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老君堂》
《老君堂》全名《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主要写秦王李世民在老君堂被擒获释经过、不记前仇的品质和胸怀,以及平定江南的英雄业迹。
李渊在咸阳称帝之后,御笔点差秦王李世民为挂印总兵,袁天罡李淳风为谏议大夫,马三宝段志贤为前部先锋,征讨洛阳王世充。秦王领兵至邙山安下大营,命众军校看守营寨,自己要亲往北邙山察看。袁天罡说他“面容上带着有一百日大灾”,竭力劝阻。秦王说“常言道祸福无门人自攀”,“把一心放正行”,“你不必再阻拦”,不听劝阻。袁天罡说:“元帅不听我之言,定遭缧絏之中也,那时悔之晚矣”。秦王执意不从,“宝雕弓慢弯,骏龙驹备鞍,紫丝缰轻挽,白玉带紧拴,急飞身上鞍,把莫邪款弹,挽红绒纵骏骝,转山麓临溪岸”,来到北邙山前。他“一探贼情,二去盘桓”。忽见一白鹿跑过,他拈弓在手,向鹿射去,白鹿带箭而逃。他又见一座城池,盖造的非常好看,这就是李密踞守的金墉城。秦王正在偷观金墉城,被李密手下巡边大将程咬金发现,纵马逃入老君庙躲避,程咬金斧劈庙门,秦王求饶。程咬金正要斧劈秦王,被秦叔宝用锏架拦。秦王虽存命不死,却被缚去见魏王李密。大司马刘文静与李密有亲,前往金墉,请释秦王,结果被李密和秦王一起下入南牢。魏王李密领兵去沧州与孟海公相持,杀了孟海公,得了沧州,差使命至金墉命,固守金墉的徐樊功、秦叔宝、魏征大赦囚犯,内说“南牢二子,不放还乡”。秦叔宝言说“唐元帅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兵行得胜,马到成功”,且人有“异相”;而魏王所行之事,闭塞贤路,有功不赏,有罪不罚,暗诛贤士,天不降祥,乃义礼不辨”,徐茂公首先表示赞同秦叔宝的看法,魏征又出主意,改“不”字出头,变成个“本”字,“南牢二子,不放还乡”就成了“南牢二子,本放还乡”,秦王、刘文静因此得释还邦。由于魏征、徐茂功、秦叔宝三人私改丹诏,“放虎归山”,才使得秦王在南征萧铣时,亲自为帅,大显身手,取得全胜,平定江南,统一天下。李密手下大小众将也来归降大唐,程咬金亦在其内。当李靖军师请示秦王如何发落程咬金时,秦王说:“为人臣者当以尽忠报国。程咬金追某至老君堂,此人当时尽忠于魏王,未识某矣。今来投唐,某(怎)肯念其前仇?岂不闻桀犬吠尧,非尧不仁,皆各认其主。某今将程咬金将军举入朝中,必当重用。我亲释其缚也”。后来天朝使命奉皇帝命,加秦王继承后位,秦琼等位至都堂,君臣文武,各得其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