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文总集《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75卷,清姚鼐编,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删去圈点。光绪时李承渊重刻本,又恢复圈点。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编撰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泛搜集古代及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对入选文章的圈点和评语,有总批、眉批,并加简注。世界书局1935年重印徐刻本,有简注和诸家集评,每文题下加有单圈双圈和三 圈,读者可先阅三圈者。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此本,易于得到。tdQ中华典藏网

《古文辞类纂》是 一部古文总集,是反映所谓“桐城派”观点的一部选本,200年中曾广为流行,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编者姚鼐 (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学者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纂修官。退职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他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所谓桐城派,是指方苞、刘大櫆至姚鼐形成的一派文统,三人都是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此派由方苞起,标举古文“义法”,其《义书货殖传后》说:“夫纪事之文成体者,莫如左氏;又其后,则昌黎韩子。然其义法,皆显然可寻。”“义即 《易》之所谓 ‘言有物’也,法即 《易》之所谓 ‘言有序’ 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刘大櫆发展方苞关于“法”的理论,强调“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的“因声求气”说,探求古文的艺术性。姚鼐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 “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 “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他发展了 “神气说”,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这里说的是内容和形式的主从关系,一定内容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有很大合理性。tdQ中华典藏网

姚鼐用桐城派“清真雅正”的选文标准衡量前人文章。不选经、子、史传之文,录自战国以下;史传中只选少数序文。在《古文辞类纂》中以所谓古文的“唐宋八大家”为主,尤其以韩愈为重,在107家700篇中占到126篇。姚氏说:“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寻其迹也。”对于魏晋六朝人作品,基本排斥不选,仅在辞赋类中选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赋各1篇、潘岳赋3篇,在箴铭类中选张载铭1篇,在颂赞类中选袁宏赞1篇。明人仅选归有光的作品,清代则为方苞和刘大櫆的作品。对于六朝的“缘情”一派,晚明、清初的“性灵”一派,一概抹煞,充分表现了桐城派“载道翼教”文论的拘谨狭隘。tdQ中华典藏网

至于文体分类,姚氏之见较为合理,他说:“昭明太子《文选》,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于是他省并为13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这指的是奏议类和碑志类分为上下编。对于每一类文体,姚氏都述其源流,兼评所选之作者文字特点、渊源由来,推崇各类文中谁为最优作者。总的说来,界划分明,条理清晰,优于前此各种总集文选的分类。tdQ中华典藏网

由于《古文辞类纂》一书选取的战国以来,尤其是唐宋大家的名文多,又由于此书所体现的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合当时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的需要,他们强调的古文“义法”理论可以“用为制举之文(科举八股),敷陈论策”(方苞《古文约选序例》中语),所以出世以后风行200年。继续这种选风的,清末有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古文。tdQ中华典藏网

对于桐城派及《古文辞类纂》有所不满的姚鼐之后也有其人。一为阳湖派。张惠言、李兆洛主张合骈文与散文两体之长,李兆洛编选 《骈体文钞》,标举魏晋六朝之文;恽敬主张兼学诸子百家,且评姚鼐文章“才短不敢放言高论”。一为湘乡派。曾国藩、吴汝纶除了不满姚鼐选刘大櫆文,曾氏另外撰有《经史百家杂钞》,扩大古文领域,补充《古文辞类纂》的缺陷。不过此二派并非根本与桐城派不同,只是承其源而稍异其流,成其为支流而已。tdQ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