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猎赋(羽猎赋)介绍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及《文选》均见载。《汉书》扬雄“自序”作《校猎赋》,班固《赞》作《羽猎赋》。元延二年(前11)十二月,成帝到上林苑狩猎,扬雄跟随皇帝从上林归来,于是献《校猎赋》以讽谏。篇前有长序言,先道古代圣帝明君营苑囿、狩猎限制于“三驱”之意:“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那时不“夺民”以建苑囿,故甘露落其中庭,凤凰巢其树,草木茂盛。汉武帝广开上林,其“游观侈靡,穷妙极丽”。武帝后之皇帝,虽时时割让上林三边之地以供给平民,但是成帝时,畋车、战马、器械过分奢侈夸耀,“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雄忧虑后代再延续武帝奢侈之事,因此就写这篇赋以讽喻。《校猎赋》为汉辞赋家的叙事技巧提供了最佳例证。全文段落分明,每段皆以“于是”、“若夫”、“于兹乎”为始,开段并用问答体的方式论后代君王日益奢侈的问题,结论是各自“并时而得宜”,何必“同条而共贯”?文章接着叙述校猎(设栅栏圈围野兽)的筹备工作,猎人行进上林苑的盛况,以及校猎时的详情实景,描绘生动。猎人以各式手法驰射禽兽,“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本文的描绘极点则在“追天宝”。天宝为一种怪兽名,鸡头人身,其来如神,带有流光。当“禽殚中衰”,则“相与集于靖冥之馆,以临珍池”,并观赏文身的越人入水格杀鳞甲之虫,凌越坚冰,潜入深渊,探求岩孔,推入曲岸,并潜入太湖水下之洞庭道,再出于苍梧(汉郡名,在今广西)。本段最后以“鞭洛水之宓妃,饷屈原与彭(咸)(伍子)胥”作结。本文末尾一段则简叙“鸿生巨儒”参与羽猎之盛况,致使“仁声惠于北狄,武义动于南邻”,并喟然叹曰:“上(成帝)犹谦让而未俞也”(不表赞同)。他谴责羽猎之奢华及于民之有害,主张“开禁苑,散公储,创道德之囿,弘仁惠之虞”。虽然《校猎赋》仿《上林赋》而作,但两文具有明显的差别。例如此篇扬雄对苑囿未作任何描绘,只专注羽猎时的盛况和活动,而其重心又在成帝及其“鸿生巨儒”。另外《校猎赋》欠缺司马相如常用之静态列举名物之手法。扬雄还善用不同词句描绘羽猎时之同一动态,以擒获猎物为例,他以跋、蹶、履、蹈、蹑等描绘践踏一语,并以托、搏、等描述牵引一词。 其它如斮(斩)、辚(以车轮辗轧)、钩(以钩牵住)等陈述擒兽之状。何焯《义门读书记》云:“《羽猎赋》序以议论,赋用叙事……《羽猎》步趋《上林》,而意极夸张,语加奇崛,以序中奢丽夸诩四字为主归诸谦逊,以为讽也。”此论为确实。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