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算指》作品介绍
数学书籍。明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编译。《前编》二卷,《通编》八卷,《别编》一卷。完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庵,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利玛窦友善,共同译书多种,《同文算指》乃其编译书籍之一。经日人小仓金之助考证,《同文算指》之底本乃克拉维斯(C.Clavius)之《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Ar ithmeticae Praticae)》。又参考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一书,编译而成;其《同文算指前编》共两卷,主要论述整数定位法及其四则运算,分数及其四则运算。从此,西方的笔算才正式传入中国,对中国算术计算产生巨大影响。但就其内容而论,除介绍中国原来没有的四则运算的“验算”方法外,却没有超出中国古算的原来水平。《同文算指通编》,共八卷十八节,其中论述了正比例、反比例、复比例、配分比例、等差级数、等比级数、盈不足术、线性方程组、开平方、开立方、开多乘方等。从名义上说,这虽是一部介绍西方数学的书,但是,中国原有而西方没有的算法也被李之藻引进书中,例如,中国“方程”,即线性方程组及其解法,正负术,“带从开方法”,即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以及高次开方法等。其中除笔算外,《同文算指通编》似无多少新内容。《同文算指别编》,只一卷,其内容较少,只是“测圆诸术”,但未出版。如《同文算指前编》李之藻序称: “荟辑所闻,厘为三种:《前编》举要,则思已过半;《通编》稍演其例,以通俚俗,间取《九章》补缀,而卒不出原书之范围:《别编》则测圆诸术,存之以俟同志”。
《同文算指前编》所介绍的整数加法、减法、乘法以及分数除法与现今算法基本相同。而整数除法则是十五世纪末西方的“帆船法”,运算十分繁琐。至于分数记法,李之藻却把分母置于分数线之上,分子置于分数线之下,这种表示法,正与中国古代筹算记法、欧洲笔算记法相反,从而造成一些麻烦。清代数学工作者,逐渐克服了其中的缺点,使传入的西方笔算渐臻完备。《同文算指》并未使用印度—阿拉伯数码,而是使汉字记数的,直到清末才使用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同文算指别编》在“测圆诸术”下,只有截圆弦算一节,看来全书似未译完,只有抄本流传于后世。
《同文算指前编》、《同文算指通编》有明代刻本,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及浙江图书馆,而《同文算指别编》之抄本,藏于巴黎图书馆,此外,还有天学初函本,四库全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