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伊尹耕莘》

《伊尹耕莘》全名《立成汤伊尹耕莘》,主要写伊尹扶商灭夏的故事。Cln中华典藏网

伊尹本是上天文曲星。因为下方自孔甲以来,后至履癸,不修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上帝敕令他投胎下方名曰伊尹,辅佐成汤,伐桀救民,解除苍生倒悬之苦。伊尹生母为义水村有莘里人氏,姓赵名淑女,父母严教,不出闺门,二十岁的一天晚上,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落在她房门前,滚入房内,渐渐变小,被她擎在手中吞入腹内,撒然惊觉,原是一梦,日久渐觉腹怀有孕,十月满足,生了个满抱的孩儿。其父母言道;富家闺女,不曾出嫁,生此小孩,惹人议论,不宜存留。赵淑女将小孩抱至西庄伊员外家庄后,放在空桑里面,被看田禾的伊员外发现,见他生的非凡:“青渗渗秀眉长,高耸耸俊鼻梁,拳挛手脚精神爽,潜形古树在村庄。生的来清奇面似雪,肤体白如霜”,伊员外怀疑:“莫不是谪降天宫坠下方”,不由他心里欢畅,分付与奶母好生养着,将来必然是才高智广、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伊尹长大之后,耕于有莘之野,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仕于履癸的方伯天乙曾将他推荐给履癸,履癸不用。他便复归有莘,无志功名,习学务农,播种耕耘,倒也悠哉。后因履癸不道,暴戾顽狠,残虐生灵,又兴兵与方伯天乙相拒,天乙便遣上大夫汝方将着紫泥丹诏,玄纁玉帛,束带朝章,领着驷马高车,伞盖仪仗,直至有莘,请伊尹为军师,兴兵伐桀。乐于躬耕的伊尹推辞不得,只好随汝方而去。方伯天乙向他请教,他讲了一番排兵布阵、下寨安营、行兵妙略后,特别强调:“为将须知:军卒未饭帅休食,以此能伏制,甘苦共同宜”,“怒无加责欢无会,士无衣将与重衣,这的是恤士功、安心计,能明此义,万众总归依”。第二天,伊尹摆下奇门阵,把履癸统帅陶去南付帅躲入巢打得大败而逃,将履癸放于鸣条,扶持公子方伯正位,国号大商,都于毫邑,立为神都,治民以理,顺民以宽,四方归之,汤国大治。殿头官奉命为伊尹众公卿加官赐赏,称赞伊尹“剪除暴夏,复立大汤,重整江山,竭力尽心,真乃是肱股良臣也”,要为伊尹“官上加官禄上加禄”;“门排画戟,户列椒图”,“图形麟阁”,“名标青史”,“遗芳万年”,“美哉伊尹也”。Cln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