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总集《词综》

词总集。三十六卷。清朱彝尊(生平见《曝书亭集》条)编选,汪森补辑。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安徽休宁人,侨居浙江桐乡。贡生,官桂林通判、户部郎中。有《小方壶存稿》等。Tni中华典藏网

《词综》共收录唐、五代、宋、金元词二千二百五十多首,作者六百五十多家。以时代先后为序,列有作者小传,间附宋、元人评语。由于“凡稗官野记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摭,故多他选未见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体现浙西词派宗旨、兼及“博采”的重要词集。Tni中华典藏网

《词综》卷首有康熙十七年(1678)汪森《序》,又朱彝尊撰《发凡》十六则,涵括了浙西词派的主要观点:推尊词体,崇尚醇雅,宗法南宋,标举姜(夔)、张(炎)。《序》云:“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余,殆非通论矣”。《发凡》云:“言情之作,易流于秽,此宋人选词,多以雅为目”;“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它针对词坛颓风而发,亦为开宗立派而发,朱彝尊认为,三百年来“词之不振”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草堂诗余》长期广泛的流传,所以他针锋相对指出“温雅芊丽,咀宫含商”(《发凡》)的标准。《词综》便是示人以典范的良方。汪森所谓“庶几可一洗《草堂》之陋,而倚声者知所宗矣”(《序》)。正道出了它大异于往昔选本之旨趣,以救弊补偏、宏开宗风为己任的宗旨,它具体反映在《词综》的选目和数量两个方面。朱彝尊所见姜夔词仅二十余首(见《发凡》),便全数录入,不加简择。入选数量最多的三家(周密、吴文英、张炎)都是朱彝尊列为姜派的词人,北宋词人中选录最多的是周邦彦(三十七首),而“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苏东坡,却只选录十五首,居于张先诸人之后。就姜派词人的选目言,史达祖与高观国被称为姜夔的羽翼。他们集中出处正大的作品,《词综》却未予问津,就其他词人选目言,苏、辛派词不但入选的数量少,而且所选录的也往往不足以代表其主要的艺术特色。选苏词竟摈落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放翁词》一百三十余首中,喷涌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忠愤之作最引人注目,但《词综》所录的十六首词,基本上都不属此类。不过,《词综》的纂辑态度是严谨的,朱氏于《发凡》中列举所采书目,未得见录书目,足示其态度之郑重。校勘考证方面也很有成绩。但是,朱、汪同时又有网罗文献之志,“博采”固有拾遗辑佚之功,然与推衍理论主张的宗旨,实为两歧。而由于条件所限,“彼时宋元善本书匿而未出,仅见毛氏所刻与世俗流传刊钞各本,故每有错脱”(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诸如年序颠倒,姓名错讹,作品误收的例子亦非个别。《词综》所体现的论词主张客观上符合于词风消长变化的趋势,是书一出,宗风遂开。浙西词派由是树帜,出现了“自竹垞太史《词综》出而各选皆废”(同上)的局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盛称朱氏“立说大抵精确,故能选择不苟如此”。王昶《明词综序》亦言此书“为后世言词者之准则”。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则说:“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漫。以二窗为祖祢,视辛、刘若仇雠,家法若斯,庸非巨谬!”毁誉冷热,既可见《词综》之短长,亦系于风会之转移,未可遽断朱素。Tni中华典藏网

始编于康熙九年(1670),朱彝尊初成十八卷,逾数年,广为二十六卷。汪森复据吴兴藏书家处秘本,增补四卷,共三十卷,于康熙十七年(1678)成书并刊行。其后,朱彝尊典试江南事毕,与汪森等再议辑补,不久北返京师,未得遂愿。便由汪森等自行辑补六卷,并挖改修订前三十卷,合为三十六卷,于康熙三十年(1691)问世。《词综》除三十卷原刊本及汪森裘杼楼康熙三十年(1691)刊三十六卷本外,还有嘉庆八年(1803)附王昶增辑《补人》二卷之三十八卷本等。以裘杼楼三十六卷本较为通行。末附人名索引的中华书局影印本,以裘杼楼本为底本整理的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李庆甲校点),都是现行较好的本子。清许昂霄有《词综偶评》一卷,为其读《词综》札记以授其从学弟子者。附刻于《查初白诗评》后,唐圭璋辑《词话丛编》,遂据此析出。Tni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