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象新书》介绍

《革象新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俗地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综合性著作,也记载了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和创造发明。书名取义于“革卦大象之文”,作者元人赵友钦。赵友钦死后,这部书稿传授给他的学生朱晖,朱晖继续宣传他的学说和著作。朱晖死后,由其学生章浚在元末刊刻出版。出版时不分卷,卷首刊有宋濂(1310—1381)的序文。《永乐大典》收录5卷。本书出版以后,很受人们的欢迎。元末明初人王袆(1321—1372),因嫌文字芜冗,对原书进行删改润色,分为2卷,改名《重修革象新书》予以出版,并载有王袆写的序文。《重修革象新书》曾刊刻过多次,计有明初本、正德本、嘉靖本和清朝的四库本、《续金华丛书》本等。有关王祎的工作,前人多有评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书并赵氏原本五卷为二卷,前有祎自序,称原书涉于芜冗鄙陋,反若昧其旨意之所在,因为之纂改,削其支离,证其伪舛,厘其次等,挈其要领云云。今以原书相较,其所润色者颇多,刊除者亦复不少。然于改定之处不加论辩,使观者莫能寻其增损之迹,以究其得失之由。又其中舛谬之处亦未能芟除净尽。特其字句之芜累一经修饰,斐然可观,抑亦善于点窜者矣。平心而论,原本词虽稍沓,而详瞻可考;改本文虽颇略,而简径易明。各有所长,未容偏废,故今仿新旧唐书之例,并著于录焉。”故《四库全书》中原本与王祎重修本并存。而《郑堂读书记》则认为“仍以原本为胜”。e8G中华典藏网

赵友钦,生卒年不详,字敬夫,又字子恭,号缘督。饶州德兴县(饶州明初曾改名为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在鄱阳湖东)人。宋宗室后裔,为汉王房第12世后裔。活动于元朝中后期。宋亡元兴之后,作为宋宗室的后裔,生活比较困难。因受到异人石得之传授天文知识,天文学便成为其终身钻研的项目,成为民间天文学家。他一生往来于江西德兴、婺源和浙江的衢县之间,聚徒讲学,一生以教书为业。本书大约是他为门徒讲学用的讲稿。死后葬于龙游县的鸡鸣山。所著除本书外尚有《推步立成》、《金丹正理》、《金丹问难》、《缘督子仙佛同源论》等多种。e8G中华典藏网

全书共分33篇:e8G中华典藏网

天道左旋 日至之景 岁序始终e8G中华典藏网

闰定四时 天周岁终 历法改革e8G中华典藏网

星分棋布 日道岁差 黄道损益e8G中华典藏网

积年日法 元会运世 气朔没灭e8G中华典藏网

日月盈缩 月有九道 日分百刻e8G中华典藏网

昼夜长短 气积寒暑 天地正中e8G中华典藏网

地域远近 月体半明 日月薄食e8G中华典藏网

目轮分视 五纬距合 盖天舛理e8G中华典藏网

浑仪制度 经星定 横度去极e8G中华典藏网

占景知交 偏远准则 小罅光景e8G中华典藏网

勾股测天 乾象周髀 天文图说e8G中华典藏网

只需观察和分析一下这33个标题,即能知道它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全部内容。其中有天文理论,仪器结构和制造,天文和恒星观测,坐标系统,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的推算,交食预报等,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全面,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讲的内容虽然较深奥,但所使用的语言却很浅显,形象生动,比喻确当,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e8G中华典藏网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文献十分丰富,但大多出于专门性的论著,其中尤以历法著作较多。这些著作不但艰深难读,而且很难从中得到全面的天文入门知识。在中国古代,不乏像《灵台秘苑》、《乙巳占》、《开元占经》、《乾象新书》这类长篇巨著,但这些著作大多偏重于占候性质的资料汇编。像《革象新书》这种内容十分丰富的长篇论著,在中国天文史上还属第一次,因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因为《革象新书》的这些特性,它在中国天文史上几乎是独树一帜的。e8G中华典藏网

在《革象新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许多可取的新观点。例如,它批评盖天说在解释天体运动方面的错误;批判了上古传统的地中观点,指出没有什么道理把阳城(今河南登封)看成是天地的中央;从日食现象明确地判断出日远月近,由于日月视径大致相同,便推得太阳实径大于月亮的实径;邵雍据古历推算上元的原理,提出一个元会运世的循环周期,每经一周12.96万年宇宙就要毁灭一次,赵友钦无情地批驳了这种错误观点,《十驾斋养新录》评论说:“邵康节元会运世之数,后儒尊信,莫敢有异议者。独缘督讥其不可准,谓以诸家术求皇极之元,不特七政无总会之事,抑且散乱无论。此真通人之论,非精于推步者不能知,非胸有定见者不能言也。”e8G中华典藏网

为了准确地测定天体的赤经和赤纬,赵友钦还特地设计制造了两架测量赤经和赤纬的仪器,它们使用的方法和近代的子午观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这无疑是一项杰出的创造。e8G中华典藏网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小罅光景”一节中还讨论了光学问题。他详细地叙述了几个光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结果,并就大孔成像和小孔成像等问题得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定性结论。这些研究方法和结论受到当代中国光学史家的一致肯定和赞扬。e8G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