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词论《词旨》
《词旨》词话。二卷。元陆辅之撰。陆辅之(1275—1349?),名行直,一说名韶,字季道,号壶天居士。吴江(今属江苏)人。生于南宋末,元大德中任湖北十学士,迁翰林典籍。皇庆间致仕归,七十五岁尚健在。工诗文词,善书画。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交,并师承其词学,作《词旨》。张炎词学论著《词源》成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词旨》当成于其后。这是一本奉南宋风雅派词学观为宗旨,指导后学填词的入门读物。
今本《词旨》分上、下两卷。上卷提出关于词的创作理论,凡七则,其大要,一是力主清空:“《词源》云‘清空’二字,亦一生受用不尽,指迷之妙,尽在是矣。学者必在心传耳传,以心会意,当有悟入处。”二是严辨雅俗:“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脱出宿生尘腐气。”缘于这两点,陆辅之提出雅词的创作规范:“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宗尚周、姜,兼取史、吴,从而将“典丽”、“骚雅”的审美标准和“句法”、“字面”的作法技巧融成一体。陆氏关于作法技巧的论述较详,如论命意、造句、炼字云:“命意贵远,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论布局云:“制词须布置停匀,血脉贯串,过片不可断曲意,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论起句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大致出于《词源》,可见严守张炎家法。
下卷以大量篇幅,采择两宋词作俊语名句,分成“属对”,“奇对”、“警句”、“词眼”等类,详加示范,所选多为重视形式技巧的词人,如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作品;张炎词的名句又另行罗列,以示师承。这些示范构成了《词旨》的编撰特色。
《词旨》在理论上并无创新建树,但它把南宋风雅派讲论词法的风尚推向极致,直接影响到元初词坛追求文学辞章之美的风气。传授词的作法技巧固然有利于填词的普及,但模式化的示范又易于扼杀创作生机,导致因袭模仿之弊。清末况周颐认为:“词衰于元,当时名人词论,即亦未臻上乘。如陆辅之《词旨》所谓警句,往往抉择不精,适足启晚近纤妍之习。”(《蕙风词话》卷二)
元陶宗仪《说郛》、明冯可宾《广百川学海》收《词旨》,为一卷本;清光绪间长沙胡元仪作《词旨畅》为之疏证,厘为二卷,民国初陈去病又重刊,即《百尺楼丛书》本。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