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祚《曲论》介绍
戏曲,论著。明徐复祚撰。徐复祚(1560—1630以后),原名笃儒,字阳初,号暮竹,别署破悭道人、阳初子、洛涌生、休休生、三家村老、忍辱头陀、悭吝道人。常熟(今属江苏)人。博学能文,尤擅词曲,有戏曲作品多种,以《红梨记》和《一文钱》最为著名。另有曲选《南北词广韵选》。
《曲论》系从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中辑出。《曲论》内容丰富,颇多新意,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批评都有一定的影响。《曲论》认为:“传奇皆是寓言,未有无所为者,正不必求其人与事以实之也。”明确强调了戏曲创作的写意特性,对当时曲坛的考据之风提出了批评。《曲论》评论戏曲作品以“本色”为准则,追求元曲的本色天然,他反对王世贞从“弘词博学”、“风教”等方面评论戏曲,认为《拜月》“宫调极明,平仄极叶,自始至终,无一板一折非当行本色语。”同时,他对曲坛的“道学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香囊》以诗语作曲……丽语藻句,刺眼夺魄,然愈藻丽,愈远本色,《龙泉记》、《五伦全备》,纯是措大书袋之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对曲坛的“文辞派”也以“本色”为标准作了批评:“(《玉玦记》)极为今学士所赏,佳句故自不乏……独其好填塞故事,未免开饾饤之门,辟堆垛之境,不复知词中本色为何物。”徐复祚提倡“本色”是从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入手的,他认为:“传奇要使田畯红女闻之而趯然喜,悚然惧”,戏曲“出于优伶之口,入于当筵之耳,不遑使反,何暇思维,而可涩乎哉!”基于这种认识,他一方面强调戏曲语言要通俗浅易,同时戏曲创作更要“守沈(璟)先生之律”。徐复祚的理论主张是其创作经验的总结,故能切中曲坛时弊,对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1912年邓实编《古学汇刊》摘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和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有关论曲部分,合刊为《何元朗徐阳初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据此分辑成徐、何《曲论》二种,并从《借月山房丛钞》所收八卷本《花当阁丛谈》中辑出邓实未收之数条,作为《曲论》之附录。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