玄先生说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有贰车,此说为是。先秦贵族的贰车数量视其命数。《仪礼·觐礼》曰:“天子乘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郑玄注:“天子……乘大路,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缨十有二就,贰车十有二乘。”《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郑玄注:“此盖殷制也。周礼,贰车公九乘,侯伯七乘,子男五乘,卿大夫各如其命之数。”秦以后,帝王公卿之车形制有变迁,然皇帝、太子、公卿等直至隋唐时都有副车。如:《晋书·舆服志》:“皇太子安车,驾三,左右騑。朱班轮,倚兽较,伏鹿轼,九旒,画降龙,青盖……其副车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画轮耳。”《南齐书·舆服志》:“青盖安车,朱轓漆班轮,驾一,左右騑,通幰车为副,诸王礼行所乘。”“皁盖安车,朱轓漆班轮,驾一,通幰牛车为副,三公礼行所乘。”“安车,黑耳皂盖马车,朱轓,驾一,牛车为副,国公列侯礼行所乘。”lKv中华典藏网

但钱先生说副车亦称贰车,则欠妥。《礼记·少仪》:“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郑玄注:“贰车、佐车,皆副车也。朝祀之副曰贰,戎猎之副曰佐。”《周礼·夏官·驭夫》:“驭夫尝(按,当作“掌”)驭贰车、从车、使车。”郑玄注:“贰车,象路之副也;从车,戎路、田路之副也;使车,驱逆之车。”贰车是上朝、祭祀时所乘车(即象路)之副,戎猎之副叫从车或佐车,即副车包括贰车和佐车。lKv中华典藏网

副车的主要作用是以备不时之需。《左传》成公二年:“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杜预注:“佐车,副车。”晋小将韩厥活捉齐侯,逢丑父冒充齐侯,让齐侯下车取水,齐侯逃离后乘佐车得以幸免。lKv中华典藏网

综上所述,副车是天子、公卿等的备用车,故其释语可为“君主的备用车辆”。lKv中华典藏网

  (作者:武晓玲,系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lKv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