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丛编》全篇
《词话丛编》是一部大型的词话丛书。今人唐圭璋(1901—1990)编。他自1931年起,就“蓄志搜辑”,积三载之辛劳,遍检各大丛书、明清人集及各家选本,从中搜集宋至近代词话60种,编成《词话丛书》。1934年春,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排印。由于编者的经济力量不足,当时只印行了200部。1959年唐氏乘治病间隙,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后来复增加宋人词话和晚清诸家词话25种,使全书从初刊的60种增补至85种(附录4种)。不仅加以标点,而且给每则词话都加了概括内容宗旨的提示性的小标题。1986年以精装5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词话丛编》初刊本线装24册,凡60种190卷,计有
宋人词话7种:
王灼《碧鸡漫志》5卷,
吴曾《能改斋漫录》2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2卷(“漫录”、“丛话”之属,今均改为“词话”),
魏庆之《诗人玉屑》1卷(今改名《魏庆之词话》后附《中兴词话》),
周密《浩然斋雅谈》1卷(今改为《浩然斋词话》),
张炎《词源》2卷,沈义父《乐府指迷》1卷;
元人词话2种:
吴师道《吴礼部词话》1卷,陆行直撰
胡元仪释《词旨》2卷;
明词话4种:
陈霆《渚山堂词话》3卷,
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1卷(今改名《艺苑卮言》),
俞彦《爰园词话》1卷,
杨慎《词品》6卷拾遗1卷补1卷(今本删去补1卷);
清人词话41种:
李渔《窥词管见》1卷,
毛奇龄《西河词话》2卷,
王又华《古今词论》1卷,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1卷,
沈谦《填词杂说》1卷,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1卷,
王士禛《花草蒙拾》1卷,
贺裳《皱水轩词筌》1卷,
彭孙遹《金粟词话》1卷,
沈雄辑《古今词话》8卷,
王奕清等《历代诗余话》10卷,
李调元《雨村词话》4卷,
田同之《西圃词说》1卷,
查礼《铜鼓书堂词话》1卷,
焦循《雕菰楼词话》1卷,
郭麐《灵芬馆词话》2卷,
许昂霄《词综偶评》1卷,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1卷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1卷,
冯金伯辑《词苑萃编》24卷,
叶申芗《本事词》2卷,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4卷,
宋翔凤《乐府余论》1卷,
谢元淮《填词浅说》1卷,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1卷,
陆蓥《问花楼词话》1卷,
孙麟趾《词径》1卷,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20卷,
杜文澜《憩园词话》6卷,
江顺诒辑《词学集成》8卷(附郭麟《词品》)、
杨夔生《词品》,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12卷、
《续词话》5卷,
冯煦《蒿庵论词》1卷,
沈曾植《菌阁琐谈》1卷,
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3卷,
刘熙载《词概》1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8卷,
谭献《复堂词话》1卷,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1卷,
沈祥龙《论词随笔》1卷,
张德瀛《词征》6卷,
陈锐《袌碧斋词话》1卷,
张祥龄《词论》1卷;
近人6种:
徐珂《近词丛话》1卷,
王国维《人间词话》2卷,
蒋兆兰《词说》1卷,
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5卷,
陈洵《海绡翁说词稿》1卷,
潘飞声《粤词雅》1卷。
修订本所增补者25种35卷,包括赵万里所辑
宋人词话3种:
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1卷,
杨湜《古今词话》1卷,
鲖阳居士《复雅歌词》1卷,
以及宋张侃《拙轩词话》1卷,
《诗人玉屑》卷21所附《中兴词话》16则,
初刊60种中未收,亦系新增补。
清人词话9种: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1卷,
毛大瀛辑《戏鸥居词话》1卷,
张惠言《张惠言论词》1卷,
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1卷,
钱裴仲《雨华盦词话》1卷,
黄氏《蓼园词评》1卷,
李佳《左庵词话》2卷,
李宝嘉《南亭词话》1卷,
陈廷焯《词坛丛话》1卷。
近人词话11种:
王闿运《湘绮楼评词》1卷,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1卷,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1卷,
朱祖谋《彊村老人评词》1卷,
况周颐《蕙风词话》5卷、
《续词话》2卷、
《玉栖述雅》1卷,
周曾锦《卧庐词话》1卷,
夏敬观《忍古楼词话》1卷,
蔡嵩云《柯亭词论》1卷,
陈匪石《声执》2卷。
词话的体裁仿自诗话,随着两宋词作的繁荣而兴起的。《时贤本事曲子集》被梁启超称为“最古之词话”,继之而起,代有所作,特别是清代词学昌盛,词话之作,尤蔚为风气。但众多的词话著作,或散于丛刻,或附于本集,或作为评注见于各类选本,很少单独成书。而唐氏将历代散见的词话汇为一编,成为词林的鸿编巨制,为词学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修订本,将宋人词话由原来的7种增至11种(并附录1种),弥足珍贵。所增补清人与近人之作尤多,像《蕙风词话》,朱孝臧誉为“自有词话以来,无有此种词学之作”,《张惠言论词》亦向为人瞩目,被认为词学名著。辑本《词洁辑评》、《蓼园词评》,所评独具慧眼,原书已不易见。全书所收词话不乏精校本、增补本、罕见本、原钞本,且都注明版本来源,便于读者查阅稽考。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