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制简表(汉—清)

 D9v中华典藏网

朝代 军制概要
西汉

中央兵:
南军:掌宫城门,长官为卫尉。武帝时又建期门、羽林、城门之兵。
北军:掌京师城门,长官为中尉。武帝时置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皆属北军。D9v中华典藏网

地方兵:大都是特种兵,如巴蜀的“材官“,陇西之“车骑”,会稽之“楼船”各随其地所宜而置之。另外还有屯田兵。D9v中华典藏网

东汉

中央兵(如西汉仍建南北,略有改动):
南军:五官中郎将   掌三署郎宿卫  主殿门内
左中郎将    掌三署郎宿卫  主殿门内
右中郎将    掌三署郎宿卫  主殿门内
虎贲中郎将   掌虎贲郎宿卫  主殿门内
羽林中郎将   掌羽林郎宿卫  主殿门内
羽林左监    掌羽林郎宿卫  主殿门内
羽林右监    掌羽林郎宿卫  主殿门内
卫尉      掌宫门卫士   主殿外
北军:中候五营京城兵 长水校尉  掌宿卫军
射声校尉  掌宿卫军
步兵校尉  掌宿卫军
屯骑校尉  掌宿卫军
越骑校尉  掌宿卫军D9v中华典藏网

汉灵帝时,于京师设“西园八校尉”,由宦者负统率之责:
上军校尉 蹇硕
中军校尉 袁绍
下军校尉 鲍鸿
典军校尉 曹操
助军校尉 赵融
右军校尉 冯芳
左军校尉 夏牟
佐军校尉 淳于琼D9v中华典藏网

地方兵:东汉初罢郡国兵,以京兵任征伐。末年,群雄皆拥兵。D9v中华典藏网

三国 曹魏、蜀汉之制,大体如东汉。曹丕时州郡复典兵,州置都督,后又加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孙吴则多水军。
西晋

中央兵有“七军”、“五校”:D9v中华典藏网

七军: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骁骑将军,“中领军“总统之(中军将军)。D9v中华典藏网

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各领千人为营,皆在城中)。晋武帝为防地方权大,废去州郡兵。D9v中华典藏网

东晋
南朝

东晋、南朝兵制弛废。东晋每遇征战,或发“奴兵”,或募兵。仅谢玄募练的“北府兵”,称劲旅,大破前秦苻坚。D9v中华典藏网

宋齐梁陈多系临时发丁,或将帅各募部曲。D9v中华典藏网

北朝

北魏孝文帝时,行均田制,用征兵制,建羽林、虎贲军;D9v中华典藏网

北齐军制分为内外,外有步兵曹,内有骑兵曹;D9v中华典藏网

西魏、北周行“府兵制”稽民为兵,农隙训练。共设百府,每府委一郎将主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设大将军12人,每人统两开府。设柱国六人,每人统两个大将军。总统于宇文泰。D9v中华典藏网

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卫(左翊卫、右翊卫、左骁骑卫、右骁骑卫、左武卫、右武卫、左屯卫、右屯卫、左御卫、右御卫、左候卫、右候卫。设将军分统,共百府。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府兵受田,免租调。D9v中华典藏网

又设骠骑、车骑二府,长官分别为骠骑将军(后改鹰扬将军)、车骑将军(后改副郎将)。别置冲折府、果毅府。D9v中华典藏网

唐代亦实行府兵制,前后凡三变:D9v中华典藏网

1、玄宗之前实行府兵制:中央设十二卫(本十六卫,其中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十二卫是:左右骁骑、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每卫设上大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领折冲府。D9v中华典藏网

全国折冲府共634个,在关内有261个。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统兵1200人,中府统兵1000人,下府统兵800人.其下有“团”(300人)、“队”(50人)、“火”(10人)。每折冲府设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1人,兵曹1人.每团设校尉1人,每队设队长1人,每火设火长1人。府兵服役年龄为20—60岁。平时受田务农,农隙训练,有战事则出征。平时轮番赴京宿卫,称为“番上”。出征时,临时任命将领。战争结束,兵归府,将还朝。D9v中华典藏网

2、玄宗时,均田制崩溃,府兵制亦败坏,改募“彍骑”,以卫京师,仍由十二卫统之。D9v中华典藏网

3、唐代后期,中央仍恃“禁军”(即南北衙兵中北衙兵)计有:左右御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十军。大都有宦官统之。D9v中华典藏网

地方则藩镇(节度使)各拥重兵,且有军号,如魏博节度使统辖之兵称“天雄军”,徐泗兵称“武宁军”等。下至五代亦如此。D9v中华典藏网

宋代兵种有四类,以禁军为主:D9v中华典藏网

禁军:中央之卫军,为宋代兵力骨干,分驻京师及各地,轮番更戍。由殿前司及侍卫司统之。各设都指挥使,赴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侍卫亲军又分为马、步兵。D9v中华典藏网

厢兵:诸州之镇兵,其中壮勇者选入禁军。厢兵不甚训练,大都服役官署。D9v中华典藏网

乡兵:选自户籍或士民应募者,非各地常有。D9v中华典藏网

藩兵:塞下内附部落之兵。D9v中华典藏网

南宋高宗时,立御前五军,称为神武军,隶枢密院,后改属殿前司。D9v中华典藏网

兵种有三类:D9v中华典藏网

蒙古军:蒙古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尽佥为兵。十人为一排,设排头。其上有百户、千户、万户。元世祖忽必烈时,中央设五卫,以统宿卫诸军。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外地则在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把总”,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某方有战事,则临时置行枢密院。D9v中华典藏网

探马赤军:佥诸部族之人为军。D9v中华典藏网

汉军:佥汉人为军。D9v中华典藏网

其它还有“匠军”,将工匠集中编成;又设“新附军”, 为俘虏的宋兵D9v中华典藏网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另有皇帝亲自统帅的十二卫。成祖北迁后,增至七十二卫;地方设卫、所;省设都司;D9v中华典藏网

明太祖洪武26年规定全国设都司17,留守司1,内外卫所329,守御千户所65,其后又有所更改;D9v中华典藏网

明代京军,成祖时设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景帝时于谦编练“十团营”。英宗复辟后扩充为十二营“选锋”,武宗以后,又设东西两“官厅”;D9v中华典藏网

地方边地,有驻兵重镇九处,称为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边统兵者为总督或总兵官。D9v中华典藏网

八旗兵:满洲、蒙古、汉军各有八旗(红、蓝四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分驻京师和各省城。其中正黄、正白、镶黄三旗为皇帝亲军。八旗兵长官为将军、都统、副都统;D9v中华典藏网

绿营:清廷将统一过程中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其掌管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D9v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