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刘昌诗笔记《芦浦笔记》

史料笔记。十卷。南宋刘昌诗撰。书成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7GY中华典藏网

刘昌诗,字兴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宋孝宗、光宗及宁宗期间。江西清江人。宋开禧元年进士,后曾任盐官。嘉定七年任六合县知县。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六合县志》中有刘昌诗小传,记载了他修建县公署与县学诸政绩。此外,《四明县志》、《清江县志》、《宋会要辑稿》及此书中还存有一些零星片断的记载。刘昌诗博综群籍,为文精于考据。他平生所著,除《芦蒲笔记》外,他还曾修过《六峰志》,并修过《广陵志》的《续志》。7GY中华典藏网

刘昌诗在登进士第后,曾做过盐官,《芦浦笔记》即是此时所作。据书前《自序》所称:他因买盐外无它事,官居独员,无同僚往来。僻在村疃,无媚学子相扣击。兀坐篝灯,惟翻书以自娱,且旁稽力探,勤于考证。并取畴昔所闻见者,共有百余事,著成笔记。因他为官之处在慈溪县驿芦浦铺,故此书名之为《芦浦笔记》。7GY中华典藏网

《芦浦笔记》分为十卷,共有八十七条,每条皆标题立目。此书所记内容极为广泛,“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事,文字之讹舛,地理之变迁,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上自先秦典籍,下至宋代典章制度,以及作者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叙和考证。由于刘昌诗知识广博,熟读书籍,所以书中颇有创见独到之处,因而此书所载内容对于考稽古史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首先,反映在考证古史、古文方面。如第一卷中的《洪范七稽疑脱字》、《冯妇》、《约法三章》等条中,所论都有新的见解,且能言之成理。书中许多内容,如第一卷中的《泥轼》、《屏星》,第二卷中的《诸葛武侯疏脱误句读》,第四卷《孙叔敖碑》、《心经》,第十卷中的《杜诗句差》等条,征引广博,考证翔实,皆有独特的见解,因而被后人所推重。另外,书中还有多条,是专门纠正吴曾《能改斋漫录》之误的,所论多中其弊。其次,书中保存了宋代的一些珍贵史料和遗文轶事。如第九卷中载有张栻的《悫斋铭》,张氏本集之中未载,而在这里却得以保存下来。又如第五卷中的《赵清献公充御试官日记》,堪称宋代科举考试的实录;此外还有第三卷中的《糊名》与第五卷中的《金花帖子》等条。这些内容对研究宋代的科举制度都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还有许多条是关于宋代政治制度的,如第八卷中有《至和拜相制》与《卞氏二牒》条。而第八卷中的《资政庄节王公家传》又对王复死节之事记载特详。王复事迹,在《宋史》中仅附书于《赵立传》,而且剪裁太略,竟不知其为何许人。所以此书所载,又可补史传之缺无。王士祯在他的《池北偶谈》卷上《庄节王公传》中全文照录,并给以极高的评价:“若非兴伯《笔记》,公之始末无从考镜矣!稗史得可无作乎!”第三,书中所载内容,还有大量的语言文字和称谓方面的考证与论述。如第一卷中有《阿字》、《阿堵》、《三郎》、《生活》等条,第三卷中又有《振字》和《打字》等条,其中所集材料不仅典型,而且系统、完整,是研究古代语言学及称谓学的极有价值的材料。第四,书中又保存了大量的诗文词赋等文学文献。第九卷和第十卷专门记载了赋、文、铭、箴、誓、诗、词等多篇,也可作为研究唐宋文学的参考材料。第五,书中还记有地理沿革、名胜考证、寺庙与佛学,以及各种杂闻异事。这些内容为各专门学科的历史,也提供了良好的史料素材。7GY中华典藏网

但是,《芦浦笔记》之中也有小误。作者为了引文简略而不顾及原意,致使时有抄错之处。如《泥轼》条中,错把《前汉书·黄霸传》中的“别驾主簿车”抄成“别为车”。另外,还有一些人物的姓名也被写错。如《阿字》条中有“顾士季目王安丰”句,其中将“钟士季”误作“顾士季”。类如此者,书中尚有多处。其次,书中所记神怪梦验之事,颇为荒诞无稽,且有牵强附会之处,甚不足取。7GY中华典藏网

《芦浦笔记》的版本流传不多。据书后《自跋》所述,刘昌诗任六合县知县的第二年,刻此书于六峰县斋。此即为《芦浦笔记》的原刊首刻之本。此本今已无存。明代有三种较珍贵的抄本:一为谢肇淛的小草斋抄本,一为谢兆申抄本,一为穴砚斋抄本。清人鲍廷博,先后收求到明代二谢抄本,屡经校勘与雠校,于嘉庆三年(1798年)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中。后来傅增湘又曾重新校过《知不足斋丛书》本。此外,还有清人惠栋、张绍仁校抄本,以及《学海类编》本。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校点本《芦浦笔记》。此本是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各种版本,并采录了前人的注文和校语,经过整理后排印出版。此本书后并附录了有关《芦浦笔记》的各种题跋,便于研究和阅览,是目前《芦浦笔记》的通行版本。7GY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