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四宴——鹿鸣琼林,鹰扬会武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7年),一直沿袭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历时1300多年。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古代科举制度还组织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
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故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鹿鸣宴
“鹿鸣宴”是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悠悠鹿鸣”……而取名为“鹿鸣宴”有祝贺之意。此宴设于乡试放榜次日,宴有地方官吏主持,宴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内外帘官(考场工作人员)等。据《新唐书·选举志》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也写到“杨君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科举贺宴为何名叫“鹿鸣”呢?原来,鹿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意思,以为有“禄”就能升官发财,新科中举乃是入“禄”之始。但古人比较含蓄,不愿把升官发财挂在口上,因为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离的,于是就取了“鹿鸣”这个有些诗意的名字。
琼林宴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宋史·乐志四》又载:“政和二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据载,辽也曾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在内果园或礼部,但也沿袭宋人,称之为“琼林宴”。
宋朝状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琼林宴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鹰扬宴
“鹰扬宴”是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宴会。清制,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宴)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宴),仪与鹿鸣燕(宴)同。”
所谓“鹰扬”,乃是威武如鹰之飞扬之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大意是颂扬太公望的威德如鹰之飞扬)”之句。鹰扬既是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官们的自诩。
会武宴
“全武宴”是武科考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古代科举,自唐开始,武科殿试放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这在清吴荣光的《吾学录·贡举》中也有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宴)。”清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也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武科殿试不同于武科乡试,故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排场浩大,群英聚会,盛况空前。
在封建时代,学子们不仅把这种宴会当做殊荣,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做学术地位、任职高低的一种标志。尽管与宴者是少数人,但对大多士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都视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奋力追求。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