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黄书》简介
清代哲学政论著作。一卷。清初王夫之(生平见《张子正蒙注》条)著。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内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另附《后序》。自称此书的主旨是:“拒闲气殊类之灾,扶长中夏以尽其材”(《后序》)。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充满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民族主义精神。
《黄书》认为明王朝之所以被“夷族”的清王朝取而代之,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生民以来未有之祸,秦开之而宋成之。”(《古仪》)王夫之曾肯定秦实行中央集权,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一个进步,但他在这里批评秦始皇把天下当做一姓之私产,唯恐别人来抢夺他的天下,因而用专制手段加以控制,对任何人都加以猜疑。专制的暴君必然孤立自己,因此称秦为“孤秦”。自秦开创的君主专制制度,到宋代达到极点。宋太祖假杯酒削藩,自领禁军,任用一批官僚进行统治,使自己“孤立于强虏之侧”,其结果是“使中区趋靡,形势解散,一折而入于女真,再折而入于鞑靼”(《古仪》)。所以,称宋为“陋宋”。虽然王夫之认为“君臣之义”不可废,但他认为“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宰制》)。
此书认为最高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仁爱人,以义制我。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恶有为天下王者自爱而制人,可以宰九州,建千祀者乎”(《任官》)。在王夫之看来,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恰恰是“自爱而制人”。他说,蚂蚁(玄驹)王作为一穴之长,尚且能够保护族类,不受别种虫类的侵犯,而人类的君主却专为保有一家的富贵,对本族臣民百般的猜疑奴役,以致不能抵御外族的入侵,可以说连蚂蚁王都不如(见《原极》)。
王夫之在这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是和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分不开的。“中国财足自亿也,兵足自强也,智足自名也。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休养厉精,士佻粟积,取威万方,濯秦愚,刷宋耻,此以保延千祀,博衣、弁带、仁育、义植之士甿,足以固其族而无忧矣。”(《原极》)认为只要改变“一人疑天下”,“一人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中国的兴盛指日可待。他强调皇位可以禅让,可以父子继承,可以像汤武那样革命,但不能让异族占据,“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同上)。
同情下层民众的劳苦。“今夫农夫泞耕,红女寒织”,反对“故家大族”对他们的强夺;同时主张“纾富民”,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大正》),富民阶层的存在对于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主张为了抵抗异族,应实行地方分权,增强边区的防御武力,优待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给以适当的职权,不要加以牵制。作者把汉民族以外的民族一律作为“夷狄”、“殊类”,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
此书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泛流传,其中批判封建专制和发扬民族主义的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其与《噩梦》合编刊行。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