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修辞理论汇编《修辞鉴衡》

《修辞鉴衡》是中国第一部用 “修辞”题书名的著作。元代王构编撰。最早刊本为元代至顺集庆路学本,附有王理《修辞鉴衡序》。尔后有四库全书本、指海本、文学津梁本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集庆路学刊本影印发行。Y8z中华典藏网

王构 (约1246—1309),字肯堂,元代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元成宗大德年间曾任济南路总管。据《元史》载: “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曾 “纂修国史”。Y8z中华典藏网

本书非编者自撰,是由所采宋人诗话、文说、笔记、杂说、文集之类的节录编纂而成。是关于作文写诗的修辞资料汇编。其中仅下卷“结语”中一则按语为编者自撰。全书1万余字,采书50余种,节录190余条,其中10条未注明出处。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论诗部分,附论作赋; 下卷为论文部分。附论四六骈文。Y8z中华典藏网

所论范围虽然兼及诗文鉴赏、批评以及作文写诗的方法、门径之类,但由于编撰本书的目的在“教为文为诗之术”,加之“去取颇为精核”,也确实集中了一部分有关修辞原则、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的评论资料。如摘引吕氏 《童蒙训》所云: “为文必学 《春秋》,然后言语有法。……赵啖曰:《春秋》明曰如日月,简易如天。”“文章不分明指切,而从容委曲,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惟 《左传》为然。”(中华书局,1958年版,下同。)这说明为文必须简明,即使委婉曲折也应以表意为上。这是强调了消极修辞的一般原则的。在积极修辞方面,如对偶、响字、用典、声律、夸张、错综等手法的运用也均有所述。关于文体风格,如所摘引 《珊瑚钩诗话》一节,论及 “风”、“赋”、“雅”、“颂”、“骚”、“辞”、“铭”等诗文的数十种体制,并指出它们的功用或修辞准则。Y8z中华典藏网

本书所节录的内容,既反映编者鉴裁的识见,亦说明兼收并蓄的主旨。如摘引 《珊瑚钩诗话》所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而同时又摘引了《韵语阳秋》所谓“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一节。在立意与文辞的问题上,其侧重点显然是相背的。因此,本书只是汇集各家之说,并未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学术体系。但其所保存的资料,仍有相当参考价值。由于时代久远,所采集的 《诗文发源》、《诗宪》、《蒲氏漫斋录》等,原书已经亡佚,而本书摘引的其中28条节录,就具有传存的价值。所摘引吕氏《童蒙训》的34条,亦多为今传本未载。尽管许多论述已超出修辞的范畴,然本书首以“修辞”题名,并集中如此规模的论述修辞的资料,以供“鉴衡”,这对开辟汉语修辞学的单科研究是有贡献的。Y8z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