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周德清韵书《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古代韵书。元周德清著,初稿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定本大约刊印于元元统元年(1333)。版本有明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明《啸余谱》本,初刻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复刻于清康熙元年(1662);明讷庵本,刻于正统六年(1441),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出版。
周德清(1277-1365),字挺斋,元江西高安人。音韵学家、戏曲家。著作除《中原音韵》外,又作有许多散曲,收在元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
周德清作为一个散曲作家,对于北曲的创作和演唱都有深入的研究。他鉴于当时一些作家和艺人的不讲究格律,同时为使北曲的体制、音韵和语言具有明确的规范,于是把当时著名戏曲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作品中的韵字汇编成韵谱,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总结出一套创作方法,写成了《中原音韵》一书。
《中原音韵》共2卷,分为两大部分:一、韵谱。收集了曲子里常用作韵脚的5000多字,按照当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加以分类编排。二、正语作词起例。这是关于韵谱的编制体例、审音原则和宫调的创作方法的说明。
本书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其中的有关理论和创作方法是从当时北曲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材料归纳出来的,因此本书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发挥了很强的规范作用,尤其是在审音定韵方面,后人甚至“兢兢无敢出入”。(明王冀德《曲律·论韵》)即使在北曲衰替、南曲勃兴的时候,南曲韵书如范善溱的《中州全韵》、王鵕的《中州音韵辑要》、周少霞的《增订中州音韵》等,也无不承袭《中原音韵》的编制体例。
《中原音韵》又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当时口语为描写对象的韵书。在此以前,《切韵》一系的韵书都是把当时甚至前代的文学语言的读书音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而读书音总是跟当时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活生生的口语有着一定的距离。周德清则不然。他批评“动引《广韵》为证”的人是“泥古非今,不达时变”,指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自序》)同时周氏一再申明他的书是根据“前辈佳作”,而十三四世纪的北曲语言是极为接近当时口语的,由此可见,周氏之书实在是当时中原雅音的忠实记录。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此书就不只是后人研究戏曲的重要参考,而且也是后人研究十三四世纪近代语音的重要史料。
《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韵部中又以四声分类,即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在每一声调中,又以同音字分组,同音字组之间用圆圈隔开。此书不立入声韵,入声字分别附在平声阳、上声和去声之后。据研究,《中原音韵》包含声母21个、韵母46个,声调4个或5个。其中最重要的语音现象是:1.浊音清化。中古全浊声母普遍清声母化,如果这个全浊声母是塞音、塞擦音,那末在平声字中变为相应的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中变为相应的不送气清声母,如果这个全浊声母是擦音,则变为相应的清擦音。2.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依据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调,凡清声母为阴平调,浊声母为阳平调。3.浊上变去。随着全浊声母清化,全浊上声字全部变为去声字,跟中古的去声字合流。4.入派三声。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声韵的平声阳、上声、去声之中。
关于《中原音韵》一书的研究,明清时代已经开始,如王骥德《曲律·论韵》、吕坤《交泰韵·辨五方》和毛先舒《声韵丛说》等,都对周氏之书是否真正代表中原语音之正,有过讨论。本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语言学界对此也曾有讨论;而六十年代以后,这一讨论渐趋热烈。各家讨论的焦点是:1.声母的数量和音值,罗常培认为有20类声母,赵荫棠认为25类,陆志韦认为24类,杨耐思认为21类。2.入声的存在与否,陆志韦认为周氏之书仍有入声,王力认为当时实际语音已无入声,董同和认为周氏自己的方言中有入声。3.周氏之书的音系基础,王力认为音系基础是元朝大都话,陆志韦主张《中原音韵》不是现代北京音系的祖语,李新魁认为音系基础是以洛阳为代表的河南方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