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月山人小说《狐狸缘全传》介绍
《狐狸缘全传》全名《绣像狐狸缘全传》(按:末回云“这是《青石山狐狸缘全传》的收缘”,则书名又可是《青石山狐狸缘全传》),神魔小说,醉月仙人著,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漱石山房刊印,书前有绣像八幅,每张像后都有像赞一首。书共六卷二十二回,第一卷1——3回,第二卷4——7回, 第三卷8——12回,第四卷13——16回,第五卷17——20回,第六卷21——22回,共约十万字。此书又名《绘图仙狐窃宝录》,光绪癸巳(1893)仲秋上海书局石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小说开头即表明“此书乃青石山一段故事”,主人公是青石山嵯岈古洞里一只修行九千年的九尾玄狐,群妖称她为玉面仙姑,清明游春,碰上年轻貌美的周信公子,便谎称自己是胡家小姐,有意勾引,两人一见钟情。玉面狐当晚就到周公子书房同宿,盗取公子的元阳以助修行,不料两人双双坠人爱河。公子不堪玉面狐的采阳补阴,因贪欢而致病,在床上奄奄一息。一日玉面狐被周家老仆(苍头)李忠的儿子延寿发现,顿起兽心,把这孩子活活吃了。李忠发现妖迹后,苦劝公子,公子仍执迷不悟。李忠便纠集众佃户计划捕妖,却被玉面狐法术吓退。李忠只好请王老道来捉妖。这王老道人称王半仙,虽曾被吕洞宾收为门徒,却是只知吃喝诳骗,没有本事的,到了周家装疯卖傻一通,结果被玉面仙姑率领众狐狸一顿饱打。眼看周家陷入了绝境,然而老仆人李忠的忠义已经感动了上天,南极仙祖于是遣纯阳子吕洞宾下界服妖救人。吕纯阳先救活周信,然后婉劝玉面狐,但众狐狸不听,要与仙子决一高下。洞宾只好请来托塔天王,率天兵围剿青石山嵯岈洞。双方各展法力,一场恶战,众狐狸全被消灭,玉面狐也被哪吒和二郎神生擒,回到周宅审讯。此时周公子已病愈,但他依然爱着“胡小姐”,看到她是一头狐狸后还是不嫌,而为她求情;吕洞宾因为可惜玉面狐修行不易,便不忍杀了她,乃用仙术使李忠儿子延寿复生,再断去九尾玄狐的八尾(即减去八千年道行)作为惩罚,把各方面的恩恩怨怨全都解释消除,然后放她回山。此后周信努力攻读,成名出仕;玉面狐因为感念周信的爱情而转生世间,与周信再结姻缘。据作者说,后面的“热闹节目”还甚多,“请阅《续狐狸缘后传》便见分明”(二十二回)。
此书内容情节不甚复杂,极似《聊斋志异》一类文言短篇述异的扩大,加入各种细节,用白话敷衍而成。其叙人妖相恋、神怪斗法、仙子讲道等,或取自《聊斋》等文言的述异短篇,或取自《封神榜》等白话的神魔小说,都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值得一读的是,作者在写王老道招摇撞骗、装疯卖傻的几回里,采用了世情小说的写法,把王老道这一酒肉道士、江湖骗子描绘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是本书笔力最酣畅之处,也是它的价值最高的部分,试举一段如下:
“于是,将他那没锋刃的宝剑用手插在背后,又把他戴的那油腻如土似的道冠往上挺了两挺,脑门子上拍了三巴掌,又向东喷了一口气,便直着身子站在书斋门外, 口中咕咕哝哝的念诵道:‘天皇皇,地皇皇……’念罢,又要拿符往门框上去贴。玉面狐便暗用他那细细的一根荆条,轻轻向王半仙手内将那符一挑,往地下一撂。这新刷面糊的黄纸如何不沾了好些沙土?王半仙一见,知是不妥,遂故意嚷道:‘你看如何?我这符咒极是灵的,凡有那些公妖精,一听见我念咒贴符,早躲的无形无影。就是怕逢阴人孕妇,一冲了,这符便贴不住。我说的话你一点又不听,只顾拿我取笑儿,把你们带肚儿的少奶奶告诉我是妖精。你瞧瞧,这符贴不上咧!你快叫他们小男妇女的躲开罢。’苍头此刻又是怕又是急,忙道:‘我的神仙爷!你老莫错认是取笑儿,他是千真万真的妖怪! ……’王半仙道:‘……我要将他杀了,公子不依,谁给偿命?’苍头道:‘你老杀了,老奴情愿偿命。’王半仙将嘴一撇,说道:‘这么着,我给你个便宜,你杀了他,我偿命,好不好呢?’……”(十二回)
小说中专写王半仙丑态的足有11、12、13三回,这样一种绘声绘色的漫画笔法,我们可以在后来的谴责小说中看到。
本书在语言上也有一些特色。一是经常插入大段韵文形式的“赞”,对人物和情节作更生动的快板式的描述,似是受了弹词宝卷之类说唱文学的影响,在早期话本小说如《快嘴李翠莲记》中也是有的,《狐狸缘全传》将这一形式复活了。二是从王老道一类人口中说出来的市井语言,如十三回中王老道被妖精痛打后,李忠扶起他,请他到前边去用斋,他说:“我这嘴脸怎好前去见人?你快将门开放,当个屁放了我罢!”象这种语言,很符合人物的身分,反过来又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一步突现出来。
总之,此书虽是神魔小说,其精华却在写世情的部分,也就是被后来的谴责小说所极力发扬的那种谑化的穷形极相的描写。现在一般言谴责小说的前驱,都只提《儒林外史》,其实象这一部《狐狸缘全传》,也蛮可以在这方面记上它一笔功劳的。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